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月,土耳其与多个欧洲国家爆发了激烈的外交冲突。荷兰把土方去拉票的外交部长、家庭和社会政策部长给撵出国门。接着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骂荷兰政府是“纳粹余党、法西斯主义者”。荷蘭、德国外长都对土方的行径表示谴责。土耳其人则在荷兰使馆、领馆外面大声示威。双方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李明波中东研究专家
令人好奇的是,本该是土耳其的内政——一场议会制转变为总统制的公投,怎么会变成外交危机?土国部长竟然要到他国帮总统拉票,就更令人惊讶了。这背后反映了一个严酷的、令人担忧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土耳其移民正在大规模涌入欧洲,他们坚守传统而保守的宗教思想,与欧洲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其实,土耳其移民在欧洲日渐增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看看德国足球队里日益增多的土耳其裔面孔,就能感受到土耳其人在德国日益增加的影响力。德国总人口不过8000万,但土耳其裔的移民已经接近300万人,而且许多土耳其人拒绝使用德语。
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援下迅速恢复。1960年,在西德总理艾尔哈德的带领下,德国开创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时期。然而,由于二战中欧洲人口大量损失,非常缺乏劳动力,于是西德政府计划从南欧及土耳其招募劳工,专门填补那些如搬运工、装卸工和流水线工人等德国人不愿从事的岗位空缺。1961年,首批土耳其劳工抵达德国。
按照当时的规定,劳工在工作满两年之后必须返回自己的国家。这些来自土耳其的劳工们吃苦耐劳,对于苛刻的工作环境也不抱怨,给口饭吃就死心塌地干活,比动不动就罢工的欧洲工人要更讨雇主喜欢。两年合同到期,土耳其工人已经适应了一板一眼的德式生活,也能讲不错的德语,掌握熟练的技术,雇主当然不愿意换人从新培养,自然热心帮着土耳其劳工申请延长签证。于是,来自土耳其的劳工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
然后,土耳其族裔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德国社会。50年过去了,在德国工作和长大的土耳其人已经历四代,然而大多数在德国生活的土耳其人仍然处在自己封闭的社交圈子里,很难在德语社会中独立生存。
早期的土耳其劳工拖家带口,一家人千里迢迢来到德国驻扎生活。父亲做的工作很可能就是装卸货、看大门之类,学不学德语并没有太大影响,而同事大多数也都是土耳其人,于是父亲的社交圈子就限定在了土耳其裔中。母亲如果出去工作,情形和父亲也差不多;如果不去工作,那么社交圈子也都是邻里街坊在家带孩子的其他土耳其裔妈妈;如果上街买东西,她们也不会选择德国超市,反而是土耳其商人自己开的超市的东西吃起来更合口味。
父母的社交圈子如此封闭,又怎么能期待孩子结交的小朋友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没法和老师沟通,也不能辅导小孩子德语,就算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小孩子也只会讲土耳其语,读土耳其小学中学,毕业之后像父母一样找一份薪水低廉的劳动工作。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土耳其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会生态圈,极少有人想要逃出这个循环,毕竟在德国这个福利社会中,生存下来也不是太难的事。
德国球星厄齐尔出生长大在鲁尔区的盖尔森基兴,祖父是当时从土耳其来德国的劳工之一。然而即使凭借自己的本领很好地融入了德国社会,厄齐尔的土耳其裔身份也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如厄齐尔一样成功的人终归是少数。大多数土耳其裔仍然很难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在每一次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最先被裁掉的那一批工人。诚然,德国如今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辛勤的土耳其劳工的贡献,但是这个人数庞大的社群也正在成为德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德国的土耳其裔社区,恰恰就是整个欧洲大陆土耳其裔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