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探析

2017-04-24 07:05朱文武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党风廉政家风总书记

朱文武

家风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深厚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家庭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厚重感,闪烁着文明的印记与时代的光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对家庭、家风、家教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围绕家风建设发表的讲话,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认真梳理与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涵养优良的家风,率先垂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家庭是家风建设的基石,良好家风的养成需要家庭的观照。家风,顾名思义就是家庭的风气或者风尚,显而易见家风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之上的,家庭是家风的载体,家庭是家风建设的基石。优良的家风总是通过一个个美好的家庭而展现出来,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建设需要家庭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家风的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家庭的作用,2015年2月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总书记对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谆谆嘱托,也深刻表达出了只有切实注重家庭建设,重视家庭的基础作用,我们的家风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与传承,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进步,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昌盛。在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并将家庭建设的一个重要归宿点落实到家风建设上,重视家庭建设的其中一个根本目的在于培育与树立优良家风。

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家風建设与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同样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所查处的党员干部腐败案例,为数不少的在于这些党员干部没有管好自己的家人,继而导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当官,全家敛财”“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等腐化现象出现。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担当意识,直面当前某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家风不严、家风不正而导致的贪腐问题,深刻阐明了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建设事关党风建设。在2016年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痛心地说,“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由此观之,家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家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紧密,特别是对于广大领导干部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会体现在其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工作作风上,而工作作风同样又事关党风廉政建设,从这一层面来看,家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仅是个人家事,更是关乎党内制度规矩、党风廉政建设的国事。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法规的形式,首次将“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纪律要求之一,将树立良好的家风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对于党员干部如何树立良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地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对干部子弟的家庭、家风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可能就溜过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干部子弟也要遵纪守法,不要以为是干部子弟就谁都奈何不了了。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做给老百姓看。”在家风建设上,党员干部要以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为标杆,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自己的子女,培育优良的家风,并以此来引领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

重振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精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那些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已经深入我们的心灵与血肉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文化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家风犹如一朵朵激荡起伏的浪花,助推着每个家庭不断进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往往成就了一个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这些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规定家庭成员应遵守的规范,将家风外化于语言文字,通过身体力行将家风传承下来,促使家族日益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名门望族。时至今日,由于各种内外因,我们有些家庭开始逐渐淡化了对家风的尊崇,有些家庭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和睦、子女教育欠缺,甚至出现虐待老人孩子等丑陋现象,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细心研读与领会,优良的家风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倡导要树立优良的家风,注重家风的传承,发挥家风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发表的重要讲话更是将重振家风推向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深情地讲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家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家风的行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的基础上。一方面,优良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写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周公旦诫儿、孔鲤过庭闻训、岳母刺字等家教故事,无不闪烁着精神的光芒;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实乃充满智慧的家训名作。这些都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良好的家风中得到了延伸和弘扬。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能够形成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

要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在某些领域道德滑坡现象频频出现,更是为我们敲醒了警钟。如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老人摔倒到底是扶还是不扶”的争论,以及屡见不鲜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风与家教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聚国风。家风源起于家庭、立足于家庭,其作用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都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家风是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家风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良的家风必然能培育出优良的社会风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不仅关乎到一个家庭的盛衰,同时也关乎党风、国风、民风,正如“国是车,家是轮”,家风建设也关系到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家风建设的思想,为我们开展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对我们培育优良家风,进一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责编 / 吴耀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风廉政家风总书记
勤劳节俭传家风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一岗双责”
淮委召开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家风伴我成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