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俊 龚正发 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 550025
分区轮牧与连续放牧制度的比较研究
黎 俊 龚正发 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 550025
本文通过对比分区轮牧与连续放牧两种放牧制度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探讨人工草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方法及最优的放牧方式。在贵州地区当地条件下,提倡分区轮牧与连续放牧相结合的放牧制度在生产实践中最为可行,在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可以推广使用。
分区轮牧;连续放牧;比较研究
分区轮牧是将草地划分成若干轮牧小区,按照一定的次序逐区采食、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利用方式[1]。连续放牧则是放牧草地上长期有家畜,对草地再生能力影响较大,加快了草地退化速度,给人工草地改良带来了难度。分区轮牧是一种先进的放牧制度,与连续放牧相比可减少牧草浪费,提高载畜量,有利于改善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分区轮牧是在测定草地产草量、确定载畜量、放牧家畜头数、轮牧周期、分区放牧时间和轮牧频率的基础上进行的。轮牧中从第一分区至最后分区循序利用一遍并返回第一区的时间为轮牧周期,轮牧周期的时间是放牧后牧草再生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时间。
(1)自然条件。贵州地区地处贵州高原丘陵山地地带,为典型的熔岩地带,海拔高度1000m左右,土壤肥力中等,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346mm,相对湿度较高,无霜期30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各种牧草的生长,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优势。
(2)草地情况及放牧管理方式。贵州地区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头林间,草地面积并不连续。草地以人工草地为主,混播林间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为辅,每年9月种植,11月开始利用。由于草地分布较散,放牧方式多为连续放牧和草地封育后放牧,加之草地监测不力,加快了草地退化或降低了草地的恢复能力,大大降低了草地的生产能力。
(1)科学分区,合理确定载畜量。贵州地区没有很大的连片土地,各地块面积不同,而且分布较散,科学分区、合理确定载畜量非常必要,由于当地土地面积较小,一般分2区和4区,很难分为6区。在轮牧分区前期应先对草地编号(为方便使用,选定一个走向,建议用纯数字编号),测定草地面积(由于该牧区土地不规则,一般使用GPS航迹测量),绘制草地分布简图(注明地块编号及面积),建立档案。分区轮牧测算方法主要有3种:
采用样方测定,在待牧草地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随机丢样方(样方通常为1m2),用剪刀或镰刀把样方内的牧草全部剪下,留茬高度为6~8cm,剔除粗老茎枝、残根和杂物,将可食部分称重,重复多次,取其平均值,乘以草场面积即得出储草量。然后根据牲畜的日采食量制定合理的轮牧计划。
测草板测算法。记下测草板原始读数(M),在待放牧草地上蛇形设定20个测样点,记录测草板上的最终读数(m),干物质(D)测草板计算方法为:。 n为测样点数,一般20~30次不定,点数越多越精确;r为固定系数,测草板上标有系数,r=158,D表示1hm2草地的干物质重量,单位kg/hm2。
放牧结束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出草地上剩下的干物质含量(d),然后计算出放牧家畜所采食的干物质总量D-d,再根据畜群数量算出牲畜所采食的干物质量(D-d)/N(N为畜群数量)。根据牛羊单位估计牲畜的饥饱情况,可适当增加或减少草地放牧面积,以期达到草地的有效利用,真正实现“草畜平衡”。
目测估计法。该方法是凭人的双眼目测估计,误差较大,一般不提倡使用。在生产实践中要求粗略条件下可以使用该方法,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牧民和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活动式电围栏的固定。贵州地区很多规模型牧场每一地块都建有固定的电围栏,电压为6~9kv,进行小区轮牧时只需利用活动式电围栏根据所需草地面积进行分格。主要设施为脉冲器、蓄电池、围栏杆和电围栏线,围栏杆布设距离为4~5m,将围栏线一端系在固定围栏上,另一端与脉冲器联接。每块地边缘设有饮水槽,在利用围栏线分格时应尽量将饮水槽分在放牧小区内,以保证牲畜的饮水需要。
(3)适时转群。牧草高度25~30cm时开始放牧,牧草过高则营养价值下降,过低则造成草地营养浪费,6~8cm开始转群。限于当地地形及草地分布特点,极大地增加了转群难度,远距离转群消耗牲畜体能,并且牧道坚硬,容易损伤畜蹄,此外还增加了人力的投入。
