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霞 徐韵诗
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媒介参与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
——基于“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个案考察
□ 余霞 徐韵诗
微博作为公众分享信息、发表观点、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在突发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是决定微博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采集和统计新浪微博关于“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相关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从媒介使用、信息处理、媒介参与三个方面对该危机事件中的微博用户媒介素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存在差异,相互之间存在话语权的争夺现象。
微博用户;媒介素养;天津“8·12”事故;内容分析法
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公众的传播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逐渐成为公众分享信息、发表观点、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新浪微博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微博月活跃用户连续六个季度同比增长超30%,日活跃用户达1亿。转型期的中国危机事件频发,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与危机传播中信息的敏感性特质,加之丰富多元、真假难辨的信息和多样的传播手段,对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表现更能反映其媒介素养的状况,并将深刻影响微博信息分享的质量、观点表达的合理性,“成为关涉事件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①
本文以“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事件(以下简称“天津爆炸”事件)为个案进行微博媒介素养研究,该事件在微博中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微博用户表现出的媒介素养对事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当晚23时26分,微博用户“小寶最爱旻旻”发布了第一条“天津爆炸”事件情况的微博并配上15秒的视频,随后,众多微博用户纷纷通过文字或图片、视频的方式发布关于事故现场情况的微博,使得该事件一夜之间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新浪微博微指数显示,8月13日“天津爆炸”“天津塘沽大爆炸”这一话题引发网友微博讨论共计近36亿条,“天津爆炸”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第一,阅读量达到3.3亿人次。
(一)媒介素养概念界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媒介素养范式经历四次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即“免疫”范式,60年代的辨析媒介内容即“甄别”范式,80年代的批判媒介内容到90年代的参与式行动即“赋权”范式。②媒介素养是一个不断演变着的概念,它受到特定时期的传播技术、主流社会文化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演变中。③
本文将媒介素养理解为用户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1.微博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及能力;2.微博用户对信息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使用媒介进行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集和统计“天津爆炸”事件在新浪微博中的相关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微博用户的身份、传播内容、行为特征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进行观照与审视。
首先利用新浪微博的微指数功能进行热词趋势分析。从2015年8月12日晚23∶30日至2015年9月3日,关键词“天津爆炸”在微博上传播的总条数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和迅速衰退的情形,8月13日共搜索到相关微博1566468条,随后呈衰退趋势,直至9月3日大阅兵事件转移了公众注意,当天“天津爆炸”相关微博仅3925条,该事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传播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爆发期(2015年8月12日23时26分——2015年8月14日),蔓延期(2015年8月14日—2015年8月24日),衰退期(2015年8月24日—2015年9月3日)。
新浪微博中用户最活跃和反馈率最高的时间段分别分布在每天的8∶00-10∶00、12∶00-14∶00、17∶00-20∶00、22∶00-24∶00。④鉴于微博总数巨大,本文利用新浪微博的高级搜索功能,选取8月12日23:25至13日0:00,8月13日至9月3日9∶00-10:00、13∶00-14:00、18∶00-19:00、22∶00-23:00这几个时间节点以“天津爆炸”为关键词的精选微博。同时,为更加符合微博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将微博样本按照转发、点赞、评论总数是否超过1000作为影响力判断标准,将其分为两类进行分层抽样。第一层为转发、点赞、评论超过1000的微博,共收集到微博样本175条。第二层则随机抽取“天津爆炸”事件传播爆发期、蔓延期、衰退期三个阶段中的8月12日23:25至13日0:00,8月13日、8月21日、9月3日22∶00中以“天津爆炸”为关键词的微博,获取新浪微博搜索结果页面中的所有微博条数,共收集到微博样本930条。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和文献,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共确定11个变量,包括传播主体(1=政府官微,2=企业官微,3=媒体官微,4=普通用户,5=名人大V及营销号),用户所在地是否为事故发生地(1/0),文本内容来源(1=原创,2a=直接转发其他用户博客、微博,2b=直接转发媒体报道微博、媒体客户端报道等,2c=转发并加以评论摘抄),文本表现形式(1=纯文字,2=纯图片,3=多媒体),用户处理危机事件相关信息的方式(1=消极接受,即未对信息加以辨识并予以传播/仅客观传播信息;2=积极解读,即在接受信息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见解并采取行动;3=拒绝,即拒绝接受相关信息里的某些观点;4=质疑,即对相关信息提出疑问,对信息背后的意义加以思考、疑问;5=核实,即会通过其他途径来核实),传播内容(1=相关信息播报,2=观点表达,3=情感相关,4=动作相关,5=其他),是否有主动@其他微博(1/0),是否有过激言论(1/0),是否有提及“专业消防知识”等?(1/0),是否获得较大影响?(1/0,以转发、点赞、评论数1000为判断标准),是否提及其他事故?(1/0)。
