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毅:灵魂的摆渡者

2017-04-25 10:54李雪
中国民政 2017年7期
关键词:董子殡仪馆逝者

◎本刊记者 李雪

董子毅:灵魂的摆渡者

◎本刊记者 李雪

仲春时节,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院子里的玉兰花开得正盛。艳阳高照时,或白或紫的花朵映着蓝天流云与纪念堂的栏杆檐角,神采奕奕;天气多变时,也难免雨打风吹去,花瓣零落一地。

花开花落,是规律也是际遇,人生亦如是。在这里,人们送别亲朋,天人永隔;在这里,人们思考人生,发现生命的意义。

2017年3月27日,董子毅如往常一样,开车30多公里来到八宝山殡仪馆,6点半到岗。逝者的告别仪式讲究赶早不赶晚,所以主持人上班也早,7点就开始了。这一天,他要主持两场仪式。他灰蓝色衬衣、深蓝色西装,灰蓝条领带系在领间,眉目庄重平和,快步走向纪念堂……

每个生命都应该被有尊严地对待

30岁的董子毅,已在八宝山殡仪馆工作8年了。2009年退伍,有几个单位可以选择:公交集团、中国国电、积水潭医院、八宝山殡仪馆。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选择了殡仪馆。

这种选择,可以追溯到2006年初冬。当时,董子毅和战友在辽宁葫芦岛的山上巡逻,发现了一个白色包裹,上前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名婴儿,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中,孩子早已没了气息。他带回孩子,向连长报告,并主动请缨安葬孩子,“每个生命都应该被有尊严地对待。”天色已晚,董子毅打着手电,扛着铁锹,独自上了山。把婴儿安葬好,他有点不甘心,“这孩子到人世走了一遭,总要留下点痕迹吧。”他找了块石头,刻上日期,立在孩子坟头。

2017年3月27日,董子毅主持逝者送别仪式。

初到八宝山殡仪馆的年轻人,需要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8名中国维和警察遇难。因为当地没有防腐条件,烈士遗体运回国时已经腐败了。在化妆室,董子毅等同批进来的年轻人身穿防护服,为烈士穿衣。有人受不了,培训还没结束就离开了。

殡仪馆讲究老带新,董子毅还记得,中午别人休息时,师傅刘涛就让他在告别室里读报。董子毅个头高、形象好,小时候还学过声乐,嗓音浑厚。“读报一是练口语表达,二是适应告别室这一特定环境。”

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逝者家属向殡仪馆建议:能不能在仪式上有个主持人,代替他们致悼词。两年后,八宝山殡仪馆组织了一次殡仪主持大赛,有40多人报名,董子毅也是其中之一。“当时,业界还没有殡仪主持这个行当,只能自己摸索。”最终,大赛选出了10个人,成立了葬礼策划组。

为了当好一名殡仪主持,董子毅还学习了书法、插花,“书法是为了写挽联,插花则是会场布置不可少的一项,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练练。”2016年8月,在全国第二届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竞赛中,他获得第二名,同年11月又在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殡仪服务员竞赛中拔得头筹。

虽然已经主持过上千次的告别仪式,董子毅依旧小心谨慎,带家属查看逝者妆容、灵车停放的位置……“每个细节都很重要,不能出错,不留遗憾,毕竟只有一次。”

给她一个完美的葬礼

9点半,董子毅正了正领带,走进纪念堂梅厅,10点有一位老人的告别仪式。内厅,黄白菊花编织的花圈上,挂着亲朋寄托哀思的挽联,屏幕播放着老人的照片,从青葱少年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笑貌音容宛在;外厅,亲人们早已眼圈泛红,暗暗抽泣。

开场还有5分钟,老人女儿递给董子毅一份答谢词,老人是因病去世的,得到了很多亲友的帮助,她悲伤至极,希望他代读。因为答谢词是以女儿的口吻写的,董子毅还要把一些称呼改过来。

临开场,董子毅询问了亲友关系,排好站位,“亲属站在右边,同事朋友在左边。”又交代了仪式的一些注意事项。

仪式开始,4名礼宾队员推着逝者棺椁入场,“此时,我们共同相聚在八宝山殡仪馆,共同送别……请全体肃立默哀。”众人默哀。接着,董子毅介绍了老人生平,致谢亲属。亲朋依次献花,家属答谢。

