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063)
摘 要: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既是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事务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辅导员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分析,提出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对策,以期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帮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资助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创建和谐校园和促进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就有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要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以其特有的优势保证了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对于资助工作的水平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都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所以,研究辅导员开展具体的学生资助工作意义重大,这既是因为辅导员在承担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由于当前的学生资助工作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实际意义乃至革新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理念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辅导员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一)辅导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宣传人员
1.国家政策宣传。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宣传,对不同类型的资助金都会有明文规定。就此规定,不同的高校对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做出明确制定。辅导员不仅要随时关注国家的资助工作动态,也要明确本校的资助相关管理规定,如: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标准、评定范围、人员选拔等。
2.明确与落实。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辅导员较为熟知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随时传达国家相关政策,并及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在生活中、思想上遇到的困难,使学生能够持有一颗愉悦的心,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业。
(二)辅导员是国家资助工作的实施者
1.贫困生民主评定的组织者。据国家相关规定可知,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需要当地民政局、村支部等给予证明外,还需要由学院或者系里组成的民主评定小组对学生进行民主选拔。通过评定小组可以有效消除由于相关部门滥用职权而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受到关注,可以通过评定小组来重新抉择的现象。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可知,辅导员是评定小组的组长,组织评定小组的成员进行公平评议。实现民主评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组成评定小组,让小组成员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二是让班集体的所有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进行投票排序。
2.学校勤工俭学人员的推荐人。高校内都设有勤工俭学的职位,这些职位都是局限于数量很少的人,而这些人的抉择往往都是从贫困生中选择,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申请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推荐,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高的学生就职。
3.辅导员是受资助学生的精神资助。从资助学生的选拔及评定到资助金的落实都由辅导员亲自把关。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给贫困生的精神资助,给予贫困生极大的关怀。
4.助学贷款的主要协助者。国家為了资助高校学生完成学业,成立了两种贷款方式,一种是国家助学贷款,另一种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而国家助学贷款是需要从本校申请,辅导员便指导学生准备、办理相关手续。
(三)辅导员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效果
1.公平公正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在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过程中,掌握着一定的分配决定权,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勤工助学岗位分配等辅导员都有一定的决定权,做到比较准确地将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如果各自照顾自己的关系,就会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而靠关系得到资助的学生有可能比较不困难,资助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直接影响到资助效果。所以,辅导员落实各项资助政策要出自公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资助工作才能扎实开展。
2.处理好资助工作与非贫困生的关系,平衡资助使学生和谐稳定。确定获得资助的对象是非常关键的,这项工作做得好,得到资助的学生心安理得,没有得到资助的心平气和。在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如果困难的没有得到资助,而不困难的反而得到资助,没有得到资助的心里愤愤不平,有的本来就性格内向更增加了心理的压力,严重影响生活的信心,性格外向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同学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平衡资助就是使资助资金的使用尽量照顾到应资助的学生。有的学生经济上确实存在困难,但是所有的资助项目都只是考虑这极少部分同学,资助过于集中,学生就由此产生疑问,甚至辅导员本身都觉得受资助后的学生生活比自己还好过,由此可能产生不和谐的因素。使受到资助的同学恰到好处,既无过之又无不及,需要做过细的工作,同时有科学的方法,使资助发挥和谐关系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对策探讨
(一)建立合理的认定机制,抓规范程序、科学认定
1.建立程序规范的经济困难生认定模式。为公正合理地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高校要严格规范“本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评审公示、学校审核”的认定程序。通过查阅家庭经济调查表、经济困难证明、班级评议等,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每个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要严格审查困难证明材料( 包括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医疗诊断证明、低保证明等) ,最大限度减少虚报情况。这种方法可以规避和修正其主观片面性,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奠定基础。
2.要坚持规范性与民主性相统一的认定程序。该程序包括个人申请、贫困举证、资格审查、异议与申诉、公示和建档、动态调档等环节。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特别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会发生改变,每学年高校要定期复核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二)开展辅导员谈心工作,抓资助育人,严格监督
一方面,辅导员谈心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时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也是辅导员在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时的一种最为常见和有效的工作方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辅导员只有从自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开身来,适时安排一些必要的、周期性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一谈心,才能真切地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手可靠资料,才能在具体的认定工作中更加具有时效性、务实性和针对性。辅导员毕竟有超出学生的人生阅历,日常的谈话工作,除了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也能旁敲侧击地获取关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可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与贫困生开展心灵的对话,并不失时机尽可能融入诚信与感恩的教育。毕竟资助的本意仍然在于育人,资助工作不仅仅是要帮助贫困生战胜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克服思想包袱,学会自信而从容地迎接学习和生活,传递温暖与爱,将感恩意识和诚信品质逐渐渗透学生内心,使其潜移默化获得自我提升。
(三)坚持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对弄虚作假行为建立处罚长效机制
辅导员在做好正面引导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一套为学生和学校所接受并认可的惩罚监督机制。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仅依靠正面的引导,合理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也是促进贫困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必要手段。辅导员及其领导下的评议小组不应该只存在于认定工作期间,而是应该长期发挥监督的作用。对于同学举报的存在贫困材料弄虚造假嫌疑的学生,經过查实,确有其事的要剥夺其当学年及下一学年贫困生资格,同时还取消其当学年申请奖学金乃至评优评先的资格,以此杜绝学生见利忘义,只为利来、只为利往的行为。要落实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贫困生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履行必要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享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资助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教育公平的基本权利,但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颜黎光.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
[2]刘超,顾锋,孙军,唐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6(28).
[3]邵磊,冉永琴.高校辅导员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4]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学工论苑. 2011(07).
[5]李阳,高一星.贫困研究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02).
作者简介:吕莎(1986-),女,汉族,山东东平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