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透视与构图的途径

2017-04-26 08:55钟丽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现象绘画美术

钟丽萍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透视与构图”是美术学习的基本途径。培养小学生学习“透视与构图”是基础,。如果说把透视比作骨骼,那么构图就是肌肉二者结合,才会构成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小学生如果没有基本的“透视与构图”能力,纵然内心有丰富的想象,有创作的冲动,也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培养小学生学习“透视与构图”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持久而浓厚,随着年龄的增高,越发渴望绘画能恰当地表达内心世界。

关键词:透视与构图小学生培养能力

一、透视与构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透视与构图”是美术学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技法理论知识,加深对绘画作品在空间感和画面的整体安排方面上的理解,无论哪个绘画种类,都离不开“透视与构图”学习和研究,“透视与构图”的安排和处理直接影响内容的表现。让学生认识到“透视与构图”是画面的基础。画面中的形象及构成形象的点,线,面,明暗,色彩的所有造型要素都是构成画面因素,通过学习体验,感受“透视与构图”的形式美,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并能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逐步地提高专业技法,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透视与构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取景与构图

构图源自拉丁文意为组合,构成。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的效果。也可以说构图是指画面结构各种关系得总体。让学生充分理解构图含义及绘画中的运用,构图是画面的结构,构图取景就是将你的感受具體落实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着对绘画对象进行整体结构分析的思考运用,逐步养成作画整体构图取景的运用,辽海版五年级上第一课《取景与构图》就给学生展示草原,蒙古包,拱桥,冬天的树,秋天的枫叶画面,每幅布局合理安排。通过观察,欣赏思考等活动,初步掌握取景与构图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展示法”,“对比法”,“赏析讨论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融洽的学习氛围,做一个取景框,在取景框里观察一周围学生和景物。对一幅独立地画面,用不同的分割方法来截取它的局部,在其中的局部还可以发现另外一幅好看的画面,这就需要动脑筋,也需要在过程中学会发现。让学生了解构图在整幅画的重要地位,树立对美术创作中的构图意识,取景器进行取景练习。教师归纳构图常出现的问题,诸如宾主,呼应,浓淡,纵横,虚实,藏露,黑白,疏密,繁间,动静,收方等形式美法则。于是从纷繁的结构系统中概况抽象出有立意而后有章法。就需要巧妙地运用构图中的对立统一法则指导学生进行画面取景构图,让学生理解运用好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练习。教师用最简洁的例子来描述:一幅画的诞生首先运用好取景与构图是关键,构图小,画面空洞;构图偏,画面不均衡;构图散,画面缺乏统一;构图太集中,画面缺少变化等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逐渐出现问题,教师同学互动发现问题积极调整问题所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关门山的枫叶之所以红红火火和画家,摄影家分不开的他们的辛勤工作捕捉美好瞬间,每幅优秀作品都离不开大咖巧妙构图取景,所以每幅画运用好构图取景是非常关键。

(二)近大远小.透视

透视就是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在他们非常熟悉的“儿童画”的习惯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方面知识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边欣赏边示范“有人的手指比黑板还大,这是为什么?”“从高楼上往下看,人变得和蚂蚁一样小,这是为什么?”“升旗时,红旗在我们面前变得越来越小,这是为什么?”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通过实物摄影,绘画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较为丰富和直观,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总结近大远小这一最基本的透视规律,选择有明显透视现象图片,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不是远处的物体小,而是由于距离远,反映到我们眼底的物象小了,这种缩狭现象叫“透视现象”,透视现象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生活中近大远小例子很多,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了解排列成行的课桌;走出教室门看走廊或校舍;操场上体育器械等等,通过实践观察,加深学生对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理解,比如辽海版五年上第二课《近大远小》通过街道,火柴棍,路灯,冬日向日葵,操场的穿校服的学生,冬日的桥等图片展示近大远小知识。通过简单线条形式进行绘画练习,运用线条表现简洁,流畅,物象的近大远小空间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学习掌握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运用空间立体感,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小景小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透视与构图”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美术课中“透视与构图”因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景物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绘画中画面的真实感。从透视学最基本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性认识和最基本的透视知识的理解。学生初步了解绘画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并能在画纸这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在学生非常熟悉的“儿童画”的习惯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培养学生“透视与构图”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与构图”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选文献

[1]养心斋描摹画谱-工笔荷花.

[2]辽海版美术五年上教师教学指导用书.

[3]辽海版美术五年上义务教育教科书.

猜你喜欢
现象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