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青山绿水,很多人依靠开发这些资源走向了小康之路。然而,资源会有枯竭之日,近年来,香格里拉浦江等地通过绿色扶贫纷纷成功致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绿色扶贫的决心。
“青山是财富”扎根村民心中
2017年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高原雪山、林海、峡谷,轻轻洒落在海拔3600米的拉木格村。藏族群众在一栋栋藏式小楼前的院子里享受着早晨暖暖的阳光。它曾是香格里拉镇的一个贫困村,2016年随着最后4户群众脱困,拉木格实现了整村脱贫。
香格里拉镇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境内的高山峡谷之中,是我国正在打造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景区的核心,也是脱贫攻坚的堡垒之一。
翻过白雪皑皑的俄初山便抵达一个苍翠山林与雪山峡谷交汇的世外桃源山谷,拉木格村就坐落于山腰之上。
2014年,拉木格村被识别为贫困村,村里16户群众居住在山崖之间,几乎每家都是人畜混居。2016年脱贫的村民中拥次仁提起以前直摇头:房前屋后的小道上牲畜粪便随处可见,风一吹粉尘漫天飞。
中拥次仁从家中拿出一把从树上摘回来的松挂说到,以前吃饭的碗四五天才能洗一次,平常就用松掛在碗里擦一擦,算是“清洗”了。由于吃水要从山下背,用水洗碗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贫困就像俄初山一样挡在家门口。村民们一直靠天吃饭,种植的青稞、土豆仅能填饱肚子,在山上采的松茸也找不到销路。拉木格村党支部书记格绒刀登讲了一个故事,说村里有一棵数百年的青冈树,村民泽仁多吉想把它炸了开成种青稞的地,结果“放了七个炮,这棵青冈树仍没被炸死,只把树根炸了个洞。”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心酸,而就是这棵炸不死的青冈树,在拉木格村脱贫路上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拉木格村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后,镇干部来宣传扶贫政策,却遭到了格绒刀登的怀疑。
“一床被子冷不冷,只有盖过才知道。”格绒刀登用藏族谚语回应香格里拉镇党委书记黄晓冬,对精准扶贫充满了怀疑。藏家脱贫、村民致富对于格绒刀登来说,似乎是空中楼阁。
格绒刀登说,以前也有扶贫计划,但没看到什么成效,“村子要搞个活动室,换了三任县委书记才解决。”
2015年,格绒刀登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动真格的了!”格绒刀登说。这一年,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成为拉木格村的帮扶单位,管理局的阿七杨加成了村里第一书记。步游道、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开始规划建设,3户住在悬崖边的贫困户也有了帮扶计划。
稻城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文全2015年还是香格里拉镇的副镇长,在拉木格村扶贫时,他认识了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的陈蓉,工作中他们互相了解并确立了恋爱关系。“但由于脱贫工作任务艰巨,一直拖到现在婚纱照都没有拍。”李文全说。
现在,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一个脏乱不堪的小村子,已被一栋栋藏式建筑替代,在雪山林海间显得格外迷人。李文全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到拉木格村那棵百年青冈树前拍婚纱照!”
在拉木格村,中拥次仁的女婿四郎刀登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安排,成为村里的一名护林员。2016年9月的一个大雨天,四郎刀登穿上黄色雨衣往森林里钻。进入林区10公里后,他突然听到油锯的声音,于是应声前往,发现有人正在砍树。
“我大喊一声,不准砍树。那几个人立即走了。”他说,青山是财富,留住青山,就留住了财富。
在香格里拉镇,多年前很多村民用马载客。“一匹马意味着八条腿,一个村民、一个游客外加一匹马,在景区里走,对生态造成一定破坏。”香格里拉镇党委书记黄晓冬说,镇上取消了大部分马帮队伍,通过景区门票提成的方式补偿村民。在拉木格村,每户仅马帮退出补偿费,一年就超过1万元。
生态保护意识已在村民心中深深扎根。在这次脱贫攻坚行动中,村里成立了野生菌干片加工专业合作社。村子那棵差点被炸死的青冈树不仅成为游客必去的景点,而且还印在合作社松茸产品的包装盒上,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中拥次仁去年卖给合作社308斤松茸,收入达到1.86万元;通过合作社分红,再获2400元的收入;马帮退出补偿费也有1万多元。他们一家六口在2016年成功脱贫了!
