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昌福
农业部为什么要进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
文/陈昌福
农业部为了贯彻落实《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并于今年2月9日颁布了《2017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本文结合自2015年以来,在全国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12个省、市,开展的“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耐药性普查项目”的工作内容,介绍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原细菌耐药性普查工作的意义,尝试对农业部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行动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
为了应对人类面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带来的挑战,提高对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蔓延,维护国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与14个部门联合,于2016年8月制定并颁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农业部正是为了贯彻落实《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根据病原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的具体状况,制定兽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对策与科学使用原则、方法,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和公共卫生的安全,于今年2月9日颁布了《2017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
农业部为什么要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采取监测行动?病原细菌的耐药性与动物源性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有什么关系?本文拟结合自2015年以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领衔,在全国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12个省、市,开展的由农业部渔业局下达的“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耐药性普查项目”的工作内容,介
绍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原细菌耐药性普查工作的意义,尝试对农业部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行动的现实意义进行粗浅的解读。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养殖种类的逐渐增多,养殖密度不断加大,工农业及城镇生活污水对水产养殖水域的污染以及养殖业自身产生的自家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水产养殖业环境正在急剧地恶化。在日益恶劣的水产养殖环境中,人工养殖动植物自身的免疫机能必然受到严重抑制,各种病害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危害也将日益严重。水产养殖业者为了控制养殖动植物因病害导致的大量死亡,不得已使用各种药物进行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治,而药物的使用也必然会造成对养殖水体的药物污染。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导致养殖动植物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能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病原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不但给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而且耐药细菌还能够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体,或者将其耐药因子(R+)传递给人类的致病菌,其结果必然影响到水产品消费者和国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动物源细菌性耐药性监测行动,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原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通过持续而系统地收集、检测分析和掌握病原细菌耐药性变化状况,是指导在水产养殖业中的科学用药,保证水产养殖动植物健康、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我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动植物的生理特性差异很大,对药物的耐受性、药物在其体内的效应以及药物的代谢规律等均存在差异。水产养殖动植物生存在各种类型的水体中,用于病害防治的各种药物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水体环境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我国的水产养殖方式还有粗放式、半精养式、工厂化养殖等。由于水产养殖水域类型和方式的不同,构成了水产养殖动植物生态环境与栖息习性性的复杂关系,也必然会影响到各种药物对不同水产动植物疾病的疗效。而且水产养殖动植物还具有变温的特性,相对于恒温的陆生动物而言,水生动植物的生理代谢还会受到水温的直接影响。此外,与用药物治疗陆生动物动植物疾病时可以实施个体用药处理不同,由于在同一个水体中饲养的水产动植物患病后难以实施个体隔离,即使采用药物饵料投喂和药浴治疗时也必然是群体受药,其结果往往是群体中正在患病而需要获得药物的个体,却因为部分个体个体因食欲下降、丧失或者已经病入膏肓而难以得到适量的药物。与此相反,该群体中健康个体则因为食欲旺盛等原因,而摄取了大量的带有药物的饵料,导致药物在这部分水产动植物体内的浓度过高,最终引起药害或者药物残留现象出现。
正是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治中存在上述特殊状况,在选择和使用水产用抗菌药物时,所选择的药物应该是具有高效、强效和速效的特点,还需要注重施药方法的有效、安全(不仅使养殖动物安全,还要包括水产品安全和环境的安全)和低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迄今为止,已经被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大部分抗菌药物是直接从兽药、农药和化工产品移植而来的,几乎没有用于水产养殖动植物疾病防治的专用药物。水生生物执业兽医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养殖环境因子、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等参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和规范地使用药物,做到规范、精准用药,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目的。
我国的水产养殖用药技术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运用媒体宣传、技术培训和咨询、技术指导等方式,期望通过提高广大水产养殖业者规范用药意识,以此带动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但是,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机构在指导水产养殖业者规范使用渔药的过程中,大多止于喊口号而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与方法,主要靠参阅有关渔药方面的技术资料、法规性文件、技术标准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经验等开展指导用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水产养殖业者还是凭借一些经验在使用各种药物,养殖用药指导者也难以向水产养殖业者提供做到科学、规范用药的技术与方法。
众所周知,因为不同地区的病原细菌的可能存在血清型、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养殖水体、对于不同养殖动植物对象给与相同的抗菌药物,是不大可能获得相同的用药效果的。而我国兽药使用指南及产品说明书中所标著的药物使用剂量等,大多是依据部分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固定用法、用量,采用这些用药方法与剂量是难以应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养殖水体、不同养殖动植物对象的病害问题的。在按照“国标渔药”说明书中标识的用法用量,难以获得可靠疗效时,水产养殖业者就有可能采取“病急滥用药”的做法,如在实际水产养殖现场大量出现的加倍用药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广大水生动物执业兽医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也是不难理解的了。
因此,为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真正能做到科学、规范地使用各种药物,及时而准确地向水生动物执业兽医提供致病细菌(虫)对各种药物的耐药性变化状况,是能指导科学用药的基本需要。
药物残留超标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人工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也是出口养殖水产品贸易壁垒中一种主要问题。在影响人工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四大因素(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致病微生物污染、生物毒素富集)中,药物残留问题最为突出。人工养殖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就引起了重视,各国对进口水产品药物残留指标有严格要求。而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因药物残留而导致被国外禁止进口的事件不断发生。仅1995~2000年之间,日本市场就多次退回并销毁抗生素超标的我国养殖鲜活日本鳗鲡和鳗鲡加工制品,已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2年1月31日,欧盟因为出口对虾制品中的氯霉素超标问题,禁止进口中国的所有动物源性食品,造成我国水产养殖行业近5万劳动力下岗,十几万渔民的水产品因企业无法履行收购合同卖不出去,94家对欧盟出口水产品的企业蒙受高达6.23亿美元的损失。2007年发生的“多宝鱼”(大菱鲆)药残事件,对我国大菱鲆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该产业的发展至今依然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开展动物源细菌性耐药性监测行动,是科学地指导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的前提,也是解决人工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根本方法与途径。同时具有保障人工养殖水生动植物健康、养殖生产安全,节省用药成本,增加渔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作用与功能。
如果不开展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耐药性监测行动,在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就根本不可能做到科学用药,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将为一句空话。更为重要的是人工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将无法实现,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等问题也将难以避免。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