编码工作由两名编码员完成。他们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试编码,采用霍尔斯提系数进行检验,信度为0.95,符合人们公认的信度大于0.70的标准。计算方法为:信度=2M/(N1+N2)。本文采用spss19.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主要运用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这两种数据分析方法。
(一)微博用户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字、图片、动图、视频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超文本形式的应用使得微博内容发表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微博用户通过关注政府、企业、媒体的官方微博跟进“天津爆炸”事件的实时变化,通过关注名人大V或相关营销号了解业界权威人士及民间对该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
新浪微指数显示,8月12日至9月3日,来自移动端的热议微博接近1440k,而PC端仅不到240k。同时,微博用户通过博客、媒体网站、媒体APP等多渠道获取“天津爆炸”的相关信息,占930条微博样本的15.3%。同时,微博用户通过博客、媒体网站、媒体APP等多渠道获取“天津爆炸”的相关信息,占930条微博样本的15.3%。
(二)信息处理:微博用户信息解读的主动性与挑战性
在“天津爆炸”事件中,微博作为此次危机传播的主阵地,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公共的话语空间”,使微博用户有了针对此次危机事件自由发表见解、交流意见的机会。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微博用户倾向于原创内容并进行传播,在收集到的930条微博样本中原创内容高达84.5%。在接收到网络上的信息后,72.7%的用户会主动辨识信息的真伪并进行传播,其中14.1%的用户会对信息背后的意义加以思考和疑问,0.6%的用户甚至会通过其他途径来核实信息。
尽管微博用户在“天津爆炸”事件中对于信息解读方面表现出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微博传播内容多样化,信息井喷等特点使其在面对多元信息时的鉴别极具挑战。在危机爆发期,事故信息类、安全提示类的谣言居多;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骗转发和骗钱的谣言大幅增加;而在大火扑灭后,关于社会问责类的谣言开始出现。⑤天津爆炸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在微博上信息流呈现井喷状态,72.7%的用户会主动辨识信息的真伪后再进行传播,但即使是一些权威媒体也可能没办法立刻判断信息真假而转发虚假信息导致谣言满天飞,如“现场死伤无数,最少有1000多人”“CNN记者现场直播遭官员阻拦强制被删”“有毒气体可能影响北京”“国际通用burn down原则,消防员应迅速撤离”“爆炸企业负责人是副市长之子”等涉及天津爆炸的灾情、救援措施、爆炸原因等各方面的谣言甚嚣尘上。
(三)微博用户积极进行自我表达及媒介动员
媒介参与即微博用户使用媒介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体现在其介入媒介信息生产的行为——提供新闻、表达观点、娱乐投票等。⑥此次“天津爆炸”事件最早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在事件发生后,“天津爆炸”这一话题迅速登上新浪热门话题第一,微博用户超越简单的“媒介使用者”角色,更积极地利用媒介进行自我表达及媒介动员。
1.提供新闻
据表1数据显示,微博内容中相关信息播报类微博共145条,占15.5%,微博用户不仅提供了关于灾情播报、救灾进展等相关新闻,并且传播方式十分多样。在收集到的930条微博样本中,以文字为主的形式被运用得最多(共492条,占52.8%),其次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294条,占31.6%),文本内容中带上链接的微博共119条,占12.8%,以短视频与文字或者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发出的微博共24条,占2.5%。
2.表达观点
据表1数据显示,微博内容中以情感表达类和观点表达类微博最多,分别为41.7%、30.3%,其中情感表达类微博中以表达正面情绪的微博为主,占28.5%,观点表达类中以批判抱怨政府、媒体等的微博为主,占21.8%。
3.娱乐投票
微博用户对于发起投票、发起活动、打赏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应用在“天津爆炸”事件中对于事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微博ID为“我的心属于拜仁慕尼黑always”的用户假称父亲在爆炸中牺牲,利用公众同情通过微博打赏功能进行募捐,获得共计3856笔“打赏”,随后被网友发现该用户诈捐的真相并人肉出其真实身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并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4.媒介动员
在收集到的930条样本中,媒体、普通用户和名人大V分别占据约56%、14.8%、26.8%的比重,普通用户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普通用户利用其在场优势,使用微博媒介进行灾情播报、观点表达、号召捐款或献血等行为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145条相关信息播报类微博和动员参与献血、捐款等39条动作相关类微博中,全部由普通微博用户发出。
