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当代建构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2017-04-24 07:04刘卫琴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国家

刘卫琴

(扬州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国精神当代建构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刘卫琴

(扬州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我国应对全球化冲击和影响的最有效武器就是要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一方面,承接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资源;另一方面,又注入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新鲜血液。今天我们倡导中国精神应继承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与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精神建构应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为目标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践动力。

中国精神;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当代建构

一、弘扬中国精神的战略意义

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P697)这里的“意志合力”无疑就是国家精神,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发展进程中历经无数艰难与曲折,却能一直雄踞世界东方不倒,其文明始终绵延不断,并且能愈发繁荣昌盛,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中国元素的国家精神品质的世代相传,使历史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达。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坚守并弘扬自己的国家精神,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发展遭遇诸多挑战,思想领域的价值多元化冲突,经济领域的转型升级矛盾,政治领域的机制体制障碍,社会领域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态领域的环境恶化,等等,要啃这些硬骨头,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难题,就必须有正确舆论的引导,就必须用国家精神来凝聚共识。曾有西方人士认为在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其核心危机是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性”。这种评价虽然有失偏颇,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直面全球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应对挑战的最有效武器就是要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可以超越阶级、政党、宗教的界限,强化中国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华各民族的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思想合力。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奋发进取的思想纽带。高扬中国精神,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我们的国家特性,维护民族尊严,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明确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家精神是在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积淀而成的,体现该国历史传统和民族个性的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精神品质,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鲜明的国家风格特质。近代以后,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开始对接起来,现代国家一般被称为“民族国家”,一国国民也成为一种国家层次上的民族,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总是与民族密切相联的,国家都是以一定的民族为基础,以民族的产生发展为源流,所以国家意识便与民族意识吻合在一起。我们通常把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等同使用,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也往往是互用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包括56个民族构成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所以,民族精神既可以指某一具体民族的精神,也可以指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即国家精神。

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一个国家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民族构成,当国家处于统一状态时,国家就是各民族的利益共同体,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一致的;而当国家处于民族分裂状态时,各民族就不能算是利益共同体,这时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就不完全一致。一个国家的民族种类和数量会因为历史原因而发生变化。所以,国家精神关照的侧重点和范围与民族精神是不同的。民族精神是由于共同的生活地域、生活习性、语言文字和心理归属等因素而在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优秀精神品质,它突出其文化元素,主要表现为自然和社会属性。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政权将本阶级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最终反映到国家精神中。所以国家精神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有意识的行为,包含了文化元素和政治元素,更突出其政治属性。

国家精神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制度国家中国民思想、心理、性格、情感、观念积极因素的总和。国家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利益单元,民族利益最终还需要国家来代表和维护,所以现在人们普遍提倡的一般是指国家层面的民族精神。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应该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背景下,高扬以国家为主体的中国精神,有助于中国大国地位的巩固。

二、中国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踪迹,可以看出和合、和睦、和众的和谐理念是贯穿中国精神的一条主线,它反映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人向来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先秦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而为。“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把“和合”作为社会的常态,儒家提出了“使民以时”,就是认识到要顺应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也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当代传承。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先人主张“仁者爱人”“和为贵”的道德准则。“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总之,“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影响着几千年中国人的相处之道。

在人与社会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以“孝”和“忠”作为维护个人与家庭、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伦理纲常。“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做到孝敬长辈、友爱同辈、关爱晚辈,成为孝悌之人,才有可能进一步精忠报国,成为爱国之人。在家国一体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孝”和“忠”实际上是古人维护群体利益的合众意识体现。归结到一点,就是爱家、爱国的情怀始终是中国个体与群体、国家关系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正是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责任感的精神写照。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国古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营养根基和历史底蕴。总之,汇聚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精髓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特色”的客观存在,成为今天中国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家园。

早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途径之一,而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这次讲话精神实际上指明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中国精神的内涵包含了传统、当代、未来三个指向。

所谓传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传统道德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整体利益为重,主张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诚信守义;重视道德品质、追求精神境界。另一个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也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中国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追求真理、热爱人民、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为主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国的革命传统精神的统一。

