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设和否定预设看相声中的“包袱儿”

2017-04-26 21:40郝逸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
关键词:预设

郝逸

摘 要: 相声作为一种语言幽默艺术,从语用角度看与预设紧密相关。预设建立在听说双方的共知之上,相声演员常通过否定这种共知从而引人发笑,即抖响一个“包袱儿”。相声中的预设可分为“一般预设”和“创建预设”。相声演员可从语言和方式两方面,分别否定“一般预设”和“创建预设”。本文结合于万海先生对相声包袱形成方式的总结,举例分析部分相声选段说明该问题。

关键词: 相声 包袱儿 预设 否定预设 预设类别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古作“象生”,本指模拟人的言行,后至民国初年,发展为单口笑话。相声中的笑料被称为“包袱儿”,指经过细密组织、铺垫,通过打破组织、铺垫好的常规,让人感到出乎意料达到的喜剧效果。

从预设的角度讲,“包袱儿”的形成,需要打破合理的预设,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形成“包袱儿”的类型多种多样,相声评论家于万海曾将产生“包袱儿”的方式分为21种,分别为:

三番四抖、先褒后贬、表里不一、违反常规、阴错阳差、故弄玄虚、一语双关、荒诞夸张、自相矛盾、罗列词汇、刨根问底、真情流露、吹捧奉承、寻机争辩、岔说串唱、谐音错觉、歪讲曲解、新歇后语、强词夺理、比喻引申、古事今说。

本文将结合预设相关理论,从否定预设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这些形成“包袱儿”的技巧是如何通过否定预设造成的。

一、预设、预设否定

(一)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的思想来源于斯珀波(Dan·Sperber)和威尔逊(Deirdre·Wilson)。他们认为,语句一旦被利用,就必然有相关的语境——说写者、听读者,不再是单纯的句子。因此,一个语句在语境中,不但可以表达字面意义,还可以表达语境意义,即预设。弗雷格(Gottlob·Frege;1892)第一次提出預设概念。

对于语用预设一般有三种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做的设想;(2)把语用预设看做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3)把语用预设看做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

这三种理解的共同之处是,预设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基于这种知识:

1.说话人才有可能对听话人说某一句话,并认为听话人会理解他的话;

2.听话人才可能正确理解说话人对他所说的话。

(二)预设否定

预设否定来自于预设的可取消性。何兆熊指出,一句话中虽然存在能产生的预设语,但由于某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原话的预设不复存在。否定句虽然不一定有预设语,但即使没有预设语,其实质也是预设否定,即取消原本存在的预设。在相声中,相声演员往往通过否定预设抖响“包袱儿”。

我们试着以预设和预设否定的观点观察以下例子:

甲:您可称得起是乱石之中,您这么一块无瑕的美玉。

乙:哎呦,不敢当,不敢当!

甲:乱草之中会有您这么一棵灵芝。

乙:啊,过奖,过奖,哈哈!

甲:这狗食盆子里头儿,会有您这么大块儿的坛子肉啊。

乙:您太……那我还是狗食啊!你这是夸我吗?(选自《八扇屏》)

在选段中,甲作为说话人,做了两个比喻,即“乱石之中的一块无瑕的美玉”,“乱草之中一棵灵芝”,传达给听话人一种“甲在夸赞乙”的信息,这种信息构成了听话人理解甲后面话语的背景知识,即预设。但在最后一个比喻处,甲却说:“这狗食盆子里头儿,会有您这么大块儿的坛子肉啊。”这显然不是一个恰当的表示夸赞的比喻,否定了听话人“甲在夸赞乙”的预设。这出乎听话人的意料,也吐露了甲的真实心情——他没想真的夸赞乙。甲因为乙教训自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的形象,和乙走进甲的夸赞“圈套”却最终被开玩笑的措手不及,都成了听众的笑料。这一“包袱儿”也算抖响了。

二、预设类别

预设是听说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但实际上,预设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听、说双方的非共知知识转化而来的。在相声中,相声演员会主动利用这种方式,通过讲述故事为听话人创建背景知识。

相声中“包袱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预设的角度看,这些“包袱儿”有些是否定听话人本就有的背景知识产生的,有些是否定创建起来的背景知识产生的。我们称前者为“一般预设”,后者为“创建预设”。

在“一般预设”之下,还分为“知识性一般预设”和“方式性一般预设”,分别对应关于话语知识本身的预设和表达话语方式的预设;在“创建预设”方面,相声中的“创建预设”几乎都是“知识性创建预设”,而没有“方式性创建预设”①。因此,我们不在“创建预设”之下设置小类。分类结果如下:

以下我们将从每种中选出一种,对这些构成“包袱儿”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举例分析“包袱儿”的不同产生方式

(一)否定一般预设

1.否定知识性一般预设

以“古事今说”为例。古事今说,使用隐喻的手法,把许多现实生活中用语、现象,糅合在古代故事之中。演的是古代人,说的是现代话。请看下面选段:

甲:王朝、马汉含糊了,由打皇上一来,俩人就嘀咕。

乙:他俩害怕什么?

甲:心说:包大人,我们跟您二十多年,什么便宜也没占着,到现在捅这马蜂窝,明儿个您离休了,皇上怪罪下来我们活的了吗?陈小美我们不能铡。

乙:那怎么办?

甲:王朝请病假。

乙:干吗还请假呀?

甲:不请假年终奖扣了怎么办?