表1 “天津爆炸”事件微博内容分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重构了传播秩序,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为受众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和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权,促进了话语权向大众的回归。⑦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公众在长期处于被传递、被接受的压抑状态后,自我意识与表达诉求的冲动日益觉醒,网络讨论的热门话题也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网络舆论场”的形成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意见领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他们往往是由“社会精英”担任,其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然而在网络舆论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意见领袖”在身份上发生了变化。在“天津爆炸”事件中,不同身份的微博用户在媒介素养上的差异引起了微博话语权的争夺,媒体、普通用户和名人大V分别占据约56%、14.8%、26.8%的比重,普通用户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尽管普通微博用户主动积极地对相关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但其面对多元、海量的微博内容进行自我表达时,仍出现了无序无意义的情感宣泄和观点表达的现象,如表达哀悼或珍惜生命等的情感表达类微博高达388条,占41.7%,其次是观点表达类微博,共282条,占30.3%,其中多达203条为反对与批判,如用户名为“自游的小孩纸”发表微博“希望不要把灾难办成表彰大会”,用户名为“屈若琳”发表“愿平安!!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娱乐新闻少放头条行吗?”
媒体与名人大V等微博用户相较普通用户而言,其自身所具有的事实性资讯优势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在此次“天津爆炸”事件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他们善于利用微博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并能从表面信息透析到比较深层的价值内涵和意义,并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某种剖析,然后进行表达,从而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主导网络舆论的方向。在175条“天津爆炸”事件有影响力的微博样本中,仅有17名普通用户表现出了对信息的积极解读和深度思考与质疑核实,远远低于媒体微博和名人大V。
在此次事件的微博热门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事件初期,由于传统媒体、权威部门等对灾情进展等信息的不透明、非公开的处理方式,使得网络舆论多集中在灾情进展、对政府和媒体的质问以及对救灾过程中的诸多质疑等情绪化、粗俗化的非理性表达中,甚至导致谣言四起。然而政府和媒体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近半谣言都在12小时内得到澄清,媒体利用微博进行24小时灾情信息滚动播报,同时在政府和媒体的引导下,“最帅的逆行”等热门话题的出现使得网络讨论聚焦于歌颂消防员以及表扬政府、媒体等正面、积极的话题,网络舆论逐渐转变风向,直到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天津爆炸”事件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
在“天津爆炸”事件中,微博作为此次危机传播的重要阵地,为公众进行分享信息、自我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微博用户获取信息及自我表达方式多样化,并且在本次危机事件中能积极主动进行信息解读与自我表达。然而在面对危机传播中的多元信息时,微博用户的信息解读和分析评价能力受到了挑战,公众利用微博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媒介参与意向。不同主体的微博用户在媒介参与能力上呈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状态,普通用户生产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与政府、媒体、名人大V不可同日而语,其在媒介参与能力和话语权的争夺上仍处于弱势。
注释:
①李春雷,刘又嘉,杨莹.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微博主体媒介素养研究——基于“乌坎事件”事发地的实证调研[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1).
②易畅.微博:提升媒介素养的新机遇[J].传媒,2011(10).
③黄宏.媒介素养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7.
④陈路路,刘燕锦.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内容与发布策略[J].中国报业,2013(09).
⑤郑文聪.浅析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媒体的谣言传播——以天津塘沽爆炸案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
⑥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04).
⑦向长艳.自媒体语境下受众话语权的理性构建——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视角[J].学术论坛,2015(08).
1.吴玉兰.媒介素养十四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2.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网络舆情分析教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31.
(作者余霞系华中农业大学广告与传播学系副教授,徐韵诗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传播学研究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传播与演变机制研究”(编号13BXW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