所谓当代,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现代品质,开放、自主、民主、竞争、效率、法治与和谐是其鲜明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今天的时代精神继承了这一品质,同时又注入了当代发展进步的新鲜血液,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有冲破思想束缚和利益藩篱的勇气和胆识,需要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来解决发展中碰到的新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适应了这种需求。时代发展瞬间万变,“四个全面”战略正在推进,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需要振奋精神、知难而进,需要国家精神的支撑和激励。

所谓未来,中国精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而丰富发展,既要有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自信,又要有海纳百川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的勇气,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心聚力。中国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要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精神历久弥新、充满生机。我们今天弘扬的中国精神应该继承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与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要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愈来愈重要。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价值影响力。中国精神的建构,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国思想、价值在世界的感召力,可以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领域的文化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建构

现代许多学者都曾经阐释过中国精神的内在特质。张岱年先生以“生”为中国精神的本根,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理解为生生不息的文化,把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内涵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李泽厚先生以“用”为中国精神的本根,其实就是对百姓寻常生活、生存问题的关心。而钱穆、林毓生、唐君毅等先生则一致认为,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的精神”等等。

笔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心理特性和意志品质等,体现着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等中国文化的精、气、神。它是中华民族积极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情感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整体性的人格特征,是具有中国味的国家形象的根本。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标识,是各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前进动力,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价值支撑,是兴国之本、强国之魂。“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必须构筑发展与我国世界地位、发展阶段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国家精神,这种国家精神应集中反映我国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伦理道德规范。”[2](P9)中国精神的当代建构依然处于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

当代中国精神建构应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为目标追求。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之梦,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国家富强不是单纯的GDP数字增长,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和全面发展;民族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人民幸福也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与富裕生活,而是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依托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实现中国梦,我们不仅需要坚强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没有昂扬的国家精神、没有良好的公民素质,一个国家是不可能迈入世界强国之林的。

对中国梦的矢志追求,可以不断振奋国民的精气神,万众一心、接力奋斗、自强不息,成就伟业。有梦想,才有动力、有奋斗、有机会。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势,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始终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这面旗帜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标杆,能鼓舞中国人民奋力前行、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不懈努力,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美好的现实。

当代中国精神建构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神聚气、强基固本之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了时代刻度,揭示了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的价值目标,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蓝图,指明了当代中国精神的追求方向。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目标指向,其中就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要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盼与愿景。当代中国精神内涵包含了要确保公民的自由权利,鼓励公民自由奋斗,让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平等地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这些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要求是契合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道德价值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自古以来中国精神就一直强调道德的作用,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承担历史使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一个民族只有向往和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才会充满希望。中国精神本身就是中华儿女优秀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

当代中国精神建构应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践动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阻力愈来愈大,涉及的利益愈来愈复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适应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现在的改革不是零打碎敲地修修补补,而是联动集成、统筹推进、协同作战的全面系统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破解转型升级的难题,就必须攻克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的顽疾,需要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气魄和才干,中华民族要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时空中,实现伟大复兴,完成西方近二百年才完成的任务,建成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超越前人,同时也超越自己,这些都无疑需要中国精神的激励和推动。中国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精神之柱,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精神建构上,我们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的各种图谋;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少数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少数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国家意识淡薄;等等。这些与蓬勃向上的中国精神格格不入。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向假恶丑开战,与真善美同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忠军.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

[责任编校:张立新]

Historical Origin and Realistic Basis of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pirit

LIU Wei-qin
(School of Marxism,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225009,China)

China’s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 is to highlight the theme of Chinese spirit.Chinese spirit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broad foundation in reality.I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basic meaning of patriot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and moral revolution,but also draws on the reform progress,open innovation a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ethical spirit of the times.Must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ual tradition,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strategy closely together.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irit should be achieved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dream of prosperity as the goal to pur⁃sue,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mentum into practice.

Chinese spirit;history origin;realistic basis;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文化生态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2015SJD745);扬州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1-5《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

刘卫琴(1971—),女,江苏靖江人,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822

A

1671-198X(2017)02-0022-05

2016-09-12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国家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