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要说起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孤独,丧失,迷茫,寻求”,而形成这种“桎梏”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否深究过,常有人说,文章不仅仅可以从最深处折现一个人的内心,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想从村上从小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社会背景等探求一下形成村上春树这种写作风格的原因。
关键词:村上春树;作品;原因
作者简介:袁月,西安翻译学院应用日语专业2014级,班级:146110202,学号:14611020131,指导老师:西安翻译学院日语教师陈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塑造,是离不开一位作家的辛苦经营的,在每部作品中都折现着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价值观以及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渴望。而我觉得村上则是将这一现象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众所周知,村上的每部作品都离不开名为“孤独”的桎梏,可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桎梏”呢?
一、“桎梏”的雏形——家庭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形成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及个人价值观。村上是于1949年出生于京都伏见区,一次采访中村上也有说到其家庭:“父亲是京都和尚的儿子,母亲是船厂商家的女儿,我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关西人。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使用关西方言,本能的不信任任何讲话不带这种独特措辞和柔软口音的人”。笔者从这段话中深刻的体会到了村上本身就是一个内倾性格严重的人,再加上村上是独子和天性追求自由的性子,也间接导致了村上“自我”的行事风格,正如杰·鲁宾所述“春树是独生子,他觉得他的内倾性格与此不无关系”。
村上作为一个独子,在同龄人结伴玩耍时,村上毅然选择与书籍相伴,正如在次采访中村上说的“我的家庭虽然是普通的家庭,可是父亲酷爱读书,所以出杂志和漫画以外,允许我在附近的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书”,“六十年代前期,我的家里定了河出书房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中央公论新社的《世界历史》各一套,每个月书店都会给我们寄过来”。长时间的独处,使得原本性格就内倾的村上更是与世界保持着一段距离。以至于村上自己的发言都是“不管是工作,还是其他的事,我只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是而已”。久而久之,就有了如此封闭自我的生活方式。
习惯是可怕的,当你发现已经适应了某种习惯后,如不刻意去改,她将伴随自己一生,而村上就在他个人身世和个人追求下,形成了自我思考,自我行为的一种处事风格。而村上对孤独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说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人们总是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进的很深很深,而在进的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就是说,在人人都是孤独的这一层面产生人人相连的连带感。只要明确认识自己是孤独的,那么就能与别人分享这一认识。”村上在生活中深深地体会着孤独,不仅仅是追溯着本心,更是与之契合,并且将这些转化成文章,以此表述自己内心和文学艺术追求。正如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说的“要达到超人的艺术境界,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幸运女神的微笑永远只赐给了那些经受了冷峻和寂寞的考验,最终获得成功的孤独之魂。”毫无疑问村上将这些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令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桎梏”。
二、“桎梏”的培育——社会影响
村上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在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却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古巴危机,越南战争的爆发,全球性的反战运动的展开,各地学生运动也拉开了序幕,此时的村上正值风华,和众多青年一样跃跃欲试。在进入六十年代后,日本政府要求归还冲绳等在美国手中的军事基地及取消“安全条约”,为此,日本人民的反抗性示威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村上是于1968年四月进入早稻田大学的,而原本打算享受大学的村上,却被学生运动的爆发给破坏了。然而此时年少的村上觉得自己也可以去努力一番,他满怀激情的参加了“全共斗”,却意料不到1969年学校找来防暴警察的干预。在高压政治的面前,毫无力量可言的学生只能放弃,以此为契机,让原本就敏感,内倾的村上感到更加的迷茫,他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失去了意义,这种深印在村上灵魂上的挫败感,让他更加明确社会的残酷,他开始将重心移至文学作品之中,关闭自己的感觉,用心书写他那段时期的迷茫与失落。
而杰·鲁宾曾说“一直与所谓的集体行动完全绝缘,他总是一个人行动,不依附任何政治派别”这句话并不是说村上一直都是与团体活动无缘,而是在经历深深地失望之后,进行的自我防范与保护意识的产物。这也在村上的文中有所展现,他在以绝不会侵犯到个人内心那层保护下而活动“作为个体,我很享受学校的‘骚乱。我也向警察掷石头,跟他们对干,但我认为在设置路障和其他组织的行动中带有‘不纯的动机,所以我个人绝不参与。”“所谓手拉手一起游行示威的想法本身就令我生厌”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村上并不是厌恶集体活动,而是厌恶那种跟风的行为。
二十岁的村上经历了这次学生运动失败后,更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我在很长的时间里相当固执的认为自己和同代人无关,个人就是一切,而且一直也是这样过来的”。并且这一创伤也折现在他的作品中,村上热衷于描绘一个不会与社会且不愿与社会有过深接触的人物角色,他将自己深深地困在“壳”里面,不给别人进入的可能,也不放自己出去,就这样陷入自己为自己打造的“桎梏”之中。但因为终究只是处于外围状态的村上春树,导致他无法做到深刻体会,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加以构造,我认为这是造成他现如今作品中只存在浓浓的孤独丧失之感,却很难真正将那种现实感写的淋漓尽致的原因。
三、桎梏的佐料——西方文化的熏陶
村上接触世界文学是比较早的,因其父亲工作原因,他可以说有关书籍的事从来不需要烦恼,但是,村上却对西方文学的兴趣远大于日本文学,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下基础。并且,这个时候的日本也正处于全面西方化的状态,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电影,绘画,电视剧等领域的东西被翻译引进进来,而此时刚经历完二战的日本,正需要可以迎合他们内心孤独,渴望,寻求归宿的作品。因此,西方的存在主义作品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日本,并且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卡夫卡,波德莱尔等作品风靡开来,导致一堆日本文者研究与模仿,村上也依据萨特的小说《禁闭》写了《斯普特尼克恋人》。
“村上小说的结构,写作方法以文体和语言风格虽然明显带有西方文学尤其美国当代的投影,但其骨子里,其意识,意趣,情致的深处,仍被浸染佛禅哲理的无常观,被日本固有信仰的幽冥观,被物我一起悲喜与共的自然观或多或少的规范着影响着”。这也更进一步向我们证实了一件事,村上在学生运动的时代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是很巨大的,而日本本身社会的自闭性则更加促进了这一点而已,整个社会的浮躁,迷茫,丧失更为村上的孤独添加了一层更重的“桎梏”。
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形成村上作品“桎梏”的原因有三个:由于村上是独子,造就了他孤僻内倾的性格,以至于他笔下的人物多为独子,性格孤独,内向,封闭内心,可见一个家庭在一个人的性格塑造上影响之深;社会动荡及学生运动失败后,村上被失落和迷茫所包围,以致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怀疑,更加剧了原本性子就偏为内倾的村上的孤独无助感;西方文化的入侵,由于此时西方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实力远不是日本所能媲美的,过度的不平衡促进了社会浮躁的变化,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的研究观点,多有不足,望大家多多指教,笔者将会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采访稿.村上春树文,安西水丸绘:《村上朝日堂の逆襲》(6),朝日新闻社,1986年第3页.
[2]采访稿.村上春树文,安西水丸绘:《村上朝日堂》(7),若林出版企画。1984年第11页.
[3]《村上春樹この二十年(1979-1988)》《文學界·村上春樹フツク──4月臨時增刊》(5),东京:文芸春秋,1991年第7页.
[4]【美】杰·鲁宾.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M].冯涛.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日】村上春树.终究悲哀的外国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7.
[6]雷世文.相约挪威的森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日】箱崎总一,徐鲁杨,邹东来译.《论孤独──超越孤独》[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第11页.
[8]林少华,《村上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