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娟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基于家庭因素的大学生饮食行为分析
刘亚娟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生源地、母亲文化水平与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广州市某高职院校681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方式调查饮食行为与家庭结构、生源地、母亲文化水平的关系。结果 5种家庭结构中,男生、女生健康饮食行为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家庭,而不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类家庭。城市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高于农村学生(P<0.05)。随着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不断提高(P<0.05)。结论 家庭结构、生源地、母亲文化水平与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应从家庭做起。
大学生;饮食行为;家庭因素
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喜好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幼年时期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喜好可以延续到儿童期、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因此家庭成员、家庭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人的饮食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1]。随着严格控制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迁移流动的增多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类型多元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夫妻核心家庭比例上升、隔代直系家庭呈高增长趋势、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等[2-3]。研究发现,家庭结构是影响青少年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4],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家庭成员的饮食行为必将产生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体格与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合理的饮食行为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降低成年后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本研究以广州市某高职院校681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家庭结构、生源地及母亲文化水平对其饮食行为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现介绍如下。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在广州市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抽取681人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5],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宵夜的调查选项,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至6月。与本次研究相关的问卷内容包括:(1)个人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父母文化水平、长期居住家庭成员等;(2)饮食相关行为,包括过去7天内的吃早餐情况、吃营养食品与非营养食品的情况等健康饮食行为及非健康饮食行为。
1.3 相关定义[6]
参考相关文献[7-9]我们得出,健康饮食行为主要统计蔬菜、水果、牛奶、早餐的摄入情况,不健康饮食行为主要统计饮料、甜点、西式快餐、路边摊、夜宵的摄入情况。对问卷中各种食品摄入频率分级如下:(1)饮料的摄入:“很少”指每天少于1次,“有时”指每天1次,“经常”指每天多于1次;(2)甜点、水果、蔬菜的摄入,“很少”指过去7天没吃过或只吃过1次,“有时”指过去7天吃过2~6次,“经常”指每天多于1次;(3)早餐、牛奶、西式快餐、路边摊、夜宵的摄入,“很少”指过去7天≤3天摄入,“有时”指过去7天有4~6天摄入,“经常”指每天摄入。
家庭结构的类型分为:核心家庭(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隔代直系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孙辈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离异、未婚父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再婚家庭(继父或继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方法主要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共681人,其中男生259人,女生422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农村大学生419人,城市大学生262人;核心家庭386人,直系家庭92人,隔代直系家庭111人,单亲家庭53人,再婚家庭39人。
2.2 不同家庭结构、不同性别大学生的饮食情况
所收集的问卷中,各种结构家庭“经常吃西式快餐”的比例均为0.0%,故该项内容没有在调查结果中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生、女生,各类饮食行为在不同家庭结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系家庭及核心家庭男生和女生的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家庭,而不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类家庭。统计不同家庭结构男女生总体饮食行为情况时,除“经常吃甜点”外,其他饮食行为在不同家庭结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2.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饮食情况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男生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表2 不同家庭结构女生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表3 不同家庭结构的男女生总体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健康饮食行为中,来自城市的学生“经常吃水果”“经常喝牛奶”和“经常吃早餐”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P<0.05),城市与农村学生“经常吃蔬菜”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健康饮食行为中,来自城市的学生“经常吃宵夜”的人数比例高于农村学生(P<0.05),农村学生“经常吃路边摊”的人数比例高于城市学生(P<0.05),其他几类不健康饮食行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2.4 母亲文化水平不同大学生的饮食情况
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人数比例不断提高(P<0.05)。母亲文化水平不同对“经常喝饮料”“经常吃甜点”两种不健康饮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P>0.05),对“经常吃路边摊”和“经常吃夜宵”影响明显(P<0.05)。母亲学历越高,孩子吃路边摊的比例越低,母亲文化水平为高中/中专的学生吃夜宵的比例最高。见表5。
表5 母亲文化水平不同的大学生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3.1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隔代直系家庭、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P<0.05),而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学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类家庭(P<0.05),这与2014年林琳等[6]所调查的辽宁青少年的情况和刘玄华等[10]所调查的广西青少年的情况一致。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儿童时期、少年时期是大学生饮食行为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的家庭结构较为稳定,父母或父母与祖父母一起抚养孩子,在儿童少年时期能给予孩子更多生活和情感上的关注,有利于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5]。研究表明,隔代抚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不健康饮食、体育锻炼不足等不健康行为[4]。隔代直系家庭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是主要抚养人,父母角色的缺失,老人健康观念的滞后,对孩子的溺爱、纵容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研究显示,非正常婚姻状态(离异、丧偶及不明婚姻状况)的家庭,青少年健康素养较低[11],这可能就是单亲家庭与再婚家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较低、不健康饮食行为人数比例较高的原因。目前,隔代抚养、单亲抚养已是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本调查中隔代直系家庭的学生比例为16.3%,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为7.8%,均高于2010年人口普查中广东省的平均数据[2]。这主要是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比例的不断增加和社会转型初期带来的婚恋观念改变造成的,由此带来的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3.2 生源地对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饮食行为存在差异,城市学生吃水果、喝牛奶、吃早餐、吃夜宵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5),而农村学生吃路边摊的人数比例高于城市学生(P<0.05)。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使城市学生能够负担由吃水果、喝牛奶、吃夜宵等带来的相对较高的生活费。另一方面,城市家庭父母文化层次高,营养健康知识相对丰富,且城市学校教育先进、资讯发达,学生更容易学到各类健康饮食知识;农村学生的抚养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教养观念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对营养搭配认知不足,容易造成孩子在饮食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偏差虽然经学校的健康教育会有一定的修正,但不能完全改观。
3.3 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还显示,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人数比例不断提高(P<0.05),这与张文辉等[12]的调查一致。孩子养成吃蔬菜、吃水果、喝牛奶和吃早餐的饮食习惯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引导[13-14]。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大多经济条件较好,母亲有体面的工作、丰富的卫生营养知识和育儿知识,在孩子的饮食上能给予更多的引导和监督,有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家庭结构、生源地、母亲文化水平这些因素对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除加强学生在校的健康教育外,更应重视家庭饮食环境对个人饮食习惯的影响,我们可通过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健康饮食宣传与培训等手段来提高家庭对健康饮食的认知水平,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1]M Tauber,B Jouret.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Childhood Obesity[J].Pediatric&Adolescent Medicine,2004(9):91-102.
[2]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
[3]童辉杰,黄成毅.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J].西北人口,2015,36(6):81-84.
[4]王梅,温煦,吕燕,等.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32(5):34-41.
[5]季成叶.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2005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林琳,赵连,王志勇,等.13~22岁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与家庭类型的关系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3):164-166.
[7]林琳,刘伟佳,刘伟,等.广州市青少年2008年与2013年饮食行为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06-1309.
[8]王丽茹,高利华,杨郁葱.郑州市大学生饮食和锻炼行为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4):251-254.
[9]高仙,卢立新,杨文娜,等.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697-699.
[10]刘玄华,阮青,董邕辉,等.广西2008年大学生饮食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1079-1081.
[11]高鑫,智勇,高学谦,等.辽宁省7城市学生现在饮酒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817-820.
[12]张文辉,王志勇,王玉江,等.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与其母亲文化程度之间关系的探讨[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3):177-179.
[13]N Pearson,SJ Biddle,T Gorely.Family correlat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J].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09,12(2):267-283.
[14]耿珊珊,卢明,蔡云清.南京市中学生早餐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9):799-801.
G526.5
B
1671-1246(2017)08-0092-03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基金(pdjh2016b063);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16年度质量工程项目(201021Y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