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
语文学习从来不是孤立、割裂的,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使语文教学更富统一性。
新年伊始,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中的“雪”,成了主人公林冲被逼梁山的一个见证与推手,它是渲染紧张气氛的物象,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雪,林冲为御寒而避于山神庙,陆虞侯等人也去避雪,林冲偷听到陆等人欲谋杀他的一番对话,愤而反抗。同时,雪这一意象也使小说充满了肃杀、凝重的气氛,飘于读者心中的“雪”,是何等庄严、悲壮!
借此机会,笔者向学生提问:我们能从以前学习的几本必修、选修教材中数数飘落过的“雪花”吗?学生兴趣盎然,小组研究,对已学习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归纳出“雪”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内涵与作用。
一、以多重内涵积厚主题
文学作品中“雪”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内涵极为丰富,象征着纯洁、忠诚,裹挟着肃杀、悲凉,等等。意象是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当学生读到必修一中作家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时,笔者问学生,看到的是雪,为何不是雨,不是虹,不是雹?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惊喜:雪花飘落,片片纯白,多像大堰河纯洁内心的写照;雪纷扬落下,无处不在,滋润万物,多像大堰河无私的爱;雪冰凉朵朵,多像大堰河凄冷苦难的一生啊!意象的隐喻性与多重性使作品所表达的对大堰河的赞颂之情强烈了许多。读者的同情、震撼不断升级。当学生读到必修四《苏武传》中苏武啮雪的细节时,许多人难抑感动:他以雪充饥,吃下的是冰冷,实则内心火热,对比之中,体现了苏武的不屈不挠,意志坚定。雪之圣洁,成为了一个有力的象征,苏武的忠诚通过这一描写表达得淋漓尽致。意象内涵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使文本主题丰厚,带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更大震撼。
二、以渲染烘托营造气氛
必修二《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千古名句,脍炙人口,读罢此句,无言悲凉。年轻的士兵,宛如初春的杨柳,然而,战罢归来,雪霜满眼。雪,如士兵满头的白发,是士兵苍凉人生的映照。选修教材中,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亦有这个色彩,好一个“发如雪”,烘托出的是一个曾经壮志满怀的男子面对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深切悲哀与苦痛!必修三《祝福》的最后一段,有几处对“祝福”的环境描写,“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厚重的大雪在新年之时降落,仿佛要吞噬整个村镇,摧毁一切不合理的旧规,推翻一个旧的世界。大雪不断,渲染出的凄凉肃杀气氛,使读者深沉思考。必修四《窦娥冤》“六月飞雪”的荒唐誓愿,在刽子手屠杀冤妇窦娥之后应现。飘舞的“夏之雪”似洗雪冤屈,似控诉社会的一个个精灵,为剧本营造了一种紧张气氛、增添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
三、以恰当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选修教材中的《山羊兹拉特》,将故事置于一个风雪之夜,雪夜中,男主人公阿隆与原本打算卖掉的一只山羊兹拉特共渡难关,相互取暖。雪景描写给人无边的温暖,雪越大,困难越多,彼此的心却越近。人对动物的恻隐之心,动物与人的互相帮助充分反映了一种大爱,人物形象和人格化的动物形象跃然纸上。必修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将浪花比作雪花,从形象角度讲,正是因为惊涛骇浪,力度之大,浪花如白色泡沫撞击江岸,层层叠叠,厚重至极,堆叠如雪,这豪迈壮阔的形象不正是苏轼这一抒情主体的写照吗?经历了政治上的风波,流放天涯的他,依然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心中不乏对生活的真情与热爱!人物形象因“雪”这一意象丰富了。
通过这种梳理分析,笔者体会到联系教学法是打通教材的一个好办法,它可以使学生探究、归纳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巧妙遷移,巧学妙用,厚如“雪”的教材,页页都有令人心醉的美。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