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学生组织体系架构新探

2017-04-27 20:45沈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学生会寝室高校学生

摘要: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各类学生组织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学生组织体系面临转型和调整,许多新的学生组织或准学生组织机构需要规范和引导。本文从高校二级院系的学生组织体系架构梳理、融合和创新的角度,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与思考,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架构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学生干部框架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组织是高校教育系統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愿组成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既是学生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助手。它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渠道,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在奉献中得发展。[1]

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问题,迎接挑战,笔者在所辖的二级院系学生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学生组织体系架构和学生干部选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作了进一步的审视和思考。

一、传统学生组织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组织主要有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等。在学分制背景下,随着大学生宿舍育人功能的日益凸显,公寓学生组织得以进一步强化并形成更加独立的体系,以公寓为主体建立的宿舍学生委员会(简称“宿生会”)与以专业院系为主体的团委、学生会(简称“团学联”)之间的协同互动问题就日渐突显。另一方面,高校越来越多地借助学生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成为一种趋势,由此,一批依托相关职能部门,以校内综合管理实训、实习性质的“学生助理”队伍慢慢壮大,并具备了某种相对独立的学生组织特性,如党员之家工作组、就业指导协会、教学实训基地助管团队等。此外,以资学助困为主要目的的勤工助学队伍也是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学生组织职能叠合、人员繁杂,出现了无序竞争、推诿扯皮、资源浪费、效能低下等新问题,亟需加强梳理、引导和规范。

从组织效能和干部工作作风上看,一些老问题反复出现,积重难返。以高校中最主要的学生组织学生会为例,突出表现为:组织行政化,干部官僚化,目标功利化,活动世俗化,机构僵化,队伍臃肿,作风浮夸,效率低下,唯上不唯实,形式主义盛行,小团体现象严重等。广大学生不把学生会看做自己的组织,学生干部得不到真正有效的锻炼提高甚至还会受到价值扭曲,因而缺乏自我实现的认同感,造成组织吸引力下降,内部活力下降,服务能力下降。必须通过学生组织体系的内部架构和干部选拔机制创新来推动组织效能提升、作风优化。

二、学生组织工作理念的厘定

高校办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育高层次人才,“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大学中的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开展工作。学生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和管理中应秉持“面向基层、自主管理、强化服务、有效监督”的原则。

面向基层就是学生组织要重视从基层选拔干部,组织体系保持与基层的天然联系,工作开展要面向和服务于基层需要,防止将学生组织变成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或者是纯粹的学校职能部门的“执行机构”。

自主管理就是要强调学生组织的群众属性、自主特性。学生组织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活动,但不能管控过多、越俎代庖,扼杀其自觉、自愿的活力和自主、自决的空间。

强化服务就是要求学生组织回归服务同学的宗旨,代表学生利益,沟通学校上下,服务学习生活,实现自我成长。

有效监督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制度约束、权利制衡、舆论监督,推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大学校园内的实现形式。

三、创新实践与探索

1.学生会、班级、寝室三者传动链的有机连接和“一编三岗”制度的设计

班级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学生会是大学里最主要的学生自治组织,寝室是大学校园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细胞。实际工作中,学生会与班级工作脱节,班级与寝室工作脱节,而且从上到下更多的体现为单向的任务分配、落实的过程,缺少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互动联系、监督制约。大学新生进校,最热闹、最积极的就是报名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各类组织的纳新,最热衷的是竞选班长、团支书岗位,其次是班委普通委员,寝室长一般不受重视,往往是寝室成员“谦让”的结果。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倒逼着学生会眼光朝下,依靠班级,班级重心下移,依靠寝室。其核心就是在学生干部的选任上,打破原先各自为政的惯例,实行“一编三岗”制度,形成天然的有机联系。

具体做法是,经公开推选的寝室长当然成为班委委员(有关班干部选拨模式参见沈哲另文“高校学生班干部选拔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2],班委委员又同时成为学生会对应各部门的当然干事,即一个学生干部同时兼任三个不同岗位。也就是说,班委的基本成员必定来自于以寝室为基本选区的寝室长推选,班长,团支书则另行公开竞选产生。学生会各部的干事主要来源于各行政班的对应委员,作为制度设计的补充,允许各部在新生入学半学期后公开招聘2-3名专任干事以改善队伍结构。组织框架设置示意如下:

这样一来,横向——思政教育的班级阵地和寝室阵地更加紧密结合,院(系)学生会与公寓宿生会工作体系实现更有效地联通互动;纵向——学生会、班级、寝室形成一个内在关联的传动链,工作上上级指挥下级,组织上下级支撑上级,各个层级有机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既可以精简各级学生组织的干部冗员,提升岗位锻炼价值和干部的自我认同感,也可以规避各学生组织面向新生纳新的无序竞争,让组织运行和干部轮替复归平稳、有序。同时,促使上一级学生组织必须学会依靠基层,重视培养基层学生干部,并接受基层的监督、制约。

