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成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自我认知、职场定位和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立足当代实际,以生为本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阶段,课程教育要成体系,师资队伍要充足并专业化,学生本生要有意识并有效实施,以此方可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对自己期望的就业行业认识不充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规划缺乏有效论证和实施;第二:较多大学生有通过考研升学以缓解就业压力的想法,但升学毕业后同样要面临就业的压力;第三: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且高校实施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大学生创业参与激情不高且创业成功个案不多;第四:比较多的同学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信息和加强就业指导,实际各高校中的院系就业指导本生就参差不齐,没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专业的师资;第四:大学生对基层项目(如:一村一大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色岗位计划等)了解不全面并不愿意到农村、到基层去。
通过调查了解显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初见成效,但覆盖面底、持久性差并不成系统,近年来,许多高校从大一学生进校就集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二、大三却涉及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测评方式及规划训练等不成体系,很难让大学生能够接受,根本不能使学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并能尽快适应学业、生活和就业环境。总之,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生涯教育需求强烈,但由于高校生涯教育课程滞后、体系不完善和师资缺乏,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涯教育普及率不高,课程教育未成体系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度加强,但成效不明显。近几年,较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由学生工作部开设并实施,而且课时少且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等),或到了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由招生就业处开设并实施),但是大二、大三确基本没有涉及,很难对大学生全程化跟踪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参与不足,专业化的师资团队缺乏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不明确,相关政策不完善,没有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生涯教师队伍很不稳定,生涯教师杂乱且量少,許多高校还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或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也没有专职在做大学生生涯教育且力量有限,现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一般是由院系学生工作组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等来教授,但大多思想政治辅导员因为专业不对口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测试、职场定位和职业适应调试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再加上其他两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老师也很少利用课堂为学生做生涯规划的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的缺乏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影响很大,加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度和政策等落实不到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自己不能有一个成熟的生涯目标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寄投简历,就业效果差,命中率极低,对就业不能做到未雨绸缪,不能有的放矢、精准就业,这样的择业不仅效果不佳,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钱财和精力,最终造成盲目签约、频繁跳槽。从调查中了解到,真正了解并掌握职业发展信息的大学生比例小于5%,而大部分大学生因为职业发展信息掌握不准确而在就业过程中徘徊不定。
当然,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的原因不仅有个人和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和学校因素。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选什么样的职业,怎样走好职业发展之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这些问题关心甚少、帮助不够,导致大学生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不知所措,不少人有不同程度的就业逃避现象,诸如此类情况造成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淡薄,自己不能有一个成熟的生涯目标。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调查和研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力开展调查、走访、座谈和研讨,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明确服务对象和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积极协调与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关系,尽快形成符合学生特质、专业特色和学科特有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中的院系要研究出符合本院系本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测试系统,以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测试和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院系)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教育课程应包括个人探索(自我认识)、职业探索(职业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培养、成功校友现身说法经验分享等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的普通规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以促成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高校要有意识的根据各院系、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特点并整合生涯教育理论来设计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课程。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还要增加实践内容,如开设《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过程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播放并讲解经典就业招聘视频,分析成功与失败的真实案例,教授就业应聘方法与求职技巧等。
(二)合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高校特别是以院系为主体,需拥有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分团委或团总支)书记)、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和各专业系主任应成为队伍的中坚力量,学生工作办应统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工作,院系热衷于学生就业工作的专家教授、其他人员和学校就业及学生团学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应为强有力的辅助力量,另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就业指导顾问和社会成功人士代表可作为专家型教师为学生做专业就业指导,还可引进有关培训机构、心理辅导机构等方面的专家能人或权威人士就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及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培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和职业能力测评,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认真生活、发奋工作,引导其建立合理的人生发展目标;通过合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多层次、宽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以适应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三)实施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生涯教育指导,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让学生主动接受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可采用各种心理测验量表、职业测试软件和个别访谈及团队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较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特质,评估和诊断大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成熟状况,整理学生相关数据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帮助其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生涯心理测试应定期测定,建议一年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应将个人参与各种测试和辅导的活动的个体心理、特质和能力的资料全部详尽的记录,不断完善,以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支撑材料。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且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代,大学生面对各种选择难以抉择和适应,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那么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其他,应对其实施个别或团体辅导,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强化对特殊群体包括心理辅导、职业教育、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等在内的系统干预,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需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立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6。
[2]程克坚,范春艳,高霞,《基于实践探索的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03).
作者简介
田伟,1979年8月生,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副教授,硕士,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