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梅
摘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让数学走进孩子的心灵呢?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从事数学教学五年,就此谈了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96-01
1.激发小学生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成绩如何,不是看他天天把作业写得满满的,而是首先要看他有多大的悟性,这样胜过题海战术。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举一反三"。而教师的任务本身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让他们得心应手。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两个人吃一个苹果怎么吃?学生就会发现就有吃多吃少的问题存在,有问题存在就会有学生明白,公平分,那老师追问怎么分,是不是会觉得这样讲,知识是学生发现,不是老师代替包办的更好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2.导课形式多种多样
调动学生课前的积极性,为课堂的主人做好充分的准备。新颖的事物和活泼的方式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增加新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生活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引到数学教学中,使数学贴近生活,生硬变活泼,枯燥生趣味。另外,好的教学语言也有一定的"粘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浅出,简练、易懂,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3.把数学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活动经验":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讓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任其尽情发挥。另外,课堂是活跃的、变化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4.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例如"年、月、日"这一节课时,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2)同学们常见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情境中转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来,引发了悬念,开启了学生的问题。最好启发学生自行质疑。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基础上对新知提出各种问题,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开端。
5.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
让我们首先来看全国较为著名的几位小学数学专家和特级教师对上一节好课的看法 徐斌说:理想的课堂是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张梅玲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多边互动交往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学,互动生成的核心应该是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新课程追求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而开放式的教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为目标的。
根据上述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节好课的关键是:互动生成有效思考。
怎样才能做到互动生成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接着,教师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解决,梳理构建、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
6.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