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波
摘 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优化,要树立以人为本、多元性和全面管理的理念,遵循系统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当前,要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认证评估、制度创新和目标动力五个方面优化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教学质量 保障机制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它与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为提高内部教学质量管理的弹性、效率及适应性,不仅要重视保障体系的构建,还要重视保障机制的优化和完善。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新成员,应立足于学校实际,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科学、完善、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著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保证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学质量提升中具有统帅作用的科学质量管理理念,不但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为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人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促进人的发展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来讲,学校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到培养模式的改革,再依据学生的智能潜质与认知水平,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成才始终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强调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和承担者,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以人为本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表现在管理目标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管理内容上表现为,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业务质量;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着眼于科学化和多样化,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管理制度上表现为,侧重于有效性和灵活性,调动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只有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质量观,真正定位于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二是树立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教学质量管理的多元性是指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内部管理格局上应具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学校在各个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质量目标,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可以采取多种组织方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应用型本科的层面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反映在实现教学过程的客观条件差异性上,就校际之间人的因素而言,学生的素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层次均有差异,管理水平自然不同;就不同学校物的因素而言,办学条件优越与落后,投入教学的经费,各地均不一样,在管理形式与内涵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反映在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差异性上,强调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的核心及管理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提倡各校的教学管理应有不同的特色,管理过程中的目标定位要因校而异。
三是树立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可概括为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的三全管理模式。“全员性质量管理”是指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它强调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而且牵涉到师生、教学后勤保障部门等全校所有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全过程性质量管理”是指在符合高校教学规律前提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对教学质量形成的每个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它要求各个教学质量管理环节均应实现预期目标,并认真对待评价、终结性评价及预防的作用。“全方位性质量管理”是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谋划,使各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它要求从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订及实施、学生完成学业到就业的各过程环节上,对影响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和各类教学信息实施控制和监督。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
从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出发,在优化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过程中,为保证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的质量管理工程,由教学质量生成、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估、质量反馈与改进等子系统组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我们应运用“系统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明确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及方式,确立过程的顺序及作用,全面考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校的定位,着重抓住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形成各要素、各环节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各过程目标与学校的总质量目标保持一致。
二是遵循适应性原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只能在教学运行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方面,质量管理除了符合教育管理规律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其适应性,体现在质量标准尺度的制定上要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学校的质量管理要体现差异化管理策略,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多具有多种学科门类,不同学科和课程类别因其教学目的、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有各自的独特性,理应有不同的标准,以体现公平和合理;质量保障机制应有利于本校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能高效地确保教学活动,效果上可行,易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三是遵循持续性原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强调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质量改进,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随地方经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是一種持续动态性的教学质量管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追求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时,遵循持续性原则,从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观出发,适时、适度地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改进,把握好不断变化的教学质量标准,以确保质量保障机制的完整性、适应性和先进性。这既是学校教学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规范及完善自己的需要,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动适应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途径和内容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学校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职责划分及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流程,按过程分为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改进机制;二是根据质量管理的功能分为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因此,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的途径和内容因管理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反映质量管理过程性的机制所涉及的主要是组织结构、活动流程和评价改进,而反映质量管理功能性的机制所涉及的主要是制度规范、目标动力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认证评估、制度创新和目标动力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一)组织结构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能否正常运行,与是否有健全的组织结构紧密相连。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持续优化自己的组织结构。首先,针对高校内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之运行特征,依据系统结构内的价值取向、业务技术、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和松散性,结合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个性化和创造性等特点,需要专业性的系统组织形式;而对培养学生的目标一致性及长期性,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理性化,要求有一个科层制组织。因此,应健全以理性化和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学术及咨询机构,形成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其次,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组织保证。应健全由校、院(系)、教研室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不同层面实施质量管理。一方面,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等管理机构,掌握政策导向、完善质量标准、协调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和分析反馈等,设立向校长负责的,并担负教学质量监督职能的独立机构。另一方面,作为实施教学的院(系),是质量管理最关键的组织,承担专业教学过程的质量标准执行、协调和监督等。同时,作为教学基层的教研室,是质量管理的直接实施组织,把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负责监督与评价课程质量,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最后,质量管理中行政机构与学术机构的协调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两者权力协调的重要形式是双方人员共同参与。充分保障学术组织在质量管理决策中的权利,需要完善及优化学术机构,防止行政领导以学术骨干的身份控制学术机构,在人员组织构成上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体,考虑学科的发展和特点选取成员,规范学术管理,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作用。同时,设置和完善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咨询机构,吸收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以保证质量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二)管理流程