香格里拉镇除了马帮退出补偿以外,合作社去年松茸销售收入也达78万元,每户村民在这一项的收入平均超过万元。
在香格里拉镇,从精准识别的贫困户82户429人,到如今只剩下39户贫困户186人。2016年,这个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900多元,较2011年增长171%;接待游客145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437%。
李文全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香格里拉镇依托稻城亚丁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演绎了一个个美丽的脱贫攻坚故事。
挂在枝头的“黄金果”
早春的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茶园里的茶树露出了片片嫩绿新叶。当地农业合作社的采茶姑娘何春雨手指飞舞,摘下一片片“雀舌”。“哪还用出去打工呀!我在茶山呼吸最好的空气,干最熟悉的农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何春雨前几年在沿海城市打工,现在因为家门口就有挣钱的机会,就再也不愿出远门了。
在朝阳湖镇,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3000余亩有机丑柑种植观光园已蔚然成林。正值丑柑挂果成熟时期,包装在白色袋子中的累累果实,将枝条压弯了腰。不远处的山头,有些果树被修剪了树枝,正在等待嫁接,孕育新的品种。
三湖丑柑专业合作社投入5000余万元,全面采用水肥一体滴灌等新型技术,加强绿色农产品供给。“技术改造后,原来大水漫灌过度施肥的情况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再加上远程监控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我们的丑柑将彻底变身‘黄金王子,卖到新加坡一斤要15块钱呢。”朝阳湖镇镇长吕文说。
近年来,蒲江县在全县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全面使用有机肥料,25万亩耕地整体提升质量。目前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和GAP认证基地61个,认证面积14万亩。
在西来镇大田村村民姚秀容看来,农民们得到了实惠,积极性自然就高。姚秀容家有9亩柑橘地,种的是“春见”和“不知火”两个品种的丑柑。一年来,仅这一项就能净赚10多万元。“我们家还养了几头猪,承包了十来亩猕猴桃园。去年家里进账近40万元,日子能不红火吗?”姚秀容说。
蒲江地势以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6.3℃,全县因地制宜,形成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种植区域,其中种植柑橘20万亩,种植猕猴桃10万亩。依靠丑柑和猕猴桃,农民们奏响了家门口的“致富二重奏”。
在蒲江水果现代物流中心,正在分拣包装水果的李桂群忙的不亦乐乎。李桂群家住复兴乡三义村,曾经多年在攀枝花打工的她,今年决定返乡就业:“现在家里5亩地都种上了猕猴桃,我还当上了物流中心的‘工头呢。”
拳头大小的丑柑,鸡蛋大小的猕猴桃,看似不起眼的水果,让蒲江的“新农人”尝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甜头。
蒲江的实践证明,以市场需求导向提升产出品质,枝头的水果成了“黄金果”接轨国际市场。生产方式、生产观念让农业结构正发生质的变化,结构的质变必然推动改革的深入。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单重复,而是引新品、学技术、拓市场的“新农人”,也无怪乎农业干部杨敏都感叹:现在农民嘴里新词可多了。
产出品质提升、满足市场需求、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观念转化、农业结构优化、改革推向深入等成效在实践中一一显现,为成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中提供了好样本,引出了新思路。
守好竹山 点“竹”成金
走进赣湘交界的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五指峰乡,成片成片的毛竹林煞是好看。毛竹是该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竹山已突破6万亩。
清明前后是挖竹笋的好时节。早饭过后,村民三三两两便早早的扛着锄头往竹山里“钻”。据悉,村民一天可挖近200斤的春笋,以每斤0.8元计算,可以带来160元的收入。
早些年,竹农以砍毛竹卖为主要收入,但很多竹子却因交通不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价值。近年来,该乡一边扩大竹林经营面积,一边集中精力修好两条“路”:一是修建好运输毛竹的山区公路,一是以“接二连三”为路径,推动竹产业由单纯的卖竹子,向竹笋、竹制品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融合发展,引领竹农共奔脱贫“致富路”。
每到挖笋时节,五指峰乡便组织开展以挖笋、烹笋、品笋等为主题的农事体验活动,趣味十足的农事吸引大批游客前往体验。“以前都是自己上山挖笋,现在摇身变‘导师教挖笋,真是不一样。”正在带领游客挖笋的方房宣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山村里,上山体验农活,以释放压力。
如今,该乡兴办了8家竹制品加工厂,竹子经初级加工再销往外地,吸纳了近200名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不便外出务工的精准扶贫对象。“自家3塊竹林轮换着砍伐,一年有2万元的收入,加上卖春笋,以及夫妻俩在厂里上班的3万元工资,光在竹子身上年收入就有6万元。”在该乡一家竹制品厂上班的黄水莲给自己算了一笔账。
