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方彬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启示
贺方彬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系统地解答了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民生,他强调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职责,是考核和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本质乃是利益问题,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公平正义,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对于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强调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是整体工作思路,发展经济是民生之基,改革是动力源泉,法治是根本保障,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坚持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原则,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是直接途径。习近平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集中反映了其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给予我们许多深刻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民生观;现实启示
所谓民生观,一般来讲,就是人们对于民生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含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的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什么是民生?主要涉及民生的内涵、本质、目标、特征、价值、地位、功能等方面;二是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方法、原则、政策、措施等方面。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民生以及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集中体现在他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系统解答上。
什么是民生,这是民生观首要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解答,是制定并实施民生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习近平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深刻解答。
解答之一: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职责,关系党的执政根基
在习近平看来,民生问题无小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关注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基本职责。上任之后,习近平代表全党多次向人民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党的最基本责任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认为,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根基、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选择。他分析指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面临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成功应对考验、化解风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生存根基。怎样才能获取民心,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呢?他阐释道,获取民心的关键在于民生,在民生政治时代,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是我们党获取执政合法性,并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的重要依据。
基于这样的体认,一方面,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2]另一方面,他强调,党和政府在制定大政方针时,一定要突出民生改善导向,把增进人民民生福祉作为制定一切大政方针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使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我们党才能获取最广泛的群众根基,最终完成崇高的执政使命。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明确民生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提高改善民生的自觉性,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解答之二:改善民生是考核和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
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完成这些艰巨任务,亟须建设一支宏大的、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且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与此紧密相关,如何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把真正优秀的领导干部选拔出来,也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对此,习近平指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时,一定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1](P419)在他看来,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民生成绩单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于是,他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杜绝以牺牲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为代价,片面追求GDP数据一时增长的短视行为。同时,他还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在制定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时,应逐步加大民生改善的权重。针对有些地方和部门漠视群众民生疾苦,存在大量民生建设“缺位”“错位”“失位”等现象,他大声疾呼:“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3]并且反复强调:我们所有的工作是否有成效,最终检验标准在于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人民民生权利是否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公仆意识和民生情怀。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树立并践行科学的政绩观,明确改善民生的主体责任,准确考核和选拔出党和国家急需的领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答之三:民生问题的本质乃是利益问题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P82)民生问题,从表面看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能被充分满足的问题,但其实质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在领导民生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他指出,在民生工作过程中,必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杜绝各种借民生之名行损害人民利益之实的行为。之所以要如此,他分析道,解决民生问题,其实质就是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5](P92)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以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主体力量,从而有效地解决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民生问题。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各种民生利益关系,尤其要注意结合个人利益,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本质,统筹协调好各种民生利益关系,切实尊重和维护个人民生权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解答之四:社会主义民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习近平在领导民生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公平正义价值原则,并且把民生改善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和现实基础。
首先,习近平分析认为,民生公平正义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指针。由此,他特别指出,在民生工作中,一定要遵从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无论是改善民生的出发点,还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和结果,都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使每个地区、每个群体、每个人都能在生产生活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P96)与此同时,他还反复强调,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的不公问题,决不能置若罔闻,而是要细心倾听,积极回应,有效解决,这样既能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又能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能把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之中,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习近平特别指出,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起着根本性作用。实现民生领域的公平正义,关键是构建彰显公平正义的民生制度体系。针对我国民生制度的滞后、缺位、失位等问题,他急切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抓紧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制度体系,以此保障人民的各种民生权利。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生领域存在的各种不公正现象,着力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等民生顽疾,坚定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民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解答之五:改善民生的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目标是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起点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民生战略目标和步骤,“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P44)具体来讲,习近平认为,改善民生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那时,一幅更加绚丽的民生图景将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6]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更加充分。在此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7]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人民梦、民生梦,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个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人民的民生幸福梦。等到中国梦实现之时,不仅是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而且是真正开启了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准确把握民生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改善民生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生观的又一个基本问题。习近平在深刻解答“什么是民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民生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作出了系统解答。
解答之一:“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是改善民生的整体工作思路
习近平根据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总体特征,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整体思路,为我们现阶段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抓手。
守住底线。习近平指出,就是从“底线思维”出发,扎牢织密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确保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首先是守住公平、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底线,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提供最基本保障,以满足每个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其次是守住困难群众的底线。他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2亿左右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8]对这些困难群众,国家和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特殊扶持,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最后是守住急需救助群众的底线。社会急剧转型给人们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对人们不期而遇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社会救助办法,保障急需救助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
突出重点。习近平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大学生生活困难补助,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P112)“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5](P92)突出的重点主要包括:一是重点群体。应重点关照老弱病残人员,农村生活困难农民,以及城市低收入人员的生活。二是重点地区。各类民生资源,应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三是重点领域。他指出,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就业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因此,应首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尤其是解决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完善制度。习近平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一项极其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习近平分析认为,现在我们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个重大不足就是民生制度建设意识淡薄,简单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同于“花钱买稳定”。他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着力构建一套有效的现代民生制度体系,以解决现在民生制度滞后、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问题。由此,他强调,要把增进人民民生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法规,凡是不符合增进人民民生福祉的地方,就是需要重点改革的方面,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引导舆论。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也要让群众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1](P112)通过对西方福利国家陷入“高福利陷阱”的深刻反思,习近平特别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既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走跨越之路,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来唱“独角戏”,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主体作用,走渐进式改善民生之路。政府绝不能不顾实际做出过高承诺,而是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主要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同时要善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合理预期,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愿望。最终,形成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共同解决民生问题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民生难题,顺利跨越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缺失陷阱”“高福利陷阱”“贫富分化陷阱”等,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解答之二: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之基
