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袜子皮皮》的教育观

2017-04-26 16:17曾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皮皮天性成人

《长袜子皮皮》是瑞典女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1907-2001)的代表作,亦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曾引来了瑞典20世纪中期的“皮皮之争”,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皮皮”这个人物形象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影响。

林格伦创作《长袜子皮皮》的时期,正是儿童本位的现代教育思想与权威性的灌输式教育理念发生冲突、碰撞的变革时期。许多有卓见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以自己科学的态度与严谨的研究,积极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僵硬专制的道德教育与知识填塞,并不利于人格健全和能力培养;严厉的、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构,使无数儿童产生厌倦、压抑和自卑感。20世纪40年代的瑞典社会推崇温顺乖巧、循规蹈矩的模范儿童,但是这种社会期待实际上隐含着对儿童个性发展与表达自我的限制。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长袜子皮皮》的横空出世无疑对主流话语提出了质疑,作品中间接表达出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不满。皮皮奇怪的装扮与举止、随时随地脱口而出的谎言、时时刻刻进行着的游戏,无不体现了儿童在充斥着规矩教条、备受压抑与限制的世界里,对自由成长的渴望。作家对皮皮野性力量的欣赏以及对她“怪诞”言行的认同体现出了成人对儿童的深切关爱,这不再是一种仅仅对符合传统道德与礼仪规范的“好孩子”的爱怜,而是对儿童张扬的天性的尊重和对他们因天性而产生的顽皮行为的宽容与接纳。

这个时期,也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历了由传统进入现代的伟大转变之后,开始全面崛起的时期。世界儿童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儿童进行的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化和引导,而对儿童的天性是漠视的,甚至是压制的。直到安徒生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对儿童的本位关怀与童心观照。儿童不再是被成人刻意揉捏塑造的小人儿,他们坦荡纯真的美好天性使成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19世纪后半叶,已经产生了一些代表现代儿童教育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著名作品,比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荒岛探险记等》。这些童话和小说的创作动机已不是以教育为本,而是转向以儿童为本,即注重表现儿童的天性、幻想和快乐。

虽然林格伦不相信自己在作品中苦心营建的童心世界在现实中有存在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否定了传统教育,而且还通过赋予这些儿童人物形象巨大无比的力量来弱化童话中的成人,达到一种讽刺的效果。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发现它体现出来的先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值得我们家长和教师领悟。

(一)儿童教育应帮助儿童获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快乐有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对人一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心理十分重要。皮皮玩游戏只为了获得心灵的快乐,即快乐是目的。她完全就是一个快乐的象征,她之所以能让孩子们着迷,就在于身上所具有的快乐精神。皮皮可以把快乐延伸到极限,她的所有稀奇古怪的言论、想法和行为都能让孩子开心,甚至捧腹大笑,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作者在作品中暗含了她关于儿童生活的原则:赋予儿童自由和欢笑,让他们快活地成长。皮皮贪玩淘气粗鲁、不爱学习不守规矩、富于幻想敢于冒险、喜欢吹牛说谎,都让她自己感觉生活充满了快乐,同样也给她周围的人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从皮皮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快乐是儿童成长的源泉,对快乐的需求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是让儿童感受快乐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游戏在每个个体的童年生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从儿童这个群体来看,游戏与儿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它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本能需要,儿童通过游戏来接触生活与认识世界,通过游戏来达到想象中的自我实现的目的,借助于游戏,抛却社会性的压抑和成人世界种种既定的强大的异己力量而感受到的无奈,从而在心理能量的释放中获得愉悦和欢快,获得一种心灵的补偿和替代性的满足。

很悲哀,中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所出生的儿童,他们基本上没有了感受游戏的快乐,没有了童心张扬的快乐。已渐被一只无形黑手扼杀掉了原本应有的自由和快乐。现在的孩子,承受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很多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感因素,还采取专制的手段,让孩子利用他们宝贵的课外时间补习,不停地学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造成许多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要想让儿童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阐述过儿童的心理:“儿童是好游戏的;儿童是好模仿的;儿童是好奇的;儿童是喜欢成功的;儿童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儿童是喜欢合群的;儿童是喜欢称赞的。”这些关于儿童心理的特点,在上述皮皮形象的分析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例证。例如,皮皮非常的贪玩,总是带着小伙伴们玩各种各样的新鲜游戏;她喜欢模仿,当看到小猴尼尔松喝完水后把杯子扣在头上,皮皮也把还装有巧克力饮料的杯子扣在头上;在假日,带着小伙伴玩“海上冒险游戏”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心理的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必须了解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才能创造相应的环境真正做到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不是一味地采取专制的手段剥夺儿童快乐的权利,应该让儿童释放天性快乐的成长。

(二)儿童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

《教育大辞典》上注解“天性”即“人的先天本性。从教育学角度看人的天性,由生理决定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也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是生命的根本,儿童有着生命存在、发展的自然法则。天性主要存在于被弗洛伊德称之为精神或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本能———“本我”之中,“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起点,一切人体中存在的东西。”人的天性是作为潜在倾向性因素存在于人身中,在以后的生活的社会里逐步显现、发展起来。

真正系统地论述“教育遵循自然,遵循人的天性”理论的人当属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包括两方面的还以:一是指自然界中的普遍法则或规律,夸美纽斯称之为“秩序”。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夸美纽斯提倡教育要依循自然和天性进行,即教育要服从自然界和人的发展的普遍法则,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

