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的思考

2017-04-27 22:45路一凡王轶英曹理
商业会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建设

路一凡+王轶英+曹理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跨国投融资以及国际贸易等经济活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必定会向国际化发展已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但如何在各国实施、采用什么方式推进会计国际化的持续趋同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会计国际化及趋同的涵义、本质给予简单概述,并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国际化现状,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趋同 建设 供给侧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跨国投融资以及国际贸易等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为推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交往,这就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应尽可能地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会计信息能够彼此理解和沟通,从而具有更好的可比性。但是,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法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存在很大差异,给各国间的经济往来造成障碍,因此,世界各国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必然要走会计国际化趋同的协调发展之路。现如今,世界各国对会计要不要国际化的认识已不是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会计国际化,采用什么具体办法来实现会计国际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经济正加速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国际化也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本文拟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就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问题予以探讨。

一、会计国际化趋同的内涵

会计国际化可理解为相对应于会计国家化。会计国家化是指会计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及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其使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会充分体现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关于会计国际化的内涵总结起来有三种:(1)会计国际化是各国间通过相互交流找出彼此的不同;(2)会计国际化是尽可能地减少差别,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保持一致;(3)会计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实施完全统一的标准,达到世界各国会计一体化。本文认同第二种解释。

会计国际化,是指为了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制定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教育、会计执业、会计事项处理和报告中,逐渐使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使各國会计事务的处理能够协调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和地区要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处理和报告该国的财务状况和经济业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标准及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大大减少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以提升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从而降低跨国资本在国际市场间的投融资成本以及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应包括会计制度或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

趋同的内涵不是完全等同,也不是单方面、单向地与某一方保持相同,而是双方互动朝向同一标准趋于相同,会计准则趋同,即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不是单向拿来某一方的会计准则直接采用,不是单方面与另一方保持完全相同,而是双方互动、双向地趋于相同。

未来谁主导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谁就将决定其发展趋势,谁就能大大减少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成本,所以会计国际化实质上是各国通过对利益的权衡而进行的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协调和趋同。

二、会计国际化趋同的动因

(一)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资本市场在客观上促进了会计国际化趋同。现如今国际市场上的跨国性投融资迅速增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大量跨国资本在不断流动,不仅跨国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各自的财务状况,同时各国的监管机构以及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了有效地监管跨国资本,也要严谨地根据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审查跨国资本的财务状况,必然会使跨国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要按照国际惯例,而不是对原跨国资本具有本国特色的财务报告进行修改与调整,这对于减少跨国投融资成本,提高跨国投融资效率,明晰跨国资本财务信息使其更具理解性和比较性可谓意义重大。

(二)跨国企业本身的外向型发展也需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市场无常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现代跨国企业作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发展快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国外投资拥有国外企业的资产控制权和经营生产决策权。各跨国企业为了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被理解的程度,必然会运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处理经济业务,以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会计信息差别,这不仅是跨国企业更有利于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投资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被投资方国家和地区能有效监管跨国企业的需要,实际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初衷就是为了规范跨国企业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而产生的。

(三)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来,国际多边贸易的迅速增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企业在经贸交往中必定会根据对方的会计信息对对方的财务状况、资产实力、风险状况等加以分析和评判,因此要求双方必须提供双方都可理解的会计信息,所以说会计信息是国际贸易市场的重要媒介,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多边都能理解和比较的有效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往来的效率。

三、会计在欧美国家及我国的国际化现状分析

(一)会计在欧美国家的国际化现状分析。近年来,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地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已积极参与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立项、制定等工作中并对其施加影响,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组且占据大多数理事会席位,取得了制定准则的主导权。如: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由不参与发展到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转变,是因为考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欲在美国融资上市必须按照美国复杂的会计准则编制和调整财务报告,势必会大大增加别国企业在美国融资上市的管理成本,使跨国企业转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再如: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力来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有14名成员,其中9名理事会成员为美国背景,约占成员构成中的65%;在基金管理理事会中共有19名理事会成员,其中有欧美背景的有8名,约占成员构成的42%;在会计准则咨询会议成员中共有44名成员,其中27名均由来自美国或欧盟的人员担任,占咨询会议成员构成的61%。这种成员构成状况势必会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欧美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思想。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1.我国积极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并取得显著成效。多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并适时大量地付诸于实际行动,在会计国际化协调和趋同建设上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已获得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认可。

如:1986年为吸引外资,财政部根据国际惯例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巡促进改革之际,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结束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构建了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要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适应了我国企业改组上市的要求,也适应了在境内发行A、B、H股的要求,对于我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扶植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1998年我国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其制定程序和具体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会计国际化精神,初步形成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0年,在总结我国前些年资本市场积累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制定起点高、改革力度大,内容较以前更为充实,大大推进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2006年,财政部在修订原有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22项新的具体准则,发布了2006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公告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首先实施。财政部于2010年4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2014年财政部在修订原有5项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又发布了2项新会计准则和1项补充规定。至此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41项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准则讲解。现如今,我国新会计准则已开始在大中型企业逐步全面推开。

目前,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需要对照国际惯例进行调整的已大大减少,可见,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已基本实现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在与国际协调和趋同建设上已有很大改善。

2.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有待充实完善。与FASB的150项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数量上有明显差距,对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和养老金等的会计准则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制定完善。另外,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准则只是制度的指导性纲领,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3.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决定了我国会计文化的特殊性。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会计文化的差别,东方传统社会文化和制度决定着我国会计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该文化下人们的行为倾向与西方不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和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更强调集体主义,社会价值决定个人价值、尊卑礼让,尊重政府和权威,个人不习惯与政府或组织正面对抗或积极反馈信息,以上都决定了我国会计文化重制度控制,统一性、权威性较强,对资产和利润的计量保守,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保密过度而缺乏适当的透明度。

