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萍
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它的价值并不亚于文字。然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标点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小学生习作中常见到“逗句式”或“一逗到底式”,也就是整篇文章只有逗号和句号两种标点,或者除了结束处用上句号以外,其余的全是逗号。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在标点教学方面进行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在理解中认识
低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对于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而标点符号对于他们来说太抽象了,既嫌枯燥又嫌麻烦。因此,在教学中先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小小的标点符号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的兴趣。
(一)编写标点符号儿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中规定,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的目标之三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单纯的灌输式教学,不但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累。可以选择编写儿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标点符号。在认识了逗号、句号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于是一首首生动又好记的儿歌就会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声中诞生。“逗号圆圆像蝌蚪,话没说完要用它。句号圆圆点字后,话说完了一定要有它”。学生不但很享受编儿歌的过程,还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用途和形状的认识。
(二)标点大联欢。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有标点符号的深刻印象,还可以特意设计一堂综合实践课——《标点符号联欢会》。实践课的开头,可通过“明朝祝枝山写对联的故事”引入,学生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就对标点符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竞赛,无形中就掌握了标点符号的用法。
二、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标点的魅力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来传递它们的内涵。要读好一篇文章,除了读好词语句子,读好标点也是关键。
(一)读出标点的节奏。
标点符号,是一种停顿的书面标志。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朗读时看到标点都要停顿,逗号比句号、问号停顿短些。指导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懂得,冒号表示后面是一个人说的话,读到冒号处要有短暂的停顿。
(二)读出标点的语气。
每个标点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句号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而感嘆号就像是波涛汹涌的海面。在朗读时,教师可以特意把标点的作用放大,比如,在朗读句子:这难道是我的错?因为要强调问号的作用,可以把后面的语气提高一截,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模仿、练习。
(三)读出标点的感情。
标点不是简单的符号,是作者感情的一种间接表现。要读好课文,如果把标点的感情读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了。比如,《四个太阳》第4自然段的教学:“①春天,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②哦,画个彩色的。③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短短三句话,把段落的结构、句子之间的联系和作者的情感都表达得清晰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标点,就会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句①是问句,要读出疑问,读出“我”在思考:春天该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句②是回答,要读出“我”的顿悟,想起来了!要给春天画一个彩色的太阳,句③是解释,说明为什么要画彩色的太阳。看,这小小的标点里有着多少神奇的密码,每一处都在说话。
关注文本的教师是一位睿智的教师,关注标点教学的教师更是一位心细而目光长远的教师。标点无声,教学有声,让标点变成学生的特殊表达,变成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标对符号,道出语文课堂的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