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逸峰 刘维俭
案例中的四所职业院校或打响专业品牌,或提供就业保障,或强调行业背景,在职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的条件下,以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招生数量、质量的“双逆袭”,主要依靠的并不是职业院校中高考招生批次的調整。
一、调整招生批次无助于职业院校生源的改善
如果把改变职业院校招生困境的希望放在调整招生录取批次上,既不可能亦不现实,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有一点必须清楚,那就是选择学校的主动权最终是在学生和家长一边,他们的择校观念决定了其最终的选择!“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类传统观念仍然在择校价值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取消录取批次,让各类院校平等竞争,在职业院校面临整体适龄人口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一、投入不足、办学质量总体不高、校企合作不深的现状下,生源的流动方向与原先相比在短期内会趋于平衡甚至逆转么?
二、不调整招生批次无助于职业院校地位的提高
唯分数唯等级的分批次录取方式,使得职业教育在中高考“江湖”里长期处于次等地位。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扭曲,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
人人平等,教育平权,学生的选择自由本就不应设定条框,学校的育人方向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职业亦应得到同样的尊重。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女士所言,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只有类型之别,没有层次之分。这种既未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多元化选择未来职业的教育规律,也未充分考虑综合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素质评价的科学评价人才的基本规律,人为划分三六九等的中高考招生批次政策一日不改,公众的观念就不会转变,职业院校的次等地位就不会逆转。
三、既练“内功”又借“外力”方能真正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对职业院校而言,改变招生批次与扭转生源劣势并不存在唯一且核心的对应关系。取消中高考招生批次政策是可行的,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最终关涉的却是职业教育到底怎么办以及如何办得更好,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
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选择前都会衡量收益或回报;大多数人又无法在选择时做到绝对理性,往往会无意识盲从。因此,一所职业院校只要苦练“内功”,顺应市场,做强专业,做精课程,优化教学,科学管理,拓展就业,给学生以希望,给家长以安慰,给社会以欣喜,何愁没有优质生源?若政府部门及时“助力”,完善政策,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改善服务,加大对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感受和认识水平,何愁公众观念不变?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