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禅宗思想

2017-04-27 16:20尚涤新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然

尚涤新

摘 要:众所周知,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以含蓄、内敛的方式在作品中向我们传达了日本之美。在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禅宗美学,如无常观、生死观、自然观、顿悟观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禅宗文化与日本文学的深刻联系,并以佛禅的角度去体会川端作品中优美而又悲哀的心灵审美世界。本文将从禅的精神、川端康成作品中禅文化的体现以及禅文化在川端康成作品中出现的原因三个方面来论述禅文化对川端康成本人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禅文化 幽玄 自然

一、禅的精神

公元12世纪,日本僧人荣西跟随其中国师傅修行灵济宗(公案禅),此时,禅宗受到了日本武士阶层的支持。13世纪,日本和尚道元来到中国跟随师傅修习,开创曹洞宗(默照禅),主张万事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强调打坐的重要性。到了江户时代,僧人隐元东渡,继灵济宗、曹洞宗之后,又创立了黄檗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禅宗在日本传入并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禅是构成日本特质的唯一要素”。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由中国传入日本,其所蕴含的压制欲望、清心寡欲的般若思想受到了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所谓般若,即获得无上的智慧,洞彻生命的意义,不为私欲烦恼,无欲则刚。我们一定要具有慈悲、仁爱、怜悯之心,获得般若,发挥我们自己的大悲,方可成佛。禅宗反对理智,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状态,静默打坐,审视内心,驱除欲望、杂念,才能接近顿悟状态。正如禅宗四圣句所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是自由与自在的“宗教”,自由指自我依靠,自在指自我存在。禅要求我们顺应自然,达到般若,获得无上的智慧,现实存在于本然之中,存在就是意义,它不会沉浸于抽象或是概念,所谓顿悟是指一种解放,道德、精神和智力上的解放。这种禅文化思想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文人画、茶道、插画艺术中均有所体现。日本文人画追求逸品为尚,推崇孤绝,追求闲寂、空寂之美,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社会地位的最高意义的存在。所谓孤绝,就是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如果说‘禅是佛理和精神的顿悟,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触摸的无形的存在,‘闲寂‘空寂‘幽玄则是将‘禅有形化的过程中与日本传统的文化、审美结合而诞生的新的理念。”以茶道为例,茶道四原则讲究:“和、清、净(敬)、寂。”“和”即调和,以和为贵;“清”即内心的静,禅要求我们的心能够从被污染的五官中解放出来;“净(敬)”指内心对生命的尊敬;“寂”就是一种寂寥、孤绝、安贫乐道,不追求奢华,身心自由的内心境界。在我们东方,茶是贵族,酒是平民,茶是内敛的自省。而花道表达的是一种佛教的宇宙观,它所表达的意境是一种静雅美、恬静空灵的自然美以及空寂枯淡的朴素美。“禅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淡雅朴素的审美倾向也非常符合传统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我们看出无论是茶道还是花道,其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简洁朴素之美,在最简单的事物中,通过我们的心眼,去寻找蕴含在其中无限的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禅可以是非道德的,但不可以是非艺术的。禅宗真理告诉我们:“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用有限来表达无限,一和多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和多是相互存在于其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是对绝对事实的完整叙述,不是对事实加以分析,一旦分析,就放弃了学禅的资格,禅只尊重自身体验,拒绝与其他哲学体系相妥协,万物姿态乃真儒,所谓真儒就是无。

二、川端康成作品中禅文化的体现

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日本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川端康成善于表达虚幻的美,作品中透露着温柔的感伤与淡淡的哀愁,可以看出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思想。以《雪国》为例,作品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叶子、岛村、驹子。叶子是一种精神美的象征;驹子代表肉的理念,坚定执着,对爱情全身心投入;岛村是一个精神空虚的虚无主义者。“禅宗在主张心物一致中,注重的是物我两忘、佛我同一的境界,从而创造出一个心境澄明、淡泊空灵的美好世界。由于川端康成浓郁的‘宗教心灵与独特的东方审美观,他在对自然的欣赏与把握中,便将此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这种将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相结合的描写在《雪國》中以一种唯美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说:“‘这样的日子里连音色都不一样啊!驹子仰头望了望雪后的晴空,只说了这么一句。的确,那是由于天气不同。

