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大工业中,机器作为劳动资料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的投入使用造成了大批工人的失业,妇女和儿童被雇佣,加大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样看来机器大工业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和作为劳动者的工人似乎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对机器普遍使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述,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机器和工人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机器和大工业 工人 资本论
一、机器推动的生产方式变革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最后一章讲述了机器和大工业,指出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机器是生产商品变得更加容易,但这并不代表机器的投入使用绝对减轻了工人每日的劳动量,缩减的只是他们每天为自己进行劳动的时间,即再生产劳动力的时间,同时相对延长了为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工作时长。
首先,机器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和不断满足人类生产需要的产物。有史以来,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工具来帮助生产,加快生产速度,像对牲畜的使用就属于是人类无意识的工具使用行为。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地扩大生产仅凭单纯的人力远远不够,便不断产生了许多可以减少人类劳动或是代替人类躯体进行劳作的工具,发明了机器。其次,机器的产生和使用对社会生产产生了影响。机器的产生是劳动资料的重大变革,劳动资料作为生产方式的一部分同时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作为复杂化了的工具自备发动机为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代替了人力的使用。各种专门化的工作机使用各自的劳动工具执行各自职能,以一种类似人力分工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机器的使用和发展,社会生产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生产方式改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力大大提升,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大大减少,这些都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大的效益和更多的利润。但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便利,反而相比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活状况进一步下降。
二、机器大生产给工人阶级带来的影响
1、 机器对剩余价值的搬运
机器本身拥有价值,因此它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价值。机器在进入劳动生产过程中后,由于使用和磨损不断地丧失的价值被转到了产品上。机器本身价值的这种转移不是一次性的全部转移,而是平均地转移到其全部产品身上的。在价值分配中,机器本身所拥有的价值越多,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所能分配到的价值量也就越大。
一件产品所拥有的价值由它所花费的人类的劳动决定,机器所拥有的价值量的大小也要由它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因此,机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它转移给产品的价值只是把工人耗费在它身上的劳动搬运给产品,形成产品的价值,产品间接地承载了工人的劳动。由于機器的应用,人类的生产速度加快、效率提升,使得社会总产品增加,工人用更少的时间便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进行的生产工作。但工人的总工作时长并没有减少,多出来的工作时长内所创造的价值就成了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如此一来,机器的使用所提高生产效率并没能使工人减轻工作负担,只是使资本家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2、 机器的使用对工人的影响
首先,机器本身的产生就是为了替代人类身体的机械劳动,它的大规模投入使用自然驱赶了大批工人。留在工厂中的工人最终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执行着最简单的体力劳动。随着机器的大规模生产,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外生产机器、零部件等产业也随之兴旺,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这是机器对工人的吸引,减少失业,达到失业就业的一个平衡。但是这种对工人的排斥与吸引造成了工人生活的不安,不停的失业再就业,被一个部门排挤到另一个部门也使工人的工作很不稳定。
其次,在机器生产中,人成为了被资本支配的肉体。资本家为了使机器在存活期内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开发利用,减少空置时所造成的耗损尽可能地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强化工人劳动,使机器得到充分利用,持续生产,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过长的工作时间、超强度的工作内容以及机器轰鸣中的工作环境就给工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损害。资本家所得到的高额利润是以牺牲工人的健康和生活得来的。
三、机器大生产与工人之间矛盾的本质
我们看到,机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劳动资料和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制造出更多的产品,但是它的产生和逐步扩大使用对工人阶层的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中的最后一句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是什么造成的这种状况?机器吗?但机器是没有意识的,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承载了人类的意识和创造力。它产生的意义在于替代人类劳动,把人类从无休止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并没有想要造成谁的灾难史。也不是创造了机器的人,他们也是劳动者,他们将机器创造出来并不是想要剥削工人才去创造机器。机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的剩余价值的流向是资本家,资产阶级是最终的获益者。那么谁主导了这一场剩余价值的转移就不言而喻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是造成工人这种生存现状的最终源头。机器的生产和投入使用只是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一种手段,只不过这一次的手段过于激烈、影响迅速而广泛才使得工人在突然间陷入无比艰难的困境,将这一切归咎于看得见的“机器”。而马克思之后也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局的方法,就是改变生产方式,将生产资料共同所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机器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尽最大可能利用机器来生产出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使我们的生活资料得到极大丰富,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蕾. 马克思论机器与资本[D]. 长春:吉林大学, 2015.
作者简介:董昭,女 ,出生年月1990.01,籍贯:河北元氏,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