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功++杨轶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研究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农村建设运动,呈现出文化改良、乡村再造、民族复兴等建设特点,对于探索我国农村发展历程和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成就有着重要意义。梁漱溟作为民国时期农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活动者和理论学者,其在山东邹平县开展了约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使邹平县的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还撰写了乡村建设理论。研究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农村社会,在借鉴乡村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点,本文对民国时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的特点及其取得的成就进行探析。
关键词:民国时期 山东邹平 梁漱溟 特点
在民国时期拯救乡村的建设运动中,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作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不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内容,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建设思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山东乡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拥有邹平、菏泽、济宁三个建设实验区,而在梁漱溟控制下的邹平实验区,在乡村建设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受到了全国乡村建设派、山东省府以及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民国时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特点
民国时期,由于邹平是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坐落的地区,从而使得邹平在地理位置上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引起了研究院以及梁漱溟先生高度的关注。该地区的乡村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嫡系性
邹平这一地区的乡村建设属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直辖范围内典型的实验区,该地区的建设进一步体现出了梁漱溟先生建设乡村的思想,即养、教、富、卫。研究院在邹平的建设过程中,从合作社、卫生院的设立,到内部的管理和县长人选的确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村学乡学的建立更充分体现出了梁漱溟先生建设乡村的思想。邹平作为山东研究院的首个实验县,其嫡系性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当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将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同于邹平建设,甚至将整个山东的乡村建设等同于邹平乡村建设,可见该县的建设在当时全国乡村建设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其嫡传色彩也得以尽显。
(二)全面性
邹平不仅是当时山东乡村建设的首个实验县,同时也是涉及农村农民较为全面的一个实验。该县在当时的建设过程中,是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几个重要方面为着眼点,并以村学乡学为纽带进行的建设。在经濟方面,主要是利用示范的形式来向农户推广一些新的家禽和农作物,并且还组建了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梁邹美棉合作社等等,进一步推动了邹平的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不仅对县政府以及合署办公进行改革,而且还针对乡村的机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将当地原本较为繁杂的乡村机构改成十三所乡村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利用村学乡学对当地的成人、妇女以及孩子进行教育,同时还建立起了贯穿整个邹平县的自卫体系和卫生医疗体系。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都是有计划、分阶段进行的,这与当时其他一些地区乡村的建设模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出了邹平乡村建设的全面性。
(三)保守性
虽然邹平乡村建设较之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更具全面性,但其在对县、乡、村三级的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上,却呈现出较大的保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改革的侧重点完全放在了政治改革上;其二,涉及土地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过少;其三,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维护地主和富农利益的情况。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邹平县乡村建设是保守的、片面的,并不是广大农民愿望的体现。梁漱溟先生在对山东乡村建设的总结中曾十分感慨的说道,“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也是邹平乡村建设以及梁漱溟思想遭受马克思主义学者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国时期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县政改革
邹平于1933年7月成为县政改革实验区,主要改革内容为县以下地方行政改革、地方自治改革和社会改进三大部分。在邹平县府机构改革方面,于县府内重新设置了掌管民政、财政、地方财政、建设、教育的五个科,增设了公报处、金融流通处、民众问事处、户籍室等辅助行政机构,以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统一县府机构事权;在区划管理改革方面,强调了乡村乡学在乡村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梁漱溟的“以教代政、以德统政”的思想落实到实处;在户籍调查方面,邹平大力开展户口调查工作,摸清了当时人口情况,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乡村自卫事业
邹平县为了应对严峻的局势变化、加强乡村保卫力度,积极开展乡村自卫活动。邹平县对原有的自卫组织进行改革,在各乡成立乡队,通过强化成人军事训练、村组长补习训练、县乡集合训练来加大乡村自卫基础的培植力度,之后在训练联庄会、扩充自卫干部、开展成人军事训练中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以不断补充训练为主要手段,以成年农民为自卫主体的全民性乡村自卫体系。
(三)合作经济事业
努力引导农村经济走向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是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二项主要内容,其主要方法是推行各种合作社。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这里,反映了梁漱溟以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企业化的用意,他把合作社作为农业经营技术的一种进步,企图通过合作社把中国传统的农家农业引上规模经营、大农业和农业工业化的道路。
邹平县以其自身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积极组织蚕业产销、信用庄仓、美棉运销、林业生产、购买、信用等农业合作社,来对农产品进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后期农村合作社改革方面,对农户的权利增加了诸多条件限制,导致贫苦农民的不满情绪高涨。与此同时,邹平县还设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以解决农村资金紧缺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抑制了乡村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消除了擅自挪用税收款的弊端。
(四)村学乡学事业
梁漱溟先生通过对邹平县农村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后,于1932年开始正式设立乡学,截止到1933年,共在邹平县十四个乡设立了乡学。同时还在较大的村设立了村学,相对较小的村设立了村小学。这些乡学和村学的设立起到了联系和团结农民群众的作用,是邹平县实验区建设过程中,以教育为途径促进乡村自治的核心基础,也是梁漱溟先生对农村进行改造的中心纽带,它的建立有助于乡村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由于是在村理事和乡理事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此,乡学村学是一个典型的融社会、行政以及教育等各项事业于一体的机关式组织,其在推动农村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卫生事业方面
相对而言,邹平地区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建设起步较晚,1934年7月筹备工作才开始进行,同年10月与齐鲁大学医学院正式确立合作关系,这为提高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时主要的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构建全县卫生医疗体系。该体系是以邹平县原有的机构为基础进行构建的,该县当时共有乡学13个、村学25个、村里小学283个,为此,构建的是三级医疗体系。由于受当时财力的限制,从而只先行建立了6个乡卫生所。其二,提高医疗水平。县卫生院和卫生所都纷纷开设了门诊,给当地农民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还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学院医生的定期坐诊和毕业学生来县实习,有效地提高了县、乡卫生所的医疗水平。
(六)农民素质的知识化和文明化举措
力图促进农民素质的知识化和文明化,是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三项主要内容,其途径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在邹平,先设有乡农学校,后改设村学、乡学,以及各种专业和各种级别的培训班。在定县,则有各级平民学校、同学会(平民学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组织)、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公民训练班等。在徐公桥,既“有固定的”,如乡村小学、补习学校,统称之为“农村学校教育”;又“有活动的,如农品陈列室、农品展览会、各种讲演会、阅书报室、农友问事处、农友谈话会,以及包罗多种的农民教育馆”,统称之为“农村社会教育”。在无锡,有男女各级民校、工余学校、义校、小学。
參考文献:
[1]邓国军,王兴振.民国乡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研究——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牛和清.浅析民国时期邹平乡村建设成就[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11).
[3]曾永辉.民国乡村建设运用于新农村建设之比较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8.
[4]张秉福.民国时期的农村建设[J].决策探索.2006(3).
[5]鞠忠梅.民国山东乡村政治转型研究——以精英阶层的重塑为中心(1928—1949年)[D].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