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关于日语复句的分类,三上(1953,2002)、南(1974,1993)、仁田(1992,1993,1995)、益冈(1997)、野田(2002)、高桥(2005)等均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目前仁田(1992,1993,1995)的分类较为被学界认同。根据仁田(1992,1993,1995),日语复句分为主句节与从属句节,从属句节分为副词句节、中止句节、并列句节、时间句节、接续句节和包含条件的句节,在包含条件的句节之下进一步分为条件句节、逆条件句节、理由句节和目的句节。
国内外对于日语复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连接复句的接续助词进行语言间的对照或习得方面的考察。在日语复句研究的范畴下,本文将对日语的理由句节,即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国内外研究特点和趋势進行概述。
二、日本学者对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
日本学者对日语复句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日语因果复句的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在日本论文搜索网站CiNii上,以「理由節」(汉语称理由句节)「因果関係 複文」(汉语称因果关系复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2篇论文,经筛选,以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4篇,发表时间从1985年到2014年。对研究视角进行分类,可分为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照研究、语言间的对照研究以及对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本体的考察。其代表性研究如表1所示。
学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照研究纲滨(1990)、大桥(1997)理论研究提出了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分为事态级别起作用和传达话语级别;论述了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内在意义和对话的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间的对照研究新田(2007)、ケウワッタナ(2014)理论研究探讨了顺接型、逆接型、变形型三种句子结构模式下中日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日语和泰语关于理由句节所使用的接续表达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本体的考察乾(2004)、宇野(2006)、桃内(2013)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分析了大规模电子化文书中自动获得因果关系知识的方法;对因果复句中静止关系加以认知上的分析;分析通过运用实验法及等价电子双极子推定法,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脑内活动部位的差异,论述了因果关系复句中副句节事态和主句节之间关于因果关系意义的整合上的差异。
学对因果复句中接续助词本体的考察永野(1952)理论研究表达推测、见解、命令等主观意义时用「から」;与主观意义无关,表达自然物理等客观原因时用「ので」。对因果复句中接续助词本体的考察前田(2010)理论研究多数情况下,「から」和「ので」可替换。习得研究小西(2010)实证研究对日语中级以上学习者11名为对象在自由会话中的「から」「ので」的使用状况及区分意识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除高级学习者外,一般学习者都会更偏重于「から」「ので」中的一个,多数是「から」。学习者的认识集中在「から」表达主观场合,「ので」表达客观场合上,意识不够清楚。习得研究畠山(2012)实证研究「から」比「ので」更先被学习者掌握。学习者在选择接续表现时,所选用的依据多为其前接形式。通过对CiNii上的14篇论文进行分析,并对其中7篇代表性论文进行详细考察,发现上世纪90年代关于因果复句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比研究,9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多为语言间的对照研究和对本体的考察,研究方法上结合了认知科学与脑科学,并灵活运用实验法。日本学者对于因果复句的整体研究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上均有体现。
以上研究中,ケウワッタナ(2014)将因果复句分为“原因·理由”、“判断的根据”、“可能条件的提示”三类,并在这三个方面建立泰语和日语的对比,其研究方法可以被因果复句的日汉对比研究借鉴。桃内(2013)对因果关系的理解过程进行基础性考察,并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其在学习者脑内的变化,使学习者关于因果复句的初期视觉过程、对输入语言的处理、回忆及判断的具体过程得以清晰。这种结合脑科学、运用心理实验的研究方法直观且科学性强,不仅是日语因果复句研究、也是日语语言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又以最具代表性的因果接续助词「から ので」为关键词在CiNii上检索后发现既有永野(1952)、前田(2010)等理论研究,又有小西(2010)、畠山(2012)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具体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在因果复句的整体研究和因果复句中代表性接续助词的研究上均体现了共时语言学下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体现为习得研究,将定量研究(调查问卷)与定性研究(访谈)相结合,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双管齐下使得日本学者对于因果复句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高度。
通过对以上代表性前人研究的调查,我们得出日语因果复句中接续助词的研究上,目前常见的是分析其用法(「ので」句的句末很少出现禁止、命令、意志等表达方式;「から」则经常出现),学习者的使用倾向及意识,但没有发现涉及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学习者日语水平不同对习得状况的影响、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差异、以及不同母语背景下的日语学习者之间的习得差异方面的研究。这些对于考察日语因果复句至关重要,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三、中国学者对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
