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国学浸润教师专业成长

2017-04-25 13:49郭淑琴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浸润成长

郭淑琴

【摘 要】研修國学对教师道德修养、积淀知识、传道受业、个人修为等方面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会受用一生。

【关键词】研修国学;浸润;成长

国学是我国传统学术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其思想文化的精髓已超越时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约其精要,在理论上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主干,在实践上则以诗、词、琴、棋、书、画为主体;这些丰富的内容,都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修为的提高。传承国学使教师职业形象更加清新,职业精神更加高尚,道德良知更加唯美,专业技能更加高超,工作激情更加饱满。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汲取,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等方面展示出不同的品位,对孩子的影响会受用一生。

一、师之传道 重在树德

唐代大家韩愈在《师说》中倡导:“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重要地位。“传道授业解惑”以“传道”为先。何谓“道”?对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蒙童而言,道就是思想,道德。《论语·学而》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是君子立身的根本,在家要尊敬父母,爱戴兄长,那么他到了社会上也一定可以谨慎处事,有礼有节,像对待父母兄长一样对待领导和朋友。培养孩子对待血缘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为此我们要倡导教师学习各个流派的传世之作,从“儒”“道”“法”“佛”“墨”的思想中,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富含人生真谛的的论述,有经验的告诫,有敏锐的观察,使人受益匪浅。

我们耳熟能详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通过智慧达到的,但如果不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决杜绝,因为一旦做了,就超出了道德的规范,实际上就远离了智慧。儒家的智慧修养,其规则和指引就是道德。

二、师之授业 博学善思

“传道”这样重要,“授业”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样重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说明教师的知识储备的重要啊!

“博学善思”语出《礼记 中庸》。儒家讲求“正心诚意”“择善而固执之”,博学、审...博学须达“能”,审问须至“知”,即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慎思须有“得”,分辨之“明”,即弄清楚是非,分别善恶;然后在“择善而固执之”,诚笃地去实践它。孔子写《春秋》,在书中有一种春秋写法,大家可知?一代文圣就是用间接的、轻描淡写的曲笔手法,寥寥数笔对历史实践和人物做出结论。孔子一生都在推行仁政善政,具有很强烈的“惩恶扬善”的观点,为后人立下楷模。

在倡导国学的时代,施教者不懂国学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为师要从国学中汲取营养;对国学有整体的了解,对经典有深入的把握。教材中国学成分增多,教师至少要对教材中的国学内容,了如指掌。课堂上,教师对诗句有精深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必须会感动学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绵亘塞外的青山,壮阔雄伟,青苍蔚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原,使人不免有些空旷的感觉。但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由空转实,由静转动,令人心驰神往。啊,多么美丽的草原,多么美丽的牛羊!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意,油然而生!

《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典的诗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仪表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

三、师之解惑 因材施教

何以为“惑”?不明、不详、不知。何以解“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国学典籍中,首推孔子的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一代宗师孔子已经做到了因材施教,他身体力行,并总结出这一教育思想。几千年来,这个思想依旧光华闪烁,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原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别;针对差别进行不同的教学。因材,首先要知材。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过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说: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有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后行。孔子是多么了解自己的学生啊!修习国学,让我们老师真正明白,因材施教就是要事先了解受教育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首先要因性而教,即因学生男女性别,因势利导,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其次要因龄而教,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说,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第三要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有早有晚,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故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第四因性格施教,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生学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性格造成的。这也是当下分层次教学的基本理念。

四、师之修身 言传身教

《论语》关于修身的言论,最具有概括性如:“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对于教师涵养人格,塑造德范,都有积极的作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强调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对自己的监督。对自己的言、行、思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以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个人修为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强调教师不只是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腔热忱从教,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不歧视,不体罚。古人讲:“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良好的师表素养,学生才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学得好。

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是当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用国学智慧武装自己,提升修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猜你喜欢
浸润成长
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浸润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让数形结合浸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