4.我国基层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目前,由于我国缺乏会计国际化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基层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素质有限,因此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相比,我国推进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将更加困难。

会计人员在专业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会充分体现其专业素质。我国大多数最基层的会计人员由于缺乏会计国际化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同时不重视会计知识的储备与更新,导致其会计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不高,对蕴涵国际惯例的新会计准则没有与时俱进的认识,忽视了会计信息对其他企业需求者的价值,在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上往往采用的是企业以往的惯例,而不是最适合企业当时状况的政策,会计政策运用上具有随意性和不准确性,甚至还有滥用的情况发生。如按惯例或照搬其他企业模式处理会计业务的现象,会导致会计信息缺失或失真,不能如实完全地表现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缺陷的会计实务自然无法提供国际可比性,因此我国会计实务对照国际化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四、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建设措施

(一)有计划、科学地培养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端型会计人才。高等教育应重视既精通国际会计又熟悉国内会计、具备会计外语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快推进我国会计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为我国全球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加速融入国际市场的大中型企业、跨国企业以及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培养精通国际会计的专家。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其成员的任职资格有很高要求,因此我国应有规划地培养精通国际会计的专家学者,并通过政府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专家、会计学术界与实务界的精英人才共同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同问题,强化前沿的原创性、技术实证性的会计理论研究,在具备充分的专业实力的基础上,使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时有更多话语权,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争取我国会计专家有资格及更多机会进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机构中,获取重要地位并有更多发言权,使理事会在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程中能关注和理解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因环境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会计特殊性问题,积极参与理事会准则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找出我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发达国家共同认可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达到沟通、理解至协调、接纳、等效认同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少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协调成本。

2.跟踪IASB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和变化,适时修订和不断补充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要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变化,建立政府、学术界、实务界跨部门协作组织,对IASB最新研究动向和工作予以密切关注,并积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性分析,对我国现有准则体系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为我国建设高水平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奠定坚实基礎。

3.我國政府应充分考虑并积极组织研究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特殊会计问题,积极参与IASB对准则的制定与修订工作。IASB应充分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会计问题,如果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能涵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内容,那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也是不完善不完整的体系,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和新兴经济体的一员,应有责任针对这类国家和地区的特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会计准则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工作,为不断提升其质量、增强其权威性和国际公认性做出贡献。

4.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实现双赢的多边贸易活动来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互认,进而加大我国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如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建设中应当积极地促进与周边邻国的会计准则互认等效工作,加强与东盟、欧盟等的国际贸易关系,通过实现双赢经贸活动促进我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力。

5.为培养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会计专家,我国应加强与世界银行、亚太经合组织和国际经贸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定期选派精通国际会计、会计理论扎实、会计业务精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参与合作项目和会议论坛,学习交流经验,为我国打造一批精通国际会计、熟悉国内会计、会计理论与实务扎实、站位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高端型会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提升大中型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从我国大中型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现状来看,并不能适应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快推进会计国际化供给侧改革创新,迫切需要提升现有及未来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1.注重会计人才知识的更新储备,提升其国际会计专业水平。高等教育机构可组织学术界和实务界精通国际惯例的国际会计专家,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国际会计及管理人才优势,对现有专业人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及时学习蕴涵国际惯例的新会计准则,以及新经济形势下涉及的其他领域知识,如金融、税收、经济管理等,不断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国际化专业水平。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外语沟通能力,提升国际会计交流水平。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背景,融入国际市场的大中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外语的学习,积极提升自已的国际交流水平。

3.积极将国际化精神贯彻于会计实践,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实务专业水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都是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会计人员在提升其国际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对国际化的会计知识加以充分运用,不断地积累经验,以提高其对基层实务的处理能力。

4.采用国际化考核标准,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学习国际会计的积极性。注册会计师、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在职教育、培训等考试内容要与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同步,考核标准要与时俱进,及时融入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的考核内容,达到以点带面促进基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蕴涵国际化惯例的新会计准则的积极性,进而使基层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实务水平不断提升。

5.重视国际会计教育,加速推进会计国际化步伐。在现有的各层次的高等会计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中,要与时俱进,额外设置相应国际会计课程,融入相应的国际会计教学内容,并有计划地强化在职会计教育和培训,加快我国基层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建设。不能因为强调独立自主意识就因噎废食,阻止或减慢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和速度,否则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外向型大中型企业的长远发展。

6.分层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促进国际会计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根据会计岗位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分类培养各层次会计人才,针对国内未涉及国际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需要,可以采取以国内会计教育为主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外向型的大中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会计岗位需要,采取以精通国际会计、熟悉国内会计并具备国际会计外语沟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高端型会计人才。

(四)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及运行机制,强化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的难点并不是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而是标准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会计信息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企业的业务状况,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究其原因是企业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没有按照商业企业惯例和规则运作。因此,在加快完善国际会计标准制度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对会计实务的监管,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强化内部、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促进企业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处理会计业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落实各自责任,严格执法,形成合力,确保会计标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总之,会计国际化趋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加快推进会计标准国际化持续趋同建设的同时,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更应该注重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监管体系、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做好配套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秀芬,王进朝,张功富.会计学专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

[2]张兴亮,崔晓钟.会计学专业的国际化建设:需求、现状与路径[J].嘉兴学院学报,2016,(3).

[3]程昔武,纪纲.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7).

[4]王治工.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判断能力提升策略[J].企业导报,2015,(21).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