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秀云
摘 要: 感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成了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对感恩的研究成果分析,本文从感恩的含义、研究意义、感恩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感恩心理进行阐释,以便对此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青少年 感恩心理 研究进展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感恩心理的研究逐渐成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感恩是一种心理品质,在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中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形成健康的人格。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动荡期,了解青少年的感恩心理,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影响力之一。本文从感恩的含义、研究意义、研究进展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感恩心理做了阐释,以便对此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一、感恩的含义
在感恩的研究中,对感恩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字典》的解释,例如:“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和“乐于把得到的好处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1]。有在“感恩”词源上进行解释,例如: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ratia”,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2];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阐释,例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名言警句[3][4]。
研究者不论是从哪种定义上引入,均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5][6],感恩不仅是对于别人或者大自然给予自己帮助的一种亏欠心理,而且具有一种回馈心理,即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7][8][9]。基于对感恩缺失的研究显示,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仅仅停留在德育层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之心,所以从心理学的层面培养青少年学会感恩迫在眉睫[10]。
二、青少年感恩心理的研究意义
经过对感恩相关文献的查阅,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总体是好的[11],但仍存在一些感恩缺失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足以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首先,感恩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并且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方面的工作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感恩缺乏的案例举不胜举,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要在德育层面加大教育力度,还要在心理层面唤醒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引导青少年对自然、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间关爱的真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感恩缺失现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学生时代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就是依靠来自校园的莘莘学子,如果在青少年期没能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步入社会就很难做出感恩的社会行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弘扬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具有感恩意识的青少年,建立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对中国良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离不开感恩教育。感恩心理与我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安东尼·罗宾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当一件好事发生,或别人帮了我们一个忙,我们可以很感激,可以稍微有点感激,可以感到无所谓,还可以不高兴。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的质量是生活的质量。所以,拥有好情绪就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当人心存感激时,就会感到温暖、被爱、美好和幸福。
三、有关感恩心理的研究进展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发现对感恩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多数是大学生,对青少年的研究较少,对幼儿和中小学生的研究则不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有的专家从感恩意识的缺失出发,论述青少年感恩缺失的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等;有的专家侧重于研究感恩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还有的专家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等。
在感恩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感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及其显著的正相关,感恩影响幸福感,是影响幸福感的中介模式与调节模式,并且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12]。
(二)感恩和社会行为的研究。研究显示,特质感恩深度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高特质感恩的人有高亲社会行为倾向,低特质感恩的人有低亲社会行为倾向,特质感恩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特质感恩通过人际关系亲密度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产生影响[13];大学生感恩能够促进助人行为[14]。
(三)感恩与人格的研究。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中的某些因子对感恩意识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解释和预测作用,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15]。
(四)感恩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16][17],基本心理需要三大成分在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即感恩既直接促进青少年自主需要的满足,又通过促进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间接增进其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116]。
(五)感恩与学生学业的研究。研究显示,初中生的感恩与学业成就正相关,学习投入三大成分在感恩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系列中介效应,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感恩和行为投入水平[18]。
(六)感恩与人口学的研究。研究发现,女生在感恩量表各维度和总分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高年级青少年在感恩量表各维度和总分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年级;独生子女在感恩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11]。
(七)感恩缺失的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较强烈[11],但不乏感恩缺失案例的出现,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感恩缺失的原因,例如:父母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教育的忽視,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等[19]。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从学校、家庭、社会、自我等方面协同发展感恩教育的方法。
四、结语
感恩心理作为一种社会态度,不仅仅需要青少年的重视,更应该引起全社会人的关注,形成一种社会氛围,这不仅是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影响力,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据当前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感恩心理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权威的研究工具,有些研究是采用本土自编的量表,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于研究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致使出现一些重复的研究;综述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国外的感恩教育研究不多;研究者提出的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一定的具体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汪瑞.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2]丛文君.心理学视域下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家庭原因探析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
[3]杨光艳.青少年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华章,2013(32).
[4]刘金珠.青少年感恩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9).
[5]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陳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6]Mccullough,Emmons,&Tsang.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82).
[7]张建平.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J].青年教师,2006(6).
[8]岳洪群.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9]杨艳,刘长青.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
[10]秦吉吉,陈家麟.青少年感恩缺失及培养的心理学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
[11]喻承甫,吴慧婷,刘国锐.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12]汤琪,包建.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综述[J].沧桑,2011(1).
[13]胥兴春,李贞珍.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J].心理研究,2013(2).
[14]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8.
[15]秦喆.大学生感恩意识与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16]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胡谏萍,李丹黎.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
[17]许倩,高婷婷,孔祥娜,魏昶.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教海探航,2013(721).
[18]文超,张卫,李董平,喻承甫,代维祝.初中生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1).
[19]李建兰.青少年感恩观念的缺失原因分析及教育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5(12).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一般项目“青少年感恩心理的现状及分析”(批号:SDYSB16033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