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彻远方积雪的群山。虽然她自己并不自觉,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这是一段孤独的写照,但我们似乎没有感到孤独与落寞,反而感到作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主观的角度向我们阐释,将自己的心与自然连在一起,弹奏出来的乐曲才具有最震撼的效果。“放眼川端康成的艺术世界,他对自然景物的关照有别于一般人,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将自己与自然深深地融为一体。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不仅是爱其表,更爱其里,视景物与心灵相通。”这是其作品中禅宗思想自然观的体现。下面我们来分析他作品中的无常观。川端康成的无常观不同于西方的虚无主义,他自己曾经说过:“这种无常不是西方的虚无,而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际不尽藏的心灵宇宙。”禅宗思想中的无常观相比西方的虚无主义多了一份从容。以《雪国》男主人公岛村为例,岛村心中一直对叶子念念不忘,但他永远不能与叶子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得的淡雅空灵之美。还有驹子,她对爱情的投入,换来的是岛村的冷漠,她渴望爱情并努力去追求幸福,可现实却令她大失所望,这也是无常的一种表现,苦苦追求,到最后等到的却是虚无。“可以说,岛村的身上闪现着佛禅关于现世的认识。女主人公驹子心地纯洁、渴望上进,充满青春活力,执着地用其所有力量去追求幸福爱情,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满是虚无思想的岛村身上,她的追求注定只能化为一场空。这印证了佛家关于无常的说法,也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最后我们来分析生死观,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与佛教禅宗有着密切关系,作家认为,死是生的轮回,我们应该消解对死的恐惧。“同时,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他的审美情趣往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作品中他也指出:“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对于死亡,川端还是持有一种自由超脱的观念,在他的内心也已真正做到不惧怕死亡,这与禅宗佛教的生死观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一切都要放下,生死也要放下,悉听尊便,顺其自然。清净自在,自然最好,川端并不把死亡看作是一件可怕的事,而把它视为一种美的象征、自由的象征。生与死是密切相连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不论生死,都是美好的。

三、禅文化在川端康成作品中出现的原因

禅的思想意蕴多次在川端作品中出现,这与作家的个人经历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川端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这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阴影,逐渐形成了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他年幼的时候读了很多日本古典主义文学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禅宗的无常思想。“当他以宗教的眼光重新回顾自己孤独凄清的一生,回顾亲人接连死去的悲惨时,那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已荡然无存。当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了浓重的禅意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其实他早已领略了禅之深意在于还原自然的不分离,所以,他才平静地走向大自然,在灭寂的生命中,寻求着一种永恒。”日本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国家,他们本民族对于自然有着天生的信仰与崇拜,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思想,用禅的观念去解读世上的一切。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种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佛禅思想,这与日本民族靠海而居的独特地理位置也不无关系,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日本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对自然的敬畏。综上所述,幼年不幸的家庭背景,以及受日本古典主义文学与文化的熏陶使得禅宗思想深深扎根于川端的脑海中,并在他的作品中以一种朦胧、唯美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禅宗思想主张明心见性,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川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禅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到最后总是会为我们展现一个心境澄明、淡泊空灵的唯美世界,虽是透露着淡淡的哀愁,但更让我们以一种超脱、沉静的方式,去体悟世界的和谐,从而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佛禅思想。

参考文献:

[1] [日]铃木大佐.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 许启伟,邢雪艳.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探讨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及其连续性[J].日本问题研究,2007(2).

[3] 王文宏.川端康成的禅意[J].外国文学研究,2000(4).

[4] [日]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十卷)[M].高慧勤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