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二三年级习作起步时,不少学生追求的是“表达的生动性”,即习作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却忽略了“结构的条理性”,就如同盖房子,心中无“法”,自然笔下乱写。
山竹
张君辰
头:傍晚,妈妈买了五个山竹回来。
身:山竹身穿紫色的盔甲,头戴绿色的头盔,剥开它那坚硬的外壳,里面像大蒜一样,一瓣一瓣的。我吃了一瓣,哇!真甜啊!
足:我下次还想吃山竹。
这是一个二年级学生按照“头、身、足”这样的结构练写的习作,一如元代乔梦符的作文“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或许有人会把习作的这种“法”称之为“条条框框”,但不管叫“法”也好,叫“章法”也好,叫“条条框框”也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下面就以《煎荷包蛋》习作指导为例,谈谈“头、身、足”习作框架的建构。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好题目,接着写上“头、身、足”,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写些什么,怎么写。这是习作的基础结构,习作入门渗透这样的结构意识,往往事半功倍。
头:时间、人物、干什么、心情怎样
身:做事的过程,先……然后……接着……最后……
观察:看、听、做、感、想
足:想法或收获
习作要有开门见山的“头”
如:星期六晚上, 我跟妈妈一起学煎荷包蛋,我兴奋得就像一只飞向蓝天的小鸟。
习作的“头”最好开门见山,交代“时间、人物、地點、事情”等习作要素,也可以写“天气、心情”等,但不管是写景物,还是写人事,先遵照这样的“章法”练写。
题目是“煎荷包蛋”,一般来说,习作开头就要提到“荷包蛋”。如果第一句话没有提到“荷包蛋”,前三句话就一定要有;如果前三句话里还没有“荷包蛋”,那么第一自然段要有;如果开头一直都找不到“荷包蛋”,那么这个“荷包蛋”就有可能“滚蛋”了,习作容易成为头重脚轻腹中空的“大头宝宝”!
题目是习作的眉眼,眉清目秀才是习作开头之道。
习作要有五脏俱全的“身”
《煎荷包蛋》一文中,“煎”,说明是写事的作文;“荷包蛋”,是需要观察的对象。
写事,得有一定的顺序,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就是习作的“叙述框架”。做事有条理,习作才能言之有序。
既然需要观察,五官得全用上——“眼看、耳闻、鼻嗅、手触、心想”,这样的习作才“有形象,有声音,有味道”。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就叫“言之有物”;文字是有声音、有味道的,通过文字去聆听,去品尝,这就叫“言之有味”;按一定的顺序去写,这就叫“言之有序”。如:
说干就干。我先在热辣辣的锅里倒上油,然后小心翼翼地敲开鸡蛋壳,不料,蛋壳也溜进了锅里,只听见“噼里啪啦”一阵响,锅里开出了一朵白里透黄的菊花,“哇——,真漂亮呀!”接着,我给荷包蛋翻了一个“大跟头”,见两面都烤成了金黄色,大功告成。最后,我撒上一些糖,一盘散发着清香的荷包蛋出锅了。哈哈,就像太阳穿过了白云,露出了笑脸。
宋代诗伯写了一首《宿山房即事》:“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一个、孤、独重了,门、户、柴扉重了,半夜、三更、子时重了,谢豹与子规是杜鹃的别称,这三个词又重了。这首诗就等于:一个一个和尚归,关门关门关门扉。半夜半夜半夜里,子规子规叫子规。真不是一般的啰唆,而习作入门切不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煎“荷包蛋”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离不开“看、听、做、感、想”这样的“观察框架”——荷包蛋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什么滋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把这样的感觉写出来,习作就丰富立体了。
习作要有如截奔马的“足”
习作的结尾如截奔马,或点题,或首尾呼应,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中心,不要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快速把“足”濯洗干净,把鞋穿好。
如:自己亲手做的荷包蛋吃起来又香又甜,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呢。
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学“降龙十八掌”,其实就是一掌一掌地把每招每式练扎实。笨人走直路,换句话说,聪明人往往下笨功夫。郭靖练完前十七掌,不知第十八掌是什么。结果有一天,风把书吹动起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降龙十八掌”最后一掌就是把前十七掌连起来打,结果就有了融会贯通的一掌——“神龙摆尾”。
“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是能力训练的法则,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先把“头、身、足”这样的“招式”练扎实,相信“表达的生动性”会随之而来。
(作者系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教师,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
编辑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