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他以自然哲学为理论依据,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归到自然、适应自然。在卢梭看来,“自然”是保持事物本来的面目,涉及教育主要指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天性是在自在的、原始的、天赋的,它展示童年生命与成长不同于成人的特质,它赋予儿童以活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幻想。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教育家,无不崇尚儿童的天性。夸美纽斯、卢梭、等都是崇尚天性教育的典范。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儿童应该听话、乖巧、顺从、诚实,因而整个社会环境所推崇的是循规蹈矩的模范儿童。人们都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也往往受到这样一种来自成人的社会道德和教育规范的限制,被许多“不允许”、“不可以”所约束。皮皮的邻居杜米和阿妮卡,就是两个又懂事又有教养又听话的孩子。杜米从来不咬手指甲,妈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阿妮卡遇到不顺心的事从来也不吵闹,她熨过的棉布连衣裙总是平平展展,她处处当心不让连衣裙弄脏。而作者笔下的皮皮,却尽情展示了儿童爱玩、淘气、爱冒险、爱幻想、吹牛、说谎等各种天性,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皮皮奇怪的装扮与举止、随时随地脱口而出的谎言、时时刻刻进行着的游戏,无不体现了儿童在充斥着规矩教条、备受压抑与限制的世界里,对自由成长的渴望。皮皮的生活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可以尽情地玩游戏到半夜,不用守各种乱七八糟的规矩,不用上学,可以任意吹牛、说谎,可以去岛上假扮海盗,皮皮能做到他们所想但不敢做的事,这也是孩子们喜欢皮皮的原因。他们从皮皮身上看到了自己,更看到了自己日夜想干而又根本干不成的事。

林格伦通过皮皮这一个另类形象的塑造,不仅打破了传统、挑战了权威,而且让儿童在作品的阅读中获得了愉悦、接纳和认同。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想法、受限制和压抑的情感都在皮皮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张扬。我们成人往往对儿童的某些天真的本能需要感到忧虑,我们常常善意地控制孩子的一些天性的需要,结果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庸俗的“实用”主义、机械的道德主义,存在着打着“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的旗号,侵占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那种自然的、本能的、对成人来说“无意思”但对儿童却极为有意思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社会化”、“教育性”、“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的许多内容或许与初衷相反,是违反教育性的、违反社会责任的,因为,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才是我们对儿童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只有充分研究儿童天性,了解儿童天性,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前提下,辩证适当地选择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可能引导和帮助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

当然,尊重儿童的天性,这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具体贯彻这一原则时应当注意适当有度。也就是说,尊重儿童的天性,并不是一味地无条件地满足。本能的满足不能“过”,亦不能“不及”。就如在家庭和学校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当中,家长和教师不能专制也不能放纵,而要做到民主。尊重儿童的天性是建立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过了这个界限,尊重就变成了盲目放纵。如前面的例子中,有说到皮皮喜欢吹牛说谎只是由于儿童幻想的特点,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为别人带来很多的欢乐,毫无恶意的欺骗性质。那么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在发现儿童的说谎现象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判断儿童说谎的性质。只有做到这样辩证地看待儿童的说谎行为,才能真正帮助儿童消除说谎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样,对待教育中其他问题的时候,也要在适当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

(三)儿童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自主意识

进入童年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儿童已经摆脱了幼儿期完全依赖成人的生存状态,具有自主的独立意识,这种意识建立在儿童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基础之上,他们越来越喜欢独自呆在家里。皮皮的生活是非常自主的。皮皮一个人独立生活,每天要做的每一件事都由自己做主。例如:她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的外貌。在去赴咖啡宴的时候,她的红头发没扎辫子,像狮子的鬃毛一样披在肩上。用红粉笔把嘴唇涂得红红的,用墨把眼圈涂得黑黑的,看上去样子有点吓人。她还用红粉笔染了手指甲,鞋子上系着很大的绿色蝴蝶结。在“皮皮去航海”的故事中,皮皮的爸爸埃弗拉伊姆?长袜子国王想要皮皮去霍屯督岛居住,可皮皮最后选择了留在维拉?维洛古拉,这个问题中,皮皮的爸爸非常尊重皮皮自己的意愿,从未对她发号施令。皮皮不需要成人的关怀和任何人的怜悯,独自在自己创造的纯真世界中自由生活。这种生存状态,正是童年期儿童首要的一个愿望。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成人的指导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帮助和支持。但指导并不意味着包办一切,并不意味着强加或干涉。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成人对儿童成长的干涉,而不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那么儿童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受到了意识侵占,只能在成人的影子下成长,毫无自己的独立个性。其实,儿童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意愿受到干涉,渴望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做事。正是因为儿童既有独立的个体精神,又要受到成人社会意志的控制,所以被动的儿童不能自由释放自己的情感和实现自我意志。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尊重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自己拿主意的意识和能力。

林格伦说过:“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的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成年人的天职在于保护他们的未来。”皮皮这一形象在儿童文学中被倾注了太多的关注,她成为全世界孩子们的最爱,成为他们的超级偶像。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适当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成国,浅析《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形象[J],学习月刊,2015.14.

[2]童雅平,《绿山墙的安妮》和《长袜子皮皮》的互文性解读[J],昆明学院学报,2011.2.

作者简介

曾莹:(1970-),怀化市人民路小学副校长,大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小學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皮皮天性成人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成人不自在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
考前准备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