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云南省曲靖地区宣威市宛水二小,云南宣威,655400)
当第一次观摩生本录像课,我不禁惊叹于孩子们精彩流畅的表达,自信乐观的面貌,同时也为老师们从容自如地教风,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而自叹不如。当时我就想,如果咱们的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该多好!两年来,作为一名生本实验的践行者,我不断地尝试、磨砺和反思,渐渐看到了一中灵动、激情、彰显个性的课堂, 原来只要用心坚持,我们的孩子也同样精彩。初探生本的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同时也收获着惊喜和幸福。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经历。
一、我的小组合作
1.小组建设
还记得开学一个月左右,在基本理顺班级,了解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后,我开始按照成绩组合,性格搭配,表现欲搭配,组与组能力相当,把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交流中确定自己喜欢的组名,比如说“阿童木小队”、“阳光小队”、“喜洋洋小队”、“卡卡龙小队”、“绿叶小队”、“陽光小队”、“亮晶晶小队”、“一休小队”,他们都为自己别具一格的组名而欢呼雀跃。为了让他们更加明确小组合作的内涵,我还帮他们确立了“我合作我快乐,我努力我成功”的合作口号。
2.小组长的培养
确定小组名后,我让孩子民主选择出有较强责任心、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人担任组长,并为成员进行了分工,比如“记录员、纠错员、主持人、记分员”,让每个组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然后对小组长定期组织培训,教会小组长一些管理的技巧。比如说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并根据组员意见进行总结性发言。
3.以一个小组为平台,影响和发展更多优秀的小组
小组组建好,我开始尝试小组合作,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小,起点低,组织能力尚未培养起来,小组合作起来特别费劲,有时完成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平时几倍的时间,但我知道生本初期急不得,得一步一步慢慢来。于是我以一个小组开始,引导他们从最简单的礼仪、持话筒、站姿、眼神、开场白到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汇报、补充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既使说错也没关系,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顾虑,渐渐地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每到小组交流时,他们便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个小组雏形逐渐形成,我又以做得好小组为榜样,带动影响更多的小组,且每天都努力去做,到了后期,我发现他们不仅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能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补充、提醒、完善,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小组参与,讨论的氛围更热烈了,就连下课他们也会乐此不疲,拿着小册子跟在我身后跟我交流他们的识字方法。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我再次坚信生本之路确实可行。
二、教学经历
回想一路走过的生本,我经历了一个边做、边改进、边完善的过程,这其间我最大的收获是遇到好的领导和导师,每当我心中出现困惑和摇摆时,他们都会及时帮助我并给我指明改进的方向,让我有信心走下来,我记得中心学校的老师从开学已经是第五次亲自到学校听课,每一次听课后我都有很大的感触,并作了积极的调整。记得第一次课是识字课《口耳目》,由于当时学生入学不久,起点低且教学任务重,我又担心他们说不到点子上,就把生字逐个引导发现、识记,直到最后一个,有时当他们卡住时,我还忍不住把他们来不及说的话说完,想方设法说出我期盼的答案,当时上完课缪老师第一句问我,“小徐,你上完课后有什么感觉?”,当时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最大的感觉就是累。因为整节课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组织,之后缪老师说了一句“小徐,有失才有得,你得充分相信你的这帮孩子能行,你以后的教学才更有活力,你也才会更轻松。”于是接下来我开始操练我的小组合作,试着把讲台还给学生,每天就这样反复让学们生交流、汇报、点评、指导再交流,就这样,第二次听课时有几个小组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小组员不能和台下同学互动交流,台下倾听效果和参与讨论的面都不够,在听课老师的提醒下,我再次强化我的小组合作学习,并给他们更多交流的技巧,让他们创造机会引发台下孩子交流
三、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学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于是,学生的“先学”变得尤为重要,从一年级,我便开始设置前置作业,它近似我们过去的预习但又高于预习,通常较为具体,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这样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当然,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很关键,特别是刚开始,应该根据“低入”的原则,所谓低入就是作业设计简单化,给学生的活动容易化,尤其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提高的空间,尤其是自学能力低的孩子,让他们既感觉有成就感,又感觉有挑战性,都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不会让他们看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打退堂鼓。
比如在设计《比尾巴》一课的前置性作业中有这样一个作业:查找资料或上网了解动物尾巴的奇妙功能,为明天的“动物尾巴交流会”做准备,到了第二天,孩子们都跃跃欲试,都想一展风采,说出的内容也丰富多样(鳄鱼、狐猴、啄木鸟、松鼠、狐狸)。而在前几天我们刚上的《小蝌蚪找妈妈》续编故事中,孩子以前通过前置性作业的知识再次派上用场,他们编得虽不是很流畅,但却是有理有据有想象,在不断的坚持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学习的兴致也更浓了,他们会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汇报和展示作充分的准备,所以我觉得前置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业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增长了知识,但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有所用。这样,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
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让每个组员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学生的倾听习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在全班交流时,台上的同学很大方,分工也很明确,但台下的同学不能对照自己的小研究,边倾听边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台上交流的同学还停留在自我展示的层次,忘记了自己是既是发言者,还是组织者,不能主动和台下的同学进行互动;另外,全班交流时教师对台下学生的组织不够。实际上教师应该是台上和台下学生的牵线、搭桥人,当学生的交流内容缺失或者偏离时,应该适时引导,点拨,让孩子们不断完善交流的内容,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下一步的教学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和组织能力,强化小组交流合作,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适合所教孩子、所教班级的一种生本教育模式,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生本教育的实践者,一路走来,看到孩子们的不断进步,我由衷地欣慰,尽管现在为了生本真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俯下身子探索,相信学生能行,不断反思和实践,那我们便会收获作为人师最充盈的幸福,我们的孩子也将拥有快乐而精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