习近平指出:“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9]发展经济是解决所有民生问题的必要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据此,习近平从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二者的关系作了深刻阐释。
首先,他分析认为,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之间是手段与目的关系,二者绝不能颠倒过来。一方面,发展经济是手段,是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改善民生是目的。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经济基础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P189)“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10]其次,他指出,“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11]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要着力实现二者互促互进、和谐共生。发展经济、做大“蛋糕”,可以为民生持续改善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而改善民生,则可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又会反过来为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新引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民生效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解答之三:改革是推动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民生发展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及阶层结构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当前,我国民生发展步伐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反哺于民生改善的路径,被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僵化的体制机制、固化的利益格局和阶层结构所抑制,致使这些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惠及人民群众,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习近平认为,解决当前主要的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他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已迈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持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既革除影响民生发展的思想观念,改革制约民生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打破阻碍民生发展的利益格局和阶层结构,从而为民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同时,他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的最终归宿,着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又在民生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改革,由此实现民生改善与全面深化改革之间的互促互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5](P96)最后,他还特别强调,民生领域的改革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直接挂钩,涉及的利益链条十分庞杂,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乱,因此,一定要把提高人民民生福利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解答之四:法治是维护民生权利的根本保障
民生与法治作为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任何民族国家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也要构建完善的民生福利体系,民生为法治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实作用机理,法治则可以为维护民生权利提供根本保障。习近平执政以来,特别注重以法治方式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反复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P141)他认为,运用法治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的重要保障。他分析指出,民生问题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权利属性,只有首先用法律方式把各类民生主体的内容与形式、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下来,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化解民生矛盾、维护民生权利提供基本遵循。
基于上述认识,习近平十分重视法治建设的民生导向,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有各种民生权利。针对目前我国民生法治建设的滞后性问题,他急切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特别是要加快制定并完善民生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民群众各种民生权利的实现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法治在改善民生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以此自觉推进民生法治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解答之五: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人均GDP已达到七千八百美元左右,人民生活整体上已进入小康水平。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的困难群众。对于这些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习近平十分挂念,多次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12]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由此,习近平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应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民生政策的“托底”作用,多做一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他一再叮嘱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诚心诚意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他们多做增福祉、享公平的民生实事。与此同时,他还深刻地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必须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由此,他提出开放式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7]保证困难群众能够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民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改善民生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解答之六:实事求是、持之以恒是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厚的民生福利,是任何负责任的执政党和政府都想致力实现的目标。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又不能仅凭主观愿望盲目为之,而是要充分遵从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在领导民生建设过程中,依据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他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针对国外一些政党为获取选票,不顾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盲目打出五花八门的福利牌,最终酿成债务危机、政府垮台的惨痛教训。习近平告诫道,我们要认真吸取这些教训,深刻认识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与民生福利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由此,他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13](P138)他一再提醒,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改善民生的根本立足点,切不可超越阶段,盲目追求高福利水准。与此同时,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民生工作中,一定要求“实”,切忌形式主义,搞一些媚俗和短视的“民生政绩工程”,而是要确立并践行科学的政绩观,多出实招,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际工作,少做些“出风头”“塑形象”的虚功。最后,他还特别指出:抓民生一定要着眼于抓实在,决不能信口开河,胡乱许诺,否则就会失信于民,而是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尽最大努力去做能够做到的实事,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利水平。
另一方面,他根据民生问题的特质,认为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坚持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具有直接现实性、历史性、发展性特质。民生问题与人们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紧密关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改善民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不断出现。据此,习近平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4]他指出,抓民生工作,关键是贯彻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把改善民生作为一项恒久性工作来抓,一天接着一天做,一件接着一件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他多次叮嘱各级领导干部,在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中,一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1](P400)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把握改善民生的内在规律,提高改善民生的方法论自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解答之七: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善民生的直接途径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非常重视社会建设,并把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内容涉及教育、收入分配、就业、住房、医疗卫生、平安、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对这些重大的民生问题,他都有过直接阐述。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在收入分配方面,他强调,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关系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点任务抓好、抓实。在就业方面,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要靠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特别注意解决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同时,注重搞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在住房保障方面,他分析道,居者有其屋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房问题关系人民的直接利益,关系社会和谐问题,也关系经济发展,要着力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在医疗卫生方面,他指出就医是民生之急,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着力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平安稳定方面,他指出,稳定是民生之盾,平安是人民群众温饱解决后的第一需求,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生态环境方面,他认为,生态是民生之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牢固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现阶段我们做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习近平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系统解答,集中反映了其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深入探究习近平的民生观,对于深化和拓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以及破解我国社会转型中日益凸显的各种民生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3]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7]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
[8]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23.
[9]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7.
[10]习近平.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J].党建,2015,(6).
[11]习近平.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2013-05-16.
[12]习近平.2015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习近平.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
[责任编校:彭澜]
The Core Content and Realistic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s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HE Fang-bin
(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Xi Jinping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of basic question of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As to the problem of cont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basic duty and the go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leader.The nature is the problem of interest.The basic values is to equity and jus⁃tice.The immediate objective i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The long-term goal is to achieve Chi⁃na dream.As to the problem of how to safeguard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the idea of overall job is holding the bottom line,outstanding key,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guiding public opin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base of people’s livelihood.The power source is reform.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is the rule of law.Tak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asses as a starting point,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perseverance,strengthe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are the direct route.Xi Jinping’s scientific answer to basic question of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which reflects the core content and es⁃sence of spirit,gives us a lot of profound enlightenments.
Xi Jinping;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realistic implication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民生思想研究》(16CKS006)
贺方彬(1983—),男,重庆人,法学博士,济南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民生理论与实践问题。
F0
A
1671-198X(2017)02-0010-08
201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