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卫东
我们先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第37题为例,探究“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命题特点、考查内容和设问角度,并从中总结规律,提高考生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的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了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1),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图1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业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图1中提供了沙特阿拉伯磷酸盐工业城的地理位置(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和波斯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靠近磷酸盐矿;有铁路和输油管道相连),且沙特阿拉伯出口石油,资金雄厚,依据这些信息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甲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高温干燥,降水稀少,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恶劣。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的绿洲地区,而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位于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甲地区开发较晚,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依据这些信息可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为考查考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本题还设置了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图文资料,从人口分布、区域经济差异、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治污设施)等方面分析问题,给考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参考答案】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的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为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的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一、考情分析——探究命题规律
1.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污染。
2. 工业产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掌握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根据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对工业进行分类。
4. 分析或评价某个工业区或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5. 掌握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的关系,工业分工与协作的意义。
6. 传统工业區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振兴传统工业区的措施。
7. 结合当地的区位(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二、知识梳理——高考高分要诀
1. 狠抓主干知识
(1)工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区位选择及工业区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与资源地、能源地、市场、交通、水源、劳动力、科技等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工业区位与当地盛行风向、河流(水源地)、居民区(城市功能区)、交通、地租、城市热力环流圈半径的关系,处理好“三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按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则,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3)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意义或优点),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空间上的联系可以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的投资。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原因)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4)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走向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以及对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作用。
(5)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小区的特点、区位条件和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借鉴意义在于促进专业化生产,加强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形成大型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区位条件,其借鉴意义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化制度和法规。
2. 构建知识体系
三、考点考向——2017年高考命题大揭秘
结合“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特点”这部分内容的高考呈现方式,如果题干中有“考察”“走访”等词眼,即鼓励考生要贴近生产、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如果设问是“分析或说明某工业部门形成的区位条件”, 或者是“分析或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即要求考生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则,分要素、多角度地分析或说明问题;如果设问是“探究某工业部门存在的问题”或“评价某工业部门对当地的影响”,即要求考生结合当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和某工业部门的特点、区位选择等,探寻其存在的问题(不合理性);如果设问是“结合当地工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要求考生从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全面协调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合理的建议。endprint
纵观近几年全国的高考试题,考生可以总结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考点和命题特点。
1. 呈现方式
以某个特定区域工业生产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为背景,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地理问题。
2. 考点考向(命题特点)
(1)该区域发展某种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该区域发展某种产业的不利区位(地理)条件。
(3)某种产业的兴起或发展对该区域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4)结合该区域的特点和相关的地理知识,问是否适合布局某种产业或扩大某种产业,并陈述理由。
(5)该区域工业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6)该区域某个工业企业的布局是否合理,并分析原因。
(7)工业集聚的意义,专业化生产的意义,分工协作的意义。
(8)结合该区域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该区域工业(可持续)的发展指明方向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9)指出该区域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变化。
(10)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按照高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2017年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特点”这部分的内容,将结合我国或世界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新材料和新情境(选用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工业部门)为信息载体和呈现方式,依据区域特征和某种工业部门的特点,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工业区位条件和工业生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模拟演练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3 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个城市的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个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的重点。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开發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
(3)分析成都与重庆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的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位置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的影响大。
(2)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交通便利;人才丰富;接近市场;政策支持。
(3)思路: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侧重于生产不同类型或不同档次的汽车,实施产品分工;生产不同汽车的零部件,实施生产协作。
意义: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应。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