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表现的“顷刻”美

2017-04-26 13:54江松强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
关键词:莱辛

江松强

摘 要:莱辛在《拉奥孔》中遵循“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用“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分析手法对拉奥孔雕塑中所蕴含的顷刻美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剖析了这座造型艺术所表达的美学原理和向人们传递的情感信息。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顷刻美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莱辛于1776年创作的名著《拉奥孔》表现了拉奥孔父子三人被毒蛇咬死的故事。雕像中,拉奥孔在极力挣扎中使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时的神情和肢体动作,将他所感受的恐怖和痛苦淋漓尽致的传递出来。观者可以感受到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和那全身肌肉出于力量迸发而达到的极限。整座雕塑所表现的痛苦和反抗,让人感到巨大的、极度紧张的力量和氛围的传递,继而让人的整个身心为之紧张,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那种瞬间所产生的紧张而让人身心焦灼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

《拉奥孔》能够让欣赏者的想象力驰骋于最充分的自由空间,继而让人们能够通过他低吟的叹息既可想象他走过来的道路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可以想象他的未来的命运,仿佛听见他的哀号。[1]P171这种顷刻之间的美表达出来的意境在真正意义上赋予了整个雕塑作品无尽的艺术生命力,给人以难以磨灭的震撼,产生无限的怜悯和同情。莱辛认为,造型艺术本身是关于空间的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只能选择,是通过静态的物体本身来暗示某种意蕴,在静态中展现动态的美,那么如何截取产生审美获得的时间点就显得至关重要。最富于孕育性的瞬间能以最大的可能性和爆发性来显示出无限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而这也正是拉奥孔雕像选择拉奥孔在叹息的那一顷刻的原因,即是用最富有孕育性的顷刻让人产生无限的审美想象。

莱辛用“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这一词来指画家描写动作时所应选用的发展顶点前的一顷刻,这一顷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所以让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2]P91顷刻的选择至关重要,早或者晚,哪怕是一点点时间误差都难以表达出应尽的艺术美,这一顷刻的选择不仅要能对故事的演化来由有所阐释,而且还能预示出故事最终的结果,出于这种考虑,给观赏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就显得格外重要。莱辛说过,“选择上述某一顷刻以及观察它的某一个角度, 就要看它能否产生最大效果了。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3]P27中国古代批评家金叹圣所说“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这种说法正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根据莱辛的意思,造形艺术的那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会让我们“留连忘返”,对作品所传递的意蕴回味无穷又遐想无限。一个艺术家如果选取时间不对,甚至是希望把整个故事全盘托出,毫无保留,寄希望于所谓的美和创作意图的充分展现,那么这就会产生相反的审美感受,观赏者想象的翅膀也就会被捆绑、束缚,趣味也就全无。就艺术审美的角度而言,顶点就是止境,这种认识是客观的真实。止境所呈现的美的画面过于平铺直叙,不管故事情节如何波澜壮阔、曲折动人,单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一览无余的美并无真美或者是大美的意境,表达不出艺术作品本身的话语,这种“种永久性的、常驻性的东西,这就违反了事物的‘自然的形状,结果反而使观赏者对这样的艺术品感到恶心或是毛骨惊然”。[4]P28在拉奥孔群雕里,仅仅是拉奥孔本身轻微开阖双唇所虽发出的轻轻叹息,就能让人感受那种无比巨大的张力。

温克尔曼曾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来概括希腊的文艺特色。在分析拉奥孔雕像群时他指出,“表现美是一切艺术都必须遵守的规律”。[5]P24在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最求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6]P15尽管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雕塑毕竟不像连续播放的画面或是用连绵的语言所能描写一样去把人的各种身心感受一览无余的刻画出来,尽显在人眼前,如果完全刻画那种所谓故事结局的话,这种人所感受的雕塑所具有的巨大张力的艺术美和这种艺术所使人无尽遐想的魅力就黯然失色甚至荡然无存了,那么它也就失去了永久性的生命力了。莱辛认为任何事物“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任何事物在其存在的时间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没有任何悬念之时多通过空间状态下的静止人物的表情和形态以达到展现人和物的理想美目的,那么这种最富于孕育性顷刻之际的美表现的恰到好处。

“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在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7]P83这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绘画要恰如其分的从情节发展过程中选择最能传达审美意蕴的时刻,富于包蕴性和暗示的时刻的选择就正符合这种艺术创作的规范。让想象的翅膀飞临那一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而不是情节发展的顶点或者更多,这种创作思想最能够让艺术作品蕴含无限丰富的生命力。正如狄德罗在《画论》中所说:“画家只能画一瞬间的景象:他不能同时画两个时刻的景象,也不能同时画两个动作。只有在有限几种情况下,他才可以回顾已经不复存在的时刻或者预示即将到来的时刻, 而既不至有违真实,又不至破坏兴趣”。[8]P54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 西方文论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6]莱辛[德].拉奥孔[M]. 商务印书馆,2013.

[3][4][5]程代熙.萊辛和他的《拉奥孔》—读书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 1980.

[7]莱辛[德].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延新燕.试从《拉奥孔》看莱辛的美学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4).

猜你喜欢
莱辛
末日神话视域下的多丽丝·莱辛苏非哲学探究:以《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为例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英美多丽丝·莱辛研究概述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在我的皮肤下》结构探析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
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