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
假药骗子比我们自己还了解父母
春节前,二姨被老邻居拉进一个“老年养生保健群”。两个小伙子每天嘘寒问暖。年初五还带着几十个老人家去庙里进香,“开过光”的佛珠每人给套了一串,还念叨“保佑咱爸咱妈身体健康,保佑大哥大姐发财”。好几个老太太感动得当场认了干儿子。
感动的结果就是,正月十五那天,小伙子开始在群里卖“美国科学院独家研制”保健品,七千块一箱,两箱一疗程,从“源头杜绝一切恶性疾病”……几个干爹干妈,你三箱我五箱,跟不要钱似得。
二姨经不住老邻居劝,也买了两箱。东西寄到家里,包装倒是精美的很,商标厂家原产地,一概没有,更别说说明书了!
表姐说她想不通啊,妈妈做了一辈子中学老师,从小教自己买东西要看商标、保质期,如今怎么会上当?二姨也想不通啊,看着那么贴心的“干儿子”,卖给我的能是假貨?我也想不通啊,卖假药骗子,什么时候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的父母了?
当我们不耐烦地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也阻止不了耸人听闻、劣质鸡汤和虚假广告成为他们的贴心知己。
被城市的晚辈越甩越远
七十年前,年轻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就写过一本小册子《乡土中国》,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传统农业社会,社会变迁极慢,知识更新更缓,长辈的经验无论于社会还是家庭,皆为财富,他们天然是社会和家庭的权威。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变迁急剧加快,经验再也不足以指导未来,以前的权威,就开始慢慢沦落为边缘人,被进入城市的晚辈越甩越远。
1998年,费孝通的学生周晓虹跟一群朋友聊天,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二十年。那是几个好朋友在讨论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家庭的电脑,一个朋友争论不过其他人,下意识地回了一句,你们说的都不对,我儿子告诉我,应该怎样怎样!
那个说话的朋友,已是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而他的孩子还仅仅是个高中生。过去几百上千年里,儿子听老子是天经地义,没想到突然这一天,老子得听儿子的了。一句话立刻点醒了周晓虹,他立刻察觉到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亲代和子代的关系正悄悄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二十年后,周晓虹把他多年的研究写成了一本翔实的专著,题目是他发明的那个已经广为人知的概念:“文化反哺”。在他看来,伴随着社会急剧变迁,父母一代在文化上成为落后者,转而向子女一代学习,不啻一场“代际革命”。
带着他们赶上时代
有时候想想,像我二姨他们那样的老年人,挺不容易的。
年轻时的信息匮乏和笃信权威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年近黄昏时,他们还要克服这种烙印,努力学着用微信、逛淘宝,甚至美图秀秀和美颜相机。他们认真又笨拙地学习如何不被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抛弃,小心翼翼地不被讨厌着,战战兢兢地离子女近些。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已经掌握网络话语权的年轻人,能在各种自媒体对上一辈尽情吐槽或者控诉,却少有人提醒我们: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父辈,活的也不容易。
年轻人爱拿“都什么时代了”说事儿,潜台词是在质问父母“你为什么不能像我这样做?”但实际上,这样的质问,与父母对子女看似“不通情理”的诉求并无差异。
韩剧《请回答1988》里,正焕妈妈说:“世上哪会有嫌弃自己父母的孩子呢?”如果你不是那个嫌弃自己父母的孩子,那就带着他们一起赶上这个时代吧。比如,把这篇文章推给他们一起读读。
(摘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