人工种植草地是贵州地区长期放牧使用的草地资源,在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牧民和企业都通过放牧和刈割两种方式利用。为了使草地保持高效的生产力和良好的持久性,草地建植与保护,充分实现草畜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监测,控制放牧强度。在传统的放牧管理方式中,连续放牧占主要地位,过度践踏和牲畜啃食降低了草地的再生能力,践踏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点,使其不能再生或者难以再生。而啃食虽然不会很大程度地破坏草地的再生性能,但是影响了生长点的营养供应,使牧草难以恢复生长。分区轮牧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些缺点,它是有计划地循序放牧。如果过早放牧,牧草高<20cm,会造成草地浪费,并且牧草比较幼嫩,不耐践踏。牲畜自然采食留茬高度为6~8cm,该高度有利于牧草恢复生长,为下次轮牧做准备。在放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随时做好转群安排。
(2)草地养分补充。根据草地生长状况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提供草地必须的水肥条件,定期施肥,补充牧草生长所需必须元素N、P、K等,施肥复合肥15kg/亩。贵州独山地区每年6~8月份容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牧草生长速度很慢,适时灌溉也是该放牧时段保持草地良好生长的必要条件。
(3)及时补种。除了一年一种的高产草地以外,还有一些用于放牧的草地资源,如免耕直播草地和林间草地。对免耕直播草地而言,由于杂草侵害,优势草处于不利的生长条件,要保持草地营养价值,需及时补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一些免耕草地坡度一般很大,很多地方不利于机械补播,林间草地更是不能机械补播,只能通过手摇播种机实行人工撒播。林间草地土层薄,多为枯枝败叶腐殖形成,不利于根系的固定,牲畜采食会连根拔起,因此每年都得补播一次。
贵州省牧草种籽繁殖场自1983年以来,引进新西兰标准化人工草场分区轮牧技术。多年的实践证明,分区轮牧适合贵州山区的生产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贵州山区地理条件下,分区轮牧制度有较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1)减少了草地浪费,增加了载畜量。在分区轮牧中,牲畜只能在规定时间和草地面积内采食牧草,大大降低了牲畜对牧草的选择机会,草地利用也较为均匀,对杂草防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分区轮牧可以增加牧草产量和草地载畜量[3],提高草地生产率。
(2)降低转群频率,增加畜产品产量。在贵州山区地势条件下,分区轮牧使各地块草地得以充分利用,牲畜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采食时间长,牲畜休息时间也长,降低了转群过程中远距离走路消耗家畜体能,从而提高了畜产品产量。
(3)有效改善草地植被组成,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研究显示,分区轮牧可以使牧草产量增加23%~28%,草群盖度增加10%~15%,草群高度增加22.5%[4]。
(4)有利于草地管理和草地改良措施的实施。分区轮牧将家畜活动范围缩小,便于集中管理和草地改良措施实施,节省劳动力,降低了农牧民的劳动强度。
(5)提高草地可持续利用效率,缓解了草畜矛盾。分区轮牧能够提高草地恢复能力,延长草地利用时间,增加载畜力,缓解了草畜平衡的矛盾。另外,分区轮牧便于对放牧草地适时监测,及时转群,对水土保持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划区轮牧降低了家畜的选择性采食行为与践踏对草地的损伤强度,促使草地良好地恢复。连续放牧是当地传统的草地经营方式,长期地利用使草地逐渐退化,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划区轮牧不论是生态效益方面还是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方面,都表现出优于连续放牧的效果。但是由于草地面积分布不连续,地块面积和平整度也不均匀,连续放牧与分区轮牧相结合的制度适合贵州地区的生产条件。
[1]彭祺,王宁.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植被的影响[J].农业科学究. 2005(1):26.
[2]罗京焰,贵州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人工草地围栏分区轮牧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3):60-62.
[3]卫智军,韩国栋.夏秋季节绵羊划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草业.1990(07).
[4]邢旗,双全,那日苏,金玉.草原划区轮牧技术应用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