仪式结束了,逝者的女儿伤心地趴在父亲身边伤心地大哭起来,董子毅静静地站在一旁。女儿越哭越伤心,当棺椁被推出大厅的那一刻,她追赶着哭起来。董子毅叫了几名情绪比较稳定的亲友,渐渐劝住了女儿。有的家属情绪比较激烈,谁劝都没用,曾有人哭着哭着就不省人事了,他就要帮着联络急救。

在他看来,送别仪式是为逝者举办的,更是为了生者。“亲人离开后,很多人一开始是不愿相信的。告别仪式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清天人永隔的现实,二是把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三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活下去。”

其实,刚做主持时,董子毅经常会被逝者家属的情绪所感染,伤心落泪。“那时候,自己情绪也会起伏,甚至会影响生活。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我才慢慢稳定了。”

但很多时候,董子毅依旧有眼眶要湿的冲动。就在这场仪式的前一天,3月26日,他主持了一位警察的告别会,逝者40多岁,因公殉职。一切都进展顺利,仪式快结束时,逝者的同事对他说:“小伙子,你不用管我们。”一听这话,董子毅有点担心。一会儿,进来三四十人,身穿着警察制服,一排排站好,敬礼,“兄弟,我们来送你了。”那一瞬间,董子毅非常感动,他当过兵,了解那种战友情。

几年前,有一个男人找到董子毅,希望给逝去的妻子办一场告别会。几句话过后,董子毅发现这人眼光涣散、思绪也很乱,就叫他到院子里边走边聊。原来,男人是一名军人,结婚也没有举办仪式,家里家外都是妻子在张罗,孩子还小,她就因病去世了。“我没能给她一个完美的婚礼,但希望给她一个完美的葬礼。”策划葬礼时,男人提出,想在告别会上表达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孩子太小,不能来告别会现场,董子毅建议录一段孩子想念妈妈的视频在告别会上播放。告别会前试播,董子毅看着看着就哭了,赶紧洗把脸,平复一下心情。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那么如何从逝者生平中寻找闪光点,让每一次告别策划、每一份主持词都具个性化色彩。“咱们传统的葬礼繁文缛节特别多,我们可不可以在传统的、好的殡葬礼仪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不像从前挂满花圈、全贴上挽联,也可以有鲜花和纱幔?殡仪服务也能注重个性化,我们希望把这种理念带入葬礼上。”这是董子毅现在最关注的问题,“最近,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新的形式,比如骨灰钻石、逝者手印模板。”

不让自己的人生后悔

“人的出生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的。”主持了很多告别会后,董子毅对于生死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既然如此,那就要过好生命这个过程,注重质量。”生活中的他爱健身、爱音乐,还曾组建乐队。他还喜欢收集逝者生平,“记得有位逝者是普通的农民,他有5个孩子,其中3个是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两个是企业老总。他没有多高成就,却用言传身教影响了下一代,他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每看一份生平,就觉得这个人的一生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想,我要把握每一次机会,全力以赴,不让自己的人生后悔。”

董子毅和妻子刘芮含是同行,她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名墓地管理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两人相互扶持。2016年,为了备考全国第二届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竞赛,他和妻子连吃了两个月的外卖。每构思好一段主持词,他迫不及待要念给她听,“我想不出创新的环节,她就激发我:你会怎么给我办葬礼?”那时,俩人的话题都围绕着竞赛,妻子偶尔也会和他起急。几个月后,妻子理解他了,因为这对年轻夫妇双双参加了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并分别获得殡仪服务员和墓地管理员的第一名。

出于对殡葬行业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殡葬工作人员有很多不被理解的时候。曾有朋友开玩笑,说董子毅的工作是“烧死人”。后来,这位朋友的姥姥去世了,董子毅为老人办了葬礼,朋友了解了殡葬工作,再也不拿他的职业开玩笑了。

董子毅也会看一些讲述生命、死亡的电影,《活埋》《滚蛋吧!肿瘤君》……他觉得,人们对殡葬行业的误解源于对死亡的畏惧,“从前说寿终正寝,属于喜丧。现在,意外去世的情况越来越多,有的逝者非常年轻。另一方面,死亡教育是缺失的,这都让人们很难正确看待死亡。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也通过逝者家属,能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正确的认识。”为了找到一句话描述自己的工作,他思索良久,“我们是灵魂的摆渡者、天堂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董子殡仪馆逝者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太饿的董子皓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电镀无毒化 敢为产业之先——原上海自行车厂总工程师董子成访谈录
山乡巨变(二)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殡仪馆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