中国学者对日语因果复句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在中国论文搜索网站CNKI(中国知网)上,以“日语因果”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5篇论文,经筛选,以因果复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0篇,发表时间从2005年到2016年,研究内容从本体研究、翻译研究到习得研究并存,但未发现对照研究。10篇论文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研究占1篇,为翻译研究,是目前中国国内关于因果复句整体的主流研究。具体如表3所示。表3中国国内关于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整体的代表性研究
研究视角前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共时语言学翻译研究欧文东(2010)理论研究因果情景有他变和自变两大框架。因果复句不能对原型情景的所有阶段进行显影。欧文东(2010)从翻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日语因果表达语序的多样化是“体用对峙”格式的强势制约和时序的弱势关联所致。这成为国内关于日语因果复句翻译研究的典范。
同时,在CNKI上以代表性因果接续助词「から ので」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8篇论文,其中与因果复句相关的接续助词研究有15篇,发表时间从2001年到2016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代表性研究有2篇,具体如表4所示。
徐卫(2004)根据「て、ので、から」概括出主观对因果关系认识的三个层次并认为“「て」所反映的因果关系是由所连接的前后事项的性质决定的,存在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ので」表示事物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且为表现主题所认识并明确表示出来,但止于两事项内部,与句末说话人的主观性表达无关。「から」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主观叙述、判断、认定甚至推理等,与句末说话人的主观性表达相关联。这在当时为日语因果复句理论研究建立了新模型。
目前国内在因果复句中接续助词的代表性研究上,既有共时语言学视角下的理论研究,又有历时语言学视角下的理论研究,为其后国内对因果复句中的接续助词的研究提供了较宽广的视野。但目前中国国内尚未出现因果复句中接续助词的代表性实证研究,有待作为今后课题来攻克。表4中国国内关于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的接续助词的代表性研究
研究视角前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共时语言学徐卫(2004)理论研究以「て、ので、から」为中心,分析了三者所反映的说话人对因果关系的主观认识的三个层次。尤其对在无外在形式差别情况下它们内在的本质区别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历时语言学李莉(2004)理论研究从江户语形成、发展的角度探析「ので」「から」用法上的差别及这一差别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而从语言发展、变迁的历史角度来论证两者的异同。四、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对日语因果复句的研究均可分为对因果复句整体进行研究和对连接复句的因果接续助词进行研究。日本学者在共时语言学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较多地结合认知科学与脑科学,运用实验、调查问卷、访谈等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视角涉及本体研究、对照研究和习得研究,较为全面。中国学者在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方面均取得了代表性成果,然而在这之下理论研究占据主流,代表性研究中缺乏实证研究,这是我们中国学者的今后课题与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三上章.『現代語法序説―シンタクスの試み―』.刀江書院·くろしお出版から復刊,1953.
[2]三上章.『構文の研究』.くろしお出版,2002.
[3]南不二男.『現代日本語の構造』.大修館書店,1974.
[4]南不二男.『現代日本語文法の輪郭』.大修館書店,1993.
[5]仁田義雄.判断から発話·伝達へ―伝聞·婉曲の表現を中心に―.日本語教育,1992(77):1-13.
[6]仁田義雄.「現代語の文法·文法論」『日本語要説』.ひつじ書房,1993.
[7]仁田義雄他編.『日本語類義表現の文法(下)』.くろしお出版,1995.
[8]益岡隆志.複文(新日本語文法選書2).くろしお出版,1997.
[9]野田尚史.「単文·複文とテキスト」『日本語の文法4 複文と談話』.岩波書店,2002.
[10]高橋太郎ほか.日本語の文法.ひつじ書房,2005.
[11]網浜信乃.条件節と理由節:ナラとカラの対比を中心に.待兼山論叢.日本学篇,1990(24):19-38.
[12]大橋浩.条件節と理由節の交替をめぐって.産業医科大学雑誌,1997,19(2):185-192.
[13]新田小雨子.因果関係を表す複文の構文モデルに関する日中対照.ことば,2007(28):81-95.
[14]ケウワッタナ·ピヤトーン.接続表現をめぐる日タイ対照研究:原因·理由節で用いられる接続表現を中心に.日本語教育紀要,2014(11):131-136.
[15]乾孝司,乾健太郎,松本裕治.接続標識「ため」に基づく文書集合からの因果関係知識の自動獲得.情報処理学会論文誌,2004,45(3):919-933.
[16]宇野良子.理由節を含む複文が表す静的関係の認知的分析.言語情報科学,2006(4):35-49.
[17]桃内佳雄,平佐将孝,豊島恒,山ノ井高洋,MOMOUCHI Yoshio, HIRASA Masataka, TOYOSHIMA Hisashi, YAMANOI Takahiro.日本語の因果関係複文の理解過程に関する基礎的考察.北海学園大学工学部研究報告, 2013 (40):91-104.
[18]永野賢.「から」と「ので」とはどう違うか.国語と国文学,1952,29(2):30-41.
[19]前田昭彦.·から· と ·ので· の主観と客観.比較文化研究,2000(49):79-89.
[20]小西円.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から」とので使い分け―運用と意識に着目して―.多摩留学生教育研究論集,2010(7):1-7.
[21]畠山衛.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原因·理由を表す接続表現「から」「ので」の語用論的使い分け能力の習得を探る橫断的研究.ICU日本語教育研究=ICU Studies in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12(8) :3-17.
[22]欧文东.情景概念框架与日语因果复句的释义显影和成句规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5):43-48.
[23]徐卫.对因果关系的主观认识——以“て、から、ので”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3).
[24]李莉.“ので”与“から”的异同——从江户语(现代日语)形成、发展的角度探析.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S1):58-61.
作者简介:
高荣聪(1993-),女,汉族,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