守住竹山过日子,生活就像竹子节节高。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华坛山镇姜村的简易厂房前,一张张卷成圆柱形的竹席在阳光下排列整齐。厂房内,几千根毛竹堆成“竹山”,锯竹、破篾、编织,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45岁的厂长徐冬莲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几分钟的工夫,一张新的竹席就从编织机的“嘴”里“吐”了出来。
别看徐冬莲的工厂规模不大,产量可不小。公司每天生产竹席6000多张,年产值逾2000万元。“我们借力浙江、安徽等地的大型竹企,把上饶的竹席铺到了汽车、高铁上,还卖到了日本和欧洲。”徐冬莲的话里不无自豪。
徐冬莲只有初中文化,1989年,家境贫寒的她辍学去广东打工。两年后,她带着省吃俭用攒下的3万元在浙江温州开起饭店。“在温州,我看到当地几家竹业公司的生意特别好。”徐冬莲是个善于捕捉商机的人:家乡漫山遍野都是竹林,我也可以做毛竹生意呀!说干就干,1996年,徐冬莲专程到浙江龙游拜师,学会了毛竹的采伐、目测分级、篾条加工和编织工艺。之后,她回到家乡办起竹业加工厂,第一年就赚了3万元。随后,她又购入十几台专用加工机器,使产量迅速提高。
由于产品质量好,十多家大型竹业公司先后和她建立合作关系,公司的销售量持续增长。“我们的竹席送到上游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制成各种高规格的重组板材,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徐冬莲说。
为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徐冬莲创办了上饶县富邦毛竹专业合作社,吸收本地及周边400余户村民和贫困群众加入。徐冬莲帮大家选购设备,培训加工技术,统一销售渠道,把当地的毛竹加工业做得红红火火。在她的带领下,华坛山镇办起近百家毛竹加工厂(点),涌现出一批竹业“小老板”和能工巧匠。残疾人郑德友在徐冬莲的资助下买来一台编织机加工竹席,家庭月收入超过8000元;曾经的贫困户谢吉水的家庭工厂年加工竹席10万张,年收入近20万元。
这几年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热,使徐冬莲产生了多元化经营的念头。加工竹工艺品,开办农家乐,挖掘家乡的旅游特产,都列入她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我只想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乡亲富起来。”徐冬莲说。
“栽树扶贫”造就绿水青山
2015年,随着4台东方红拖拉机进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城西张庄,泓森槐产业科技园启动建设。看着事业再次顺利启动,侯金波这个白手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松了一口气。
侯金波出生于涡阳,2005年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直从事速生林的研究。2009年,他毅然放弃大城市年薪20万元的工作,带着他的竹柳研发技术,白手回乡创业。“那时候工资也很高,但总感觉不是家,还是想回家,想回家创业。”侯金波这么说到。
竹柳是造纸、造密度板的树种,适应南北栽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侯金波利用计算机创造适宜的温、光、水、气、热和营养环境,使植物快速生根,形成具有栽培价值的商业种苗。他说,他的这种技术育苗只是常规育苗成本的1/10-1/20,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自己富了不算富,更要带动乡亲们一同致富。侯金波创办了涡阳竹柳专业合作社,乡亲们劳动入股,销售、技术由合作社来做。几年下来,侯金波的竹柳种植由最初的18亩,发展到几千亩,平均每亩地纯效益都在万元以上。很多入股的村民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2012年,他带领公司又在新建的育苗基地投入了150万元,建立高科技工厂化育苗中心,继续扩大规模。几年来,侯金波和他的团队取得了4项省级科技成果,19项国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两个植物新品种权。
企业发展了,乡亲富裕了,但侯金波没有满足。在创业道路上,他继续忙碌着。他又把目光瞄向了泓森槐。
“泓森槐是泓森高科开发的一个林木新品种,速生性好,干形好,病虫害少,是生产把材、建筑用材、实木家具、木地板的常用原料,同时附加值高,槐花可以加工槐花茶、槐花菜,具有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侯金波说,对泓森槐的前景,他很有信心。
今年两会,侯金波作为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议案。他的议案关注的是“林业扶贫”,建议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深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的春夏季节杨絮污染非常严重,如果用泓森槐代替杨树,没有能够取得比杨树更好的绿化效果,让中国每一寸可以栽树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泓森槐生长。”侯金波认为,泓森槐不但是致富树,也是生态树,更是扶贫树。
“栽树”是一项精准扶贫的项目,除去树木本身,还有林上蜂蜜经济和林下种植经济共同发展,但现在的瓶颈是林权流转和融资贷款,侯金波认为,应该为产业经济鼓劲,希望政府能够关注林业扶贫带来的社会效益。现在还有很多荒山没有产生效益,现在还有很多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精准扶贫应与产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