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起来”难,难在何处

2017-04-26 00:55王寿斌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教校企职业院校

王寿斌

2016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在福州召开。推进会以“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技术技能强国”为主题,通过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工作,旨在纪念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20周年暨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150周年,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表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5日)

“香、亮、忙、强、活、特”,这是陈宝生部长2016年7月主政教育部以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首次发声。陈部长的这六个“起来”,既简明扼要地指明了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心,又表明了教育部全力以赴抓好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对此,许多职教人喜出望外,深感职业教育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陈部长六个“起来”的具体内容是:让职业教育香起来,香不香看思想;让职业教育亮起来,亮不亮看质量;让职业教育忙起来,忙不忙看市场;让职业教育强起来,强不强看成长;让职业教育活起来,活不活看政策;让职业教育特起来,特不特看工作。仔细推敲,每句话的前半截显然是对眼下职业教育现状的全貌性描述,即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尚未“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最终导致职业教育名声很大,吸引力却很小,许多地方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甚至陷入了“亚健康”发展的恶性循环;而每句的后半截话,则阐述了各种“起来”的评判标准,既是定性依据,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新任教育部长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作如此讲话,既是对职业教育现状的全面反思,更是对务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全盘布局。陈部长指出,职业教育为经济升级铺路,为脱贫攻坚助力,为人的成长筑基,不仅是生产,也是生活,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和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打好迈向现代化的攻坚战。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既为“攻坚”之战,我们就必须首先搞清楚面临的“坚”在何处,长期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哪里,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攻坚克难,逐个突破,否则,一直绕着难题走,而不是迎着困难上,我们的改革就难以聚焦,我们的创新就无法落地,职教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现状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改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正如钱学森之问之于中国教育,“职业教育之问”也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职业教育为什么走不出名声很大而吸引力很小的怪圈?

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宣传力度有目共睹,在历次会议和公布的文件中多有体现。在2014年6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还作出重要指示,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这些目标何时实现?如何顺利实现?我们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许多瓶颈需要突破。

平心而论,这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点子出了不少,国家也出台了若干文件予以推进,却很难奏效,由此滋生出一些畏难心理和失望情绪完全可以理解。那么,究竟是什么引起人们对破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产生畏难情绪?关键在于我们没能跳出繁杂的具体事务来寻找问题的症结。撇开所有的理论研究不谈,只从做好一件事情的简单逻辑来讲,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国家层面的宏观重视,二是技术层面的专家办学,三是有组织支持职教办学,四是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就读职业教育。显然,前两条我们已经早就具备,而后两条则是形成恶性循环的根源。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两条路径,一是要让支持职教办学的组织或主体“有利可图”或“不吃亏”,二是要让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学生不受歧视,毕业后也“不吃亏”。

恰恰在这两点上,我们做得还非常不够。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办学离不开校企合作,而至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一份文件可以有效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现有的地市一级的校企合作促进文件中,于2009年3月在全国率先颁布的是《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最近的则是于2016年10月颁布的《东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受限于当年的国家政策条件,宁波市的“条例”中校企合作的建立原则是“自愿协商”,許多条款都局限在“鼓励”“支持”“提倡”“应当”“可以”“适当”等层面,对实际操作的意义并不是很大。而东莞市的“办法”,则更像是一个临时性的专项奖励文件,不仅每个基地10万元的补助标准偏低,不足以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而且还只对三个月内的实习有效、只对“公办院校”有效,覆盖面相对较窄,加之可持续性难有保障,导致其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有限。其实,全国其他地市的文件也多大同小异,大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其共同的致命缺陷是只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循环”,而其他的利益相关方和责任相关方并没有实质性地“掺和”,这是许多校企合作文件发文之后便悄无声息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点,我们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各类文件中都竭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职业院校的就业率高,我们投入了若干财政资金改善办学硬件,甚至还通过减免学费来鼓励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然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心甘情愿地主动报考和就读职校,原因在哪里?归根到底是因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难有好的就业,许多人事和就业政策对他们的发展有歧视、有排斥、有约束,种种现实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及其家长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处处低人一等。

根子找到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各种接地气、好操作、可持续、能管用的“干货政策”。令人欣喜的是,虽然国家层面的政策尚在酝酿之中,但部分省级政策已在先行先试。山东省于2016年6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的使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坚持“不唯学历唯能力”,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离墙”,明确规定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的全日制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按照相应的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而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年10月面向全省发布的《关于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也非常明确地规定职业院校毕业生可与普通大中专毕业生享受同等人事待遇。这些敢吃“螃蟹”的关键政策,对于职教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早日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教校企职业院校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