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是为了实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和活动,它决定管理运行效率和效果[2]。教学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的主要对象,我们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此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在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中,可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根据流程现状记录和分析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教学活动状态,掌握流程的问题点,优化设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提高流程效率。教学工作流程现状分析,是针对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发现并消除工作流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从而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柔性管理,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促使管理标准化,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其次,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以质量管理流程为导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处理的及时与完整,形成宽阔与畅通的数据交换渠道,完善校内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制定信息管理规范,确保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形成的及各项评估所采集的信息及时反馈,有利于管理实施者及时对教学管理活动做出调整,从而消除管理工作流程被人为地割裂成条块的现象。最后,在流程优化中要处理好规范、理性、程序性与非常规及创新的关系。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效率、工作成果需要规范的标准及理性的程序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行政管理者考虑的是全局性的问题,而教师考虑的是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与科研,当部分教师、学术组织遇到职能部门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时,会干扰他们的学术创新。学校只有展开磋商和沟通,在某些方面让两个不同的规范和流程彼此共存,从而加深双方的理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途径。
(三)认证评估
专业认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催化剂。因此,在反映质量管理过程性的监控、评价和改进机制方面,可通过认证评估进行优化。首先,专业认证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针对目标、体系、条件、过程和效果等教学环节,明确质量标准。同时,教师及管理人员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员,要及时有效地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全覆盖,从而在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健全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其次,采用认证评估的“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质量指标,建立规范的内部质量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制度,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全程跟踪掌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实现状况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学校和社会的不同角度评价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及教学效果,通过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教学,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最后,要以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专业“持续改进”要求为引导,优化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改进机制。通过专业的认证培育、准备及认证考查过程,查找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改进依据,并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执行做出调整,形成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四)制度创新
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制度要不斷地改革和创新,以形成具有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新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并从质量管理观方面寻求突破。因此,需要制度创新。首先,要形成完善的教学运行制度体系,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建立流程清晰、运行有序、执行严格和管理有效的教学秩序。学校要依据制度或规定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等进行规范,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3]。其次,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具有针对性。学校内部责任制度的创新,一方面是制度覆盖面的拓展,比如学校对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是制度内在需要的变化,如随着有关学生管理、学分制管理规定的更新,在责任制度改进上均应及时跟进。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创新,要增强程序的科学化和个性化,一方面要重视评价的规范化,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合理化,如确保学术组织、学生的发言权。学校奖励制度的创新,如在教师管理中增设专项奖励项目,在学业管理中设立学生专业模块激励机制等。最后,制度的创新要保证内在协调性。由于各类质量管理规章的制定者有学校,也有部门,在规章某些方面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要对相关制度实行整合,以确保制度执行的协调性,一要保证每一项制度都不违背其所体现的价值;二要避免制度之间的自相抵触,如教学环节各类管理规程、学生学业管理等都需要通过内在协调的制度安排来保障。
(五)目标动力
我们在质量管理功能性机制的优化过程中要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制订统一的价值观,并以体现该价值目标的管理制度引导内部成员的导向机制优化;二是学校通过价值实现、奖惩制度和薪酬待遇等手段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优化。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从内部目标导向、动力激励出发,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首先,应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明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管理目标的导向性。一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立足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管理目标,并为教学管理主客体所接受和自觉实践。二是体现目标的严肃性和发展性。作为各项教学工作指南的质量管理目标,一旦制定就不应该轻易变换。同时,根据管理实效和形势发展要求,把握好前瞻性,适时地对目标进行修正。三是质量管理目标要成为激励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而不是纯粹规约管理主客体的手段。其次,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激励机制,实现学校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行,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需要有全面系统的指标、规范的质量标准及完善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还需有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机制,这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和必要手段,如通过评优评奖制度及有关面向教学的倾斜政策等措施,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自律与敬业。因此,激发教师教学活力,营造教师热爱高校教学的良好工作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合力,需要优化及完善激励机制,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最后,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民主管理前提条件上,健全机制和畅通渠道,推进决策民主化和加强民主监督,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69-76.
[2]马凌,易兰.IE方法在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48-52.
[3]姜秀丽,苏连江.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74-76.
基金项目:2015年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编号NG150016),2016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编号G16J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