2.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

为加强对大学新生转型期的教育引导,开展新生班级学长辅导计划,在大三、大二学生干部中挑选骨干组成对应新生班学长组,协助新生班主任指导新生班级工作。与之相配套,创新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架构,使学生党支部跨年级设立,与学长组的建制对应,充分发挥党建在育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以党建为龙头,积极搭建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平台。以党建进公寓为创新载体,构建一整套完备的公寓教育管理系统。以党建网站为创新手段,加强专业院系与公寓系统的互通、联动。组织架构示意如下:

3.社团组织的规范与引导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形成的比较松散的组织,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社团往往容易走向类学生会化的方向,社团内设机构林立、层级分明,社团干部名号众多,有些与学生会机构没有什么区别,明显偏离了社团的特质属性和发展重点。因此,须进一步明确学生社团定位,加强对社团内部组织架构的梳理和规范,引导社团走出趋行政化的发展误区。借鉴社会团体常用的理事会管理模式,只界定社团负责人为学生干部身份,其他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均由会员推选兼任,分工负责社团内部事务,不列入学生干部序列。但学院在团、学评奖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要给予相关激励政策以及必要的活动经费支持等。

此外,要加强对院系学生社团的分类、分级管理,特别是要大力扶持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性社团和专业性社会公益社团的发展,配备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创造各种让学生社团参与专业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的机会,也可以推动学术性、专业性社团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服务社会意识的提升。

4.学生干部、学生助理(助管)、勤工助学身份的辨析与界定

学生干部是各类学生组织为实现各自目标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按照一定程序,选拔具有较好能力、素质及发展潜质,并经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确认的学生骨干。学生干部的本质属性是在工作中锻炼、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完成工作任务是锻炼的外在结果——指向成功,允许失败,有时任务失败对学生干部的锻炼价值更高。特点是锻炼的目的在前,完成任务的要求在后。因未能胜任才来锻炼,因锻炼提高而胜任,因胜任而轮岗或晋升更高层面的又相对未能胜任的岗位来继续锻炼提高——这是学生干部岗位的内在逻辑。因此,学生干部岗位是不发放任何报酬、补贴的。

学生助理(助管)是高校在管理服务工作中,根据岗位需要,主要面向毕业班群体聘用的学生骨干,辅助老师开展工作,以弥补学校管理、服务力量的不足,同时也带有职业实训的性质,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特点是完成工作任务和学生锻炼提高并重。一般对学生助理(助管)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以高年级且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学生为主。因此,学生助理(助管)岗位也会适当发放部分工作补贴。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则是学校助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设立部分校内工作岗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以达到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并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所以重点在资助,而工作内容要求较低,一般学生都能胜任。

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三者做必要的界定和区分,学生干部以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为主,重在锻炼;学生助理(助管)以毕业班为主,重在协助工作和职业实训;勤工助学则针对贫困生的特定对象,不分年级高低。三种岗位原则上不要兼任,以免造成管理混乱。要防止学生助理低段化,混淆了与学生干部的界限;防止学生干部勤工化,挤占勤工助学的岗位和资助资源。

5.监督体系的强化与构想

强化团委组织部、纪检部和学生会监察部的职能整合,在注重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的同时,加强考核与监督,进一步明确学生干部标准、操守、纪律,落实学生干部调整和退出机制。甚至设想独立于学生会组织之外设立一个学生评议机构,由基层各类型学生组织民主推选评议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对学生组织体系行使监督、咨询、评议职能,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干部的权力制衡和民主监督。

四、审视与思考

在2015年中央首次召开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群众性。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而不能让群众当配角、当观众。他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要高度注意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题,更多把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物纳入组织,明显提高基层一线人员比例。[3]

大学校园里学生组织制度的选择和设计,很大程度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一种模仿和实践。美国高校学生政府(Student Government)每年选举一次,“学生政府的‘总统选举与美国政府总统选举程序并无二致,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在校园的延伸。”[4]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倚重的高层次、高素质建设人才,理应在大学期间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修养,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锻炼提升未来国家和社會治理所需的领导素质与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上关于学生组织架构创新的实践只是一名高校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往这个方向上所做的一种努力。学生组织架构方法有多种,各有利弊优劣,可以在不断探索、交流中学习、改进,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的基因不能在未出校门的学生领袖们身上根植。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2(31), P321.

[2]沈哲,高校学生班干部选拔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J].新教育时代,2016(7).

[3]王姝,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新京报,2015.7.8.

[4]王飞,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研究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第29卷第五期,P126-128.

[5]唐勤,江丰伟,美国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历程的社会背景分析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P95-96.

猜你喜欢
学生会寝室高校学生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寝室闹鬼记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