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

2017-04-27 11:26吴朝旭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防治玉米

吴朝旭

摘要:在玉米生产上,引起茎腐病的原因有多种, 最重要的一类是真菌型茎腐病。 真菌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 炭疽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

关键词:玉米;茎腐病;防治

大棚内部分玉米茎基部皮层呈淡褐色或黑褐色,绕茎基部一圈,有的已失水变缩,且叶片变黄,萎蔫,掰开茎内木质部变褐色,诊断为茎基腐病,且病情持续蔓延。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發病率增高。

1.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2.病原

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根,无芽孢,无英膜,大小0.85×1.6(um)。菌落圆形,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报道称玉蜀黍假单胞菌,也是该病病原。

3.玉米茎腐病种类

3.1细菌型茎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3.2青枯型茎腐病

症状: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

4.预防措施

甲霜恶霉灵30ml加20%的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7-10天灌1次,连灌2-3次。

5.防治方法

5.1发病中前期

30%甲霜恶霉灵30ml兑水15公斤,进行灌根,7天灌1次,连灌2-3次。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7天用药1次,喷雾时,每15公斤水可加入38%恶霜嘧铜菌酯50ml+40ml金贝或沃丰素。

5.2发病中后期

病情严重时,为了见效更快,在灌根或喷雾时,可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如:恶霜嘧铜菌酯50ml+恶霉灵15克或甲霜灵·锰锌25g或20%叶枯唑20g。

5.3近年该病上升与部分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

5.4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2000-2500倍+农用抗菌素12072%链霉素3000倍+30%甲霜恶霉灵1000倍喷施基部2-3次。

5.5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茎腐病。

5.6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166300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最饱满的玉米
七穗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