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欢
摘要:番茄早疫病在我国地区都有发生,其最主要特征是不论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都有明显的轮纹,所以又被称作轮纹病。果实病斑常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在分杈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而晚疫病发病严重时造成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色,影响产量。
关键词:番茄 疫病 症状 防治
1.番茄早疫病
1.1侵染条件: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除发生在番茄上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其主要侵染体是分生孢子。这种棒状的分生孢子晕暗褐色,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在体内繁殖多量的菌丝,然后产生孢子梗,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一季作物收获后,病原以形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有的分生孢子可残留在种皮上,随种子一起越冬。分生孢子比较顽固,通常条件下可存活1-1.5年。同時产生的活体菌丝可在1-45℃的广泛温度范围中生长,在26-28℃时,生长最快。侵入寄主后, 2-3天就可形成病斑。形成病斑后3-4天,在病斑上就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此而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在发病的各种条件中,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
1.2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幼苗、茎和果实。幼苗染病,在茎基部产番茄早疫病危害症状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成株期叶片被害,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叶片脱落。茎部染病,病斑多在分枝处及叶柄基部,呈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具同心轮纹,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青果染病,多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叶柄、果柄染病,病斑灰褐色,长椭圆形,稍凹陷。
1.3防治要点:先用1:1:300倍的波尔多液对幼苗进行喷布后,再进行定植,既可节省药液和时间,又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定植后每隔7-10天,再喷l-2次,同时对其他真菌病害也有兼防作用。山西师范大学研制,永济植物激素厂生产的瑞枯霉,1988年由上海市农业局试验应用,用900倍液喷雾,相对防效可达86.4% 治疗:在病害初发时或预防条件下、真细菌病害高发期出现相应病害时,使用《霜贝尔》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Kg进行均匀喷雾,3-5天1次,连打2-3次;打住后,转为预防。
2.番茄晚疫病
2.1发病特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马铃薯上发病,在薯块中越冬。在有保护地的地区,可在秋、冬季温室中为害番茄,成为春播露地番茄晚疫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靠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先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遇适宜条件,引起全田病害流行。
2.2危害症状:本病发生于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
2.3防治要点:可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6%嘧菌酯百菌清(高科6%嘧菌酯、50%百菌清)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苯霜灵乳油3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 7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1200倍液、38%恶霜·菌酯高科(30%恶霜灵、8%嘧菌酯)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500~l 0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150~2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保护地栽培时还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9/亩,傍晚封闭棚室,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烟熏过夜或喷撒5%百菌清粉剂1kg/亩。间隔7~1 074用1次药,最好与喷雾防治交替进行。
(作者单位:164022黑龙江省红星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