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疆普通高校“双重乐感”审美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2017-04-26 08:51穆特拜尔·库热西王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双重普通高校双语

穆特拜尔·库热西+王雪

摘要:新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多文化区域,提倡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积极添加多元文化教育因素。普通高校的素质文化教育通过“双重乐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和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价值。

关键词:双重乐感双文化人音樂

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即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为教育传播媒介,通过美育教育提高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美、自然美和文化美的认知和感悟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单一文化背景逐渐被多元文化背景所代替,“多元审美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元”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学科研究的课题中。新疆,作为“自带”多元文化特质的地区,更是成为国内多元文化研究的“根据地”,多元审美教育成为新疆普通高校重要的审美教育方式。

新疆自古以来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以哈密地区流传的《哈密木卡姆》为例,哈密作为新疆的“东大门”,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和经济交融发展的地方,这种地缘特点和历史沿革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哈密木卡姆》。

除了音乐多元化外,语言的多元也是新疆最大的多元文化体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世界各地都大力宣传多元文化的今天,“双语教育”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文化承载所需的。“‘双语教育是指以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世界语言学家M.F麦凯指出。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要求在全区少数民族学校大力推进民汉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和规模。到2012年全区所有少数民族学校全部实现双语教学模式。

新疆的双语教育是“民汉兼通”的多元现代文化教育方式,从小学教育到大学培养,双语教育使学生熟练运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双语教育立志于培养双语言人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双语学生形成了具有“双文化”标志的人才。以新疆大学为例,目前在校人数为20518人,其中双语学生为2735人,占全校学生比例10%以上。这些双语生在其小学、初中和高中接受双语教育过程中已具备“双文化”特征。

与“双语教育”产生背景相比,“双重乐感”的产生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双重乐感”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音乐学家Mantel.Hood提出,即“音乐家如果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音乐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的用语言加以描述该音。”曼特尔.胡德在《民族音乐学家》一书中提到“如何培养‘双重音乐能力?”他认为:学习民族音乐学首先要抛弃音乐学研究者自身所有的“思想禁锢”和文化标签,首先要从外在的视觉和听觉上消除“偏见”,完全的参与到所研究对象的音乐体系中。只有公平、客观的对待所研究的对象,才能够真正成为“双文化人”。

实际上“双重乐感”在音乐教育中也具有双重性,其在专业院校的作用与在普通高校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在专业音乐院校,“‘双重乐感是一种全观论研究方法的实际体现,要求学生除了学好本民族的传统器乐曲和乐器演奏以外,还要客观的学习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本文主要阐述在普通高校中“双重乐感”教育意义所在。在普通高校的素质文化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审美价值观,普通高校的学生并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于普通高校的美育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提高和拓宽学生审美能力和思维方式。“双重乐感”最基本的价值核心是尊重。尊重任何一种与自身民族不一样的文化体现。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忘我”和“容他”。“忘我”是指忽略自己的文化属性,“容他”是指亲力亲为投入和欣赏异族文化。通过“忘我”与“容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和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价值。“双重乐感”教育存在的价值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包容和正确评价非本民族的文化。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双重乐感”与“双语教育”中都体现了一个“双”字。这里的“双”所表达的正是多元。音乐研究学者管建华先生认为:“双重乐感”的基础是“音乐的双语教育”。换言之,已经通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双语教育”的学生对于“双重乐感”的理解会比单语言背景成长的学生更为深刻,甚至更为快速的体会“双重乐感”所传达的信息。

以新疆大学通识选修课《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为例,在第六讲中主要介绍塔吉克族民族民间音乐。塔吉克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歌曲大部分为山歌体系,有固定的韵律,多数为七声音阶,节拍大多为2/4、4/5、5/8、7/8、3/4和混合拍,塔吉克族的民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歌曲的节奏,特点鲜明。在介绍塔吉克族民间音乐和民歌的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并且在桌子上敲打出塔吉克族独特的节奏韵律,根据观察双语学生很快学会并且融入其中。在第九讲回族民族民间音乐欣赏,回族的音乐舞蹈与其他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少数民族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回族民歌有大量陈词,例如“个就”、“的个”、“哈就”等,这些陈词与回族地方方言有很大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回族民歌陈词的发音,在学习陈词发音过程中发现,双语学生学习陈词的能力相对较强,学习速度快。

通过在课堂中双语言背景学生和单语言背景学生学习能力的比较,分析双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原因有两点:

1.双语学习背景的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较强。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授课,在解释和分析其他音乐文化特点过程中,双语学习背景的学生接受教师授课内容信息的速度较快,理解程度深刻。

2.双语学习背景的学生的“双文化人”特征,即除了自身所有的民族特征外,了解和融入于第二种文化。双语学生作为“双文化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地、充满自信地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他文化。双语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双语学生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继而从小感受不同文化差异。从小学开始形成沉浸式语言文化学习,在“双文化”教育体系中,双语学生习惯于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众自由转换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灵活、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

“双语教育”和“双重乐感”在普通高校通识选修课中看似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双语教育”是教学体系,“双重乐感”则是教学方式,但是“双语教育”成为了更好的学习以音乐为代表的他文化现象的“金钥匙”和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双语教育”学习背景的学生比单语言背景的学生更能快速的适应和了解学习他文化音乐。让普通高校通识选修课中的学生具备“双重乐感”的基本能力,有助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他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游刃有余,具备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更加理解和包容他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语言和音乐的关系》.中国音乐.杜亚雄.

[2]《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2011级博士论文.赵建梅.

猜你喜欢
双重普通高校双语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双重打击”致恐龙灭绝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