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现今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存在着功利化问题,真正做到阅读400万字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应付中考,多数学生采取了“背题目、背答案”这样的速成法。其行为远离了课程标准的初衷,也远离了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的初衷。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将何去何从?
我们的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要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具有人文内涵的书籍,多读一些课外书籍。而我们的学生把课外时间都放在了各种课外辅导班上面,而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完成名著导读的教学任务,为了应付考试,也只是把语文书上的名著内容划一划,简单的把名著介绍一下,让学生再背一背,根本没有去上名著导读课,导读课变成了复习课、背题课。真正到了考试评价时,学生往往除了书的作者,内容简介,重点人物形象特征,这些靠死记硬背的题目能够知道外,其他各种形式试题,学生做起来都感到无所适从。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去读,去享受阅读名著带来的乐趣,更没有汲取营养、开拓视野。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的去品味经典,这个问题已成为我们教师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在多年的上课实践中我摸索出一条路径:如想完成课标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任务,我们便要侧重于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侧重阅读方法和能力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名著导读课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的学生爱读名著,会读名著。初中每个学期教材中编者都推荐了2一3部名著。在教材的结尾部分,编者精心设计了名著导读,即:一篇对本学期推荐作品的指导阅读材料。导读篇结构特点相对稳定,大体是按五个板块来架构:主要内容概括、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探究思考五个部分。如果我们对于名著教学所依据的内容仅仅只是教材后面的这几页指导材料,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广阔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开发教学资源。课程教科所认为:“新课标教材和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有不少的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他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的体系,以突出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何认识它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此次语文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上好名著导读课是新课标理念下对每个教师严峻要求。然而,每本教材推荐的是2—3本名著,但这对于新课程标准里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萬字”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三年以260万为准每年是86万多,每学期是43万多字,以八年级上为例,《骆驼祥子》不足10万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3万左右,《朝花夕拾》1万左右,那么这24万字的安排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教师还需要选择一些名著来供学生阅读,比如《朝花夕拾》很多学生读不懂,这时候,在阅读课上,就要求老师找来赏析的书籍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建议程度好的同学有兴趣的话可以买来读,或者在网络上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读给学生,如《鲁迅著作研究散文卷》,这样一方面增加了阅读量,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一些篇目。同时,笔者在这里是把名著导读作为“课”来界定,也有老师把它作为“活动”来界定,笔者认为无论是课还是活动,最终的目的都要落实在学生的读的上面。名著导读有时候更具有活动的特征,如需要通过学习小组长时间的过程来完成,或者需要通过搞很多的活动来督促和评价完成的情况。但名著导读更多应该是一种课型,其关键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经典名著的文学教育的特点,把握名著的文体特征,重视发掘文本的文学价值,更好的去诠释名著,在课堂以导促读,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去读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名著的阅读兴趣,训练系统有序的名著阅读方法,正规有效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的品味和质量。
此种课型一般在学期初,新的阅读任务已经明确时进行,或者学期中当一部分学生慢慢的读着读着就准备放弃的时候,增强一下阅读的兴趣。可以从阅读的意义上去引导,包括阅读的名言,古今中外学子的读书故事,对于一些积极上进的学生会有比较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可以介绍创作背景,包括书的价值,发行出版的情况介绍等。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这本书,对此书产生阅读兴趣。还可以美读引导。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在语言上无论是精美的还是富含哲理的还是形象生动的,一定是值得朗读的。教师选取一定的篇章进行美读的引导,从声音上去吸引学生。像《繁星·春水》《昆虫记》更具有朗读的价值。这里特别提出一定要把《爱的教育》放在第一学期,因为里面的文章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十分相像,如书里涉及的心理上学生从一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化, 怎样尽快适应自己的初中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都可以给七年级学生一个很好的启蒙和实际的指导,在生活中就能碰到故事里的情节,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自然学生会很愿意读的。学期中的时候也可以举办各种有益的读书活动。采取开展读书会、开展朗诵赛、讲故事,说名言、摘抄记录法等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阅读计划,教师指导,根据书的内容制定每天的阅读量,阅读的时间,做读书笔记的量,要尽量细致。最后剩下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走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美美的读书了。“言教不如身教”,从有声到无声,教师自己沉浸其中好好的读书对学生本身也是更好的引导。
学生往往不能坚持读名著的原因很大一方面是读书方法不当,不能够科学有效的理解内容。此种课型重在教给学生良好地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磨刀不误砍柴功。首先调查分析学生阅读情况。你是如何阅读的?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制作略读测试卡,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有没有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要会做批注,会做摘要、笔记。教给学生一定的笔记形式,如:我阅读的章节是哪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优美句段?我的批注是什么。同时綜合阅读中可以引导学生同时读几本不同观点或内容的书或评论。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阅读不同的书、书中的不同内容,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是什么,是迅速浏览了解大意,还是用心阅读记取细节;是纵览全文,撷取纲领,还是深究內容,推取含意。除了掌握这些阅读方法之外,过一个阶段,我们还应制作一个自我评价表,以便进行总结反思交流。
当然,我们也可以主要针对教材里的精选的“精彩片段”或者书中某个人物形象,或者教师自选名著的某一章节,结合全书的内容进行精读的赏析、评价甚至可以是争论,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自主、个性阅读习惯,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在当今社会流行的短、平、快的浅阅读方式下,学生一味追求离奇怪异的情节和搞笑的语言,而对于真正纯美的文学经典反倒丧失了基本的审美能力和兴趣,中学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对一些细读精彩章节,就大家共同喜欢的章节全班同学进一步细读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美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如《水浒传》里,你主张宋江招安吗?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或者运用专题阅读的模式,把课本和名著结合起来读。讲解课文的时候把课文和名著里的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串成一个专题,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名著,如“我与鲁迅的对话”,把《阿长与《山海经》》和《朝花夕拾》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加深学生对名著了解的深度,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上开发文本,让学生喜欢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