乙:这还算计呢?(选自《包公传奇》)

在选段中,甲(捧哏)分别引入了“离休”、“请病假”、“不请假扣年终奖”几个概念,在称呼“陈世美”时,也称为“陈小美”。以上概念都不是北宋的语言,而是现代语言。在讲述包拯的故事时,听话人知识上的预设是:“用北宋已有概念来描述故事”。但这里,相声演员却使用了现代概念替换原有概念,如“请病假”可能替代的是“告病”;用现代的因果关系作为解释原有故事的理由,如因为“怕扣年终奖”“请病假”,这些全都否定了听话人“用北宋已有概念来描述故事”的预设,出人意料,并让人感到荒诞可笑,从而构成“包袱儿”,惹人发笑。

另一种方式“岔说串唱”需要分两部分解释:“岔说”指的是用打岔的手法张冠李戴;“串唱”指在仿学戏曲、演唱歌曲时,从这一曲调唱腔串到另一曲调唱腔。这是相声演员有意否定人们的知识性一般预设,即“话题的正常内容和正确的曲调唱腔”,从而抖响“包袱儿”。其他方式同理,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2.否定方式性一般预设

我们以吹捧奉承为例。吹捧奉承俗称顺情说好话。请看下面选段:

甲:“这是昨天开会那稿。这呢:长江流水波浪翻,东风尽吹红旗展。山在欢呼海在笑,一轮红日当头照。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百花盛开气象新,万紫千红一片春。在国内外一排大好形势下,我们敬爱的白局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乙:等会儿,等会儿,您这是白局长啊?

甲:这是白求恩。(笑声)(选自《假大空》)

在对于正常说话方式的预设中,欢迎致辞应该表现出适度的热情和铺垫,因此在说话方式中产生预设“欢迎致辞应表现出适当的热情,不需要过多铺垫”。但在该选段中,甲所扮演的这位对领导溜须拍马的致辞人,用了如画线部分这样冗长而夸张的铺垫和过高的热情,否定听话人对于说话方式的预设,让说话人觉得荒诞可笑,从而构成“包袱儿”,引人发笑。

此外,刨根问底也属于否定方式性一般预设。它是由多个预设否定构成的。相声演员以无关问句或提问不需要信息的形式,接连不断地对一般预设进行否定。人们对于对话方式的一般预设应是“会话双方是相互配合的”,但“刨根问底”显然是对会话的不配合。这种故意的不配合,就是“包袱儿”的主要来源。

3.否定创建预设

创建预设,建立在听话人不知道某件事的基础上。听话人原本没有背景知识(即预设),而通过说话人的讲述逐步建立起的一种预设,使听话人接受。而相声中,“三番四抖”是一个最典型的否定创建预设的过程。试观察下面的选段:

甲:1)第一天,我们去那个轧钢厂,去一个车间,由这头走到那头走了两个多钟头。【一番】

乙:对了,工厂太大。

甲:2)那天我们去那焦化厂,由焦炉到办公室,骑自行车去的。【二番】

乙:工厂大嘛!

甲:3)那天我们去那机械厂,由南门坐汽车三天楞没到北门。【三番】

乙:这玄啦!由南门坐汽车三天楞没到北门啊!

甲:啊,中间挖沟过不去呀。

乙:废话!(笑声)(选自《找舅舅》)

在選段中,甲想告诉乙工厂很大。其中,第一、二番都在说明工厂的大,对于之前对此没有背景知识的听话人来说,他们相信说话人讲述的“工厂大”这一信息,并将其作为后面理解说话人话语的预设。在第三番时,说话人说“去机械厂,由南门坐汽车三天楞没到北门”,这已有些夸张,与人们的常识不符,引起了听话人的怀疑。最后一抖,即是说话人说明“中间挖沟过不去”,这句话的出现说明“三天没到北门不是因为工厂大,都是因为中间有沟”,它直接否定了说话人为听话人创建的“工厂大”这一预设,且“中间挖沟”这一理由是荒诞可笑的,最后这一抖引人发笑。因此,三番四抖更倾向于用出其不意的故事发展否定建立起来的预设。先褒后贬、自相矛盾、阴错阳差与其类似。

另一种构成方式,如真情流露则更偏向于以表现真实心理活动否定建立起来的预设。“表里不一”与其类似。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构成相声“包袱儿”方式的举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相声“包袱儿”产生的以下环节:(1)“包袱儿”产生的基础,是听说双方没有共知,预设不一致。(2)由于预设有可取消性,因此说话人可以通过预设这一性质否定预设。相声则常通过否定预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幽默,即“包袱儿”。(3)相声中的预设往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听说双方本就具有的常识,称为“一般预设”;由于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其可以是听话人最初不知道,说话人在对话过程中为说话人创建起来的,称为“创建预设”。其中,一般预设又可以分为知识性一般预设和方式性一般预设。对应这种预设分类情况,可以将相声中21种构成“包袱儿”的方式归入各类。

否定创建预设是相声“包袱儿”产生的主要方式,由此我们应该关注预设的可创建性,对话中前一话轮的内容会成为后面对话的预设,体现前后话语的关联。因此,我们可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相声包袱儿的产生做进一步分析。

注释:

①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创建话语知识本身(常可以是故事)并使听话人接受并成为其背景知识很容易,但创建“方式”让听话人接受却很难。新创建出的方式无法在短期内变成听话人的背景知识。如,创建一种“颠三倒四”的表达方式,除非听话人默认说话人语言能力有问题,否则听话人很难接受这种方式,更难以将它作为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承认并形成一种预设。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于万海.笑谈相声[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7.

[4]杨国钧.相声名作与欣赏[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5]池昌海.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意”虚假[J].修辞学习,1996(03):8-10.

[6]郑立芸.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预设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1):67-69.

猜你喜欢
预设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语用预设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统筹兼顾,动静相生——小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预设彰显主题追问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