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作为赣南苏区人民一脉传承的特色艺术资源,以其独到的历史苏区精神内涵,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兼备了教化性与艺术性两大实质。然而在当下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不少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作品由于传播渠道的狭窄,传播方式的不合理,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传播。本文基于新媒体视角来分析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新时代传播。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自媒体;传播
一、浑然天成的苏区瑰宝
作为特色艺术资源的重要代表之一,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毋庸置疑。它不仅是我国革命时期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整个赣南地区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流传至今、影响后世的特色艺术资源的典型代表。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之所以称之为一种“特色”艺术资源,正是因为赣南地区在大革命失败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能够成为孕育出以赣南苏区精神为核心的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根基。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期,红军领导人率领红军上井冈山后整整一年却依旧未能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兴国山歌、井冈民歌等红色根据地歌谣纷纷诞生,这样的红色歌谣在当时起到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其他形式的鼓励。百姓之间、军民之间的相互传唱,不仅拉近了军民鱼水情,更为在前线作战的红军战士打足了士气。“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拒绝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教条化”是苏区革命精神的核心信念之二。当时的领导人深入到了赣南苏区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为后期做出的战略和计划的制定汲取了大量的有效素材。当然,信念之三的民主建政,信念之四的艰苦奋斗以及信念之五的无私奉献最终汇聚成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这二十八个字。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赣南苏区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实情实景为素材,就地取材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的赣南苏区艺术瑰宝,这些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结晶中饱含了苏区精神,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之下,逐渐沉淀孕育成为一种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的特色艺术资源。
二、传播现状不容乐观
然而在当下,不可回避的一个现状是包括苏区红色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精品在传播过程中频频受挫,在现实环境土壤中无法生根发芽。经过一系列各个形式的走访调查并结合相关史实资料,笔者将主要原因归结于下。首当其冲的原因是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相关部门对根源文化的发掘意识以及发掘力度严重不足。其次是传播实质的形式不合时宜,最后是传播未能借助最为妥当的推广平台。
許多人在被提及“苏区红色文化”时,不是一脸木然,就是回答的过于官方标语化,更有甚者回答基本是空话套话。最值得深思的是,在提及“高雅”一词之时,多数人的第一关联词汇是“钢琴”、“萨克斯”一类的词汇,而在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孔孟之说”时,受众不自觉将其自动联想为“老套古板”,“周易与风水学”甚至还在受众心中停留在“封建”阶段,能够联想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古典音乐者简直寥寥。目前中国受众的心中,欧美文化大行其道,日韩也在此过程中积极将中西文化相结合使其反输出到我国。苏区精神衍生下的苏区红色艺术作品传播在江西地区效果较为理想,然而跳出赣鄱地区后,苏区红色艺术精髓能够传播和感染的范围就十分有限了。
三、借助自媒体而复兴
苏区红色艺术传播之复兴,苏区红色精神之复兴,急需各级相关部门的挖掘和传播意识的提升,以及将苏区红色艺术上升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使之有匹敌西方古典艺术之水准,之外,最迫切的需求应当是一个合适的媒介平台,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最近在腾讯手机视频客户端中点击量疯长的少儿版《白蛇传》正是一个这样的典型案例,其正确借助新媒体平台——自媒体。
少儿版(也称小戏骨版)《白蛇传》和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极为相似,除了经典段落的高度还原之外,片中的各种插曲唱段、服饰、扮相也是神一般的还原。《新白娘子传奇》有五十集,每集播出时长大约一小时,而Q版《白蛇传》只有五集,除去片头片尾,五集正片时长合计只有九十分钟左右。这样一来,受众只需要花费不到一部普通电影的时长就能将Q版《白蛇传》收入囊中,一“影”而尽。从中可悟出对苏区红色艺术传播之方法的创新点,这次小戏骨版的翻拍也是对“经典”的致敬,充分利用了自媒体端微博的转发,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以及相关公众号的推广,可谓将自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利用的尽致淋漓。苏区红色艺术之传播也应当如此,尽量将自身艺术作品“创新化”、“精致化”后,符合当下受众“快餐化”心理后,依托强势自媒体平台推送,如此一来,苏区红色艺术必将借助自媒体的大势重燃复兴之光。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编号:YCX16A038
【作者简介】
林杨骏裔(1991—),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广播电视硕士,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