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 要: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代表性作品。“垮掉的一代”身上那种反叛的、与社会常理相违背的行为并不能简单定义是垮掉与堕落。更多是一种率性、自由、热情和热爱生命的品质,不断在前进旅途上追求生命意义的精神。
关键词: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垮掉的一代;自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1.《在路上》
作为一本突破美国战后保守文化、追求个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1957年的这本书问世后,他一夜成名,吸引了当时美国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和青少年,几乎人手一本,促使无数青年人踏上了他们自己的精神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讲诉的是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一些年轻好友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穿美国大陆的故事。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在这样奇特的旅途之上,他们一路走累了就挡道拦车,身上的钱永远都不够花,率性而自由。正如上面说的“垮掉的一代”一样,他们生活在矛盾之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与人们口中所谓的一切社会的“正统”和“次序”决裂,疯狂地寻找出路、价值、爱情或是其他。在凯鲁亚克眼里,这样的一群人是热爱生活,希望拥有一切,让人惊叹的人。就像不能简单地定义“垮掉的一代”是真正堕落的一代一样,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表面的离经叛道之下所隐含的深意反而影响且激励了之后一代又一代人。
2.《在路上》与自由精神
2.1《在路上》中自由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路上》里的人物表面上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现出崇尚无政府,摈弃传统的社会和艺术形式,实际上是在这样有声的反叛之下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书中描绘了主人公萨尔四段“自由”之旅。第一次是从纽约到旧金山再到洛杉矶到达萨比纳尔,最后又回到纽约。这段旅行让他在了解到要充满希望,坚定地走下去,一定能从痛苦之中走出来;第二段旅途与好朋友迪安一起,他们发现只有在路上才能激发起前所未有的激情,才能让心中的“迷茫”“混沌”抛之脑后。第三次上路,代表着路上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只要前方有路,就能一直这样走下去。第四次的墨西哥之旅让他们了解到“在路上”其实就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抗,一种精神的解脱。
这种“在路上”的自由精神有多种解答。首先,是来自内心对自由本身的追求。他们一次又一次经历了狂风暴雨、满身伤痕却又欢欣雀跃。身体上的苦累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前行。心灵的解放,无拘无束的“在路上”获得幸福和自我满足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寻求的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自由一路。“垮掉的一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同情下层人民,期待人性中真正的关心和爱。书里对妓女、抢匪、吸毒者这样的底层负面人物并没有持否定态度,反而是一种另类的“欣赏”,就像他们自己一样,也抢劫或者吸毒。这样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他们不是一个“完满”的人。事实上,他们心中充满了关爱与温暖。这种逃离主流社会之外的自由追求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批评及“背叛”。最后,自由精神还体现在迪安他们身上的狂热躁动的因子。因为有着这样的狂热才能无所畏惧的追求心中所想,不为现实生活所迫,敢于开辟新的天地。
2.2“自由精神”与“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就是對现实生活的反叛,用一切反社会、反常规的行为来表现对社会的不满,给人“冷漠”及“无情”的映像。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路上》也难以摆脱这样的影子,然而这却不是凯鲁亚克所想要表达的全部。《在路上》里面的主人公萨尔实际上是用这样反常规的行为来追求内心中对理想的渴望。他们追求冒险和胜利所带来的快感;身上的热血与激情急是急迫期待与社会的交流,渴望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真诚。这是他们身上“自由精神”与“垮掉的一代”精神的区别。
书中友爱和善的卡车司机,不带任何功利或者私欲的想法,只是简单的捎你上路,像是一种缘分使然,并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与冷漠的社会截然相反。在他眼里,踏上的旅途却是充满了惊喜与刺激,每天都会不同。刚刚还是凄凉的街道,转眼就看到了广袤的平原;前一秒还是茫茫的沙漠,下一秒就峰回路转,白色的旧金山,蓝色的太平洋。美国就像等待被打磨的蚌,里面有颗珍珠。这种眼里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使他们忘却现实里的不快。同时旅途中的艰险与困难也将他们反复打磨,慢慢领略到心灵的升华与坚定,这正是他心中的自由精神之旅。
3.《在路上》后续效应
3.1国内效应: 美国66号公路
二战后,美国青年对社会表现更多是疲倦和厌弃,用极端的反叛情绪表达自己的愤怒。《在路上》的出现无疑是这一有力例证。书中也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宣泄感情的方式,那就是永远的“在路上”状态——搭车或开车旅行。
受该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踏上了他们寻梦之旅。而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命脉,66号公路伴随着美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极具风光的公路之一。这条公路是小说《在路上》中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是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孤身穿越美国的一条路。它在美国历史文化上扮演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公路。正如《在路上》书中所传达的一样,“路”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供人行走的通道,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当时“垮掉的一代”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叛迫使他们上路,追求人生新的意义,而不是像“迷惘的一代”那样坐以待毙,消极、退缩。因此,不少美国人渴望退休之后也能过上“在路上”的生活,希望在房车里度过大把,美好的休闲时光,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3.2 国际效应:中国国道318
《在路上》自发表以来,慢慢也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在路上”的热潮。正如美国的66号公路,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国道318也成了一条极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之路。许许多多80后90后放下或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开始了“在路上”的旅途。大多从四川成都开始,沿途搭车或者骑行,最后到达西藏拉萨,如同人们心中的朝圣之旅。
眼里的美景,精神上的满足是他们选择在路上的原因。中国的80后90后也被冠以着类似美国“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那样的称呼,然而80后90后却和前面二者不同。他们并没有放纵自己或者离经叛道的反叛生活,而是用这样“在路上”的状态,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国道318被赋予了生命意义。在这条旅途之上,人们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遇到生活中从未遇见的美景。他们用“在路上”这样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经历,寻找真正的自由,远离俗世烦扰。
4.结语
《在路上》展现了一种在旅途上释放自己、寻找真我的生活方式。经过时间和世代人打磨,成为了新的元素——自由之旅。抹去了“迷惘的一代”中的颓废、消极和愤世嫉俗,使这段精神之旅变得格外温情、略微感伤且还带有一股浪漫的色彩。因此“垮掉的一代”虽是他们的时代标签,但不能掩盖“垮掉”底下他们热爱生活,真诚,执着又勇敢的精神。美好的公路之行始于足下,追求自由是永恒的主题。尽管世界不像表面上那么美好,但是回味一路的旅途才会明白这一切是多么的值得。背上我们的行囊,上路吧。
参考文献:
[1]Jack Kerouac. On the Road.[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1997.
[2]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 王永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宿哲骞,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背景解析 66 号公路文化及美国公路精神[A].《青年文学家》,2013(8).
[4]肖娜,试析《在路上》作品中“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世界[A].《华章》,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