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芳 徐越群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生学业评价体系研究
马艳芳 徐越群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性的关键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忽视了高职生职业教育学业情况的科学评价,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本文对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能力 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的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越来越多,但是关于它的人才培养方面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高职生的质量上发展的并不让人满意,例如当前的很多的企业存在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缺乏,这就严重的与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矛盾,这就能够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己开始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例如从办学模式、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训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加强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塑造,但是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尽管其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却没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很多的高职院校仍然使用与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相似的大学生综合教育测评体系,主要是看重学生智力方面的评价,却忽视了其职业技能的评价,所以导致了目前的高职教育改革的效果并不突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得到相关的企业以及行业等单位的认可。本研究主要是结合当前存在的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和高职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矛盾问题出发,通过引用相关的文献阅读和统计论文等,分析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构建相关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所出现的一定的问题,在借鉴优秀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系统试点的相关经验的条件下,以企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为基木的出发点,以期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的高职学生学业能力评价系统。
近些年以来,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相关的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其中有的学者通过其设定目标以及情境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重新设计,形成了一种情境结合达标的新的关于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的模式,而且对此模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形成了一种实践性探索的综合性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研究领域。还有的研究人员结合通识教育的视角针对高职职业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高职汽车应用技术专业为具体的例子,对于实施通识教育的模式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证改进教育教学、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职教层次等方面对通识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评价模式进行了分析,该种研究角度大大拓展了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视野。另外还有部分教育学者通过对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院校的有关职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的研究基础之上,着重对于当前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评价系统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长春汽车高专学生的目前职业能力鉴定系统为例子,深入研究了该职业学校的学生目前关于汽车的职业能力评价实践阶段所取的成果及存在不足,这种方向的研究对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而国外目前的很多学者都是通过课程实施方面的角度来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一研究角度可以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供了新的方向。这种研究方式是着眼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定位,深刻的把握到职业能力内涵的科学理解,科学的进行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教师和综合的学业能力的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整体的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高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社会认同度不够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社会和家庭对其有一定的偏见。人们对职业教育高职生学业水平评价认识仍存在偏差,轻视职教的思想还在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人认为高职教育是没用的教育,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较好的家长希望子女们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从而使自己的子女未来凭借高学历找个轻松的工作,而不是从事艰苦的一线工作;一些地区及部门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出台保障高职教育的措施,忽视了培养高职人才对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用人单位由于认识不清高职教育的作用,信奉学历,人为给高职学生设置歧视,从而阻碍了高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普及。
2.2 办学定位以及考核体制特色尚未形成
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深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功能,也就是没有明确的高职生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结果评价体系,院校开办的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职业教育,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及教学计划上模仿本科教学,不注重于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特色,而是生搬硬套本科的办学模式;过分注重于专升本,为了部分学生的专升本而修改教学要求,从而阻碍了另外一些学生的职业培养;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明确自己的办学层次,急于进入本科阵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问题,设置专业时盲目参照本科专业目录,缺少科学的论证,教学实力方面不能得到认可。
2.3 考核设置不合理和实习评价困难
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讲解为主,能够进行一定的评价,而实践方面却没有足够的评价可操作性,忽视实操能力的提高,对于专业基础课,更是缺少实践性的实用知识,导致教师缺乏施展才华的空间,当然学生也就无法掌握新的技能。其次,教学机制死板,教学方法上存在知识明显老化,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仍然较为薄弱,教材内容方面老化较严重,对于专业性的教材不能及时更新,而且,实训机会少了阻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大型骨干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少,再加上管理部门缺乏这方面的政策,使实训机会少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不仅构建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并且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大大完善我国教育发展内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是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上个世纪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本科全日制教育是具有同等地位的高等教育。 第二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自从国家推行扩招政策,我国的高职教育就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教育文化的需求。第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正处于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工人需求仍然处于较大的缺口,缺乏高级技术型人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为了科学的评价高职生的水平,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图1 学业评价模型的维度
4.1 学业评价模型的维度(见图1)
高职生的学业评价模型是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核内容的系统化表述,它重点介绍了高职生应具备的一些职业认知条件。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学业评价模型可以科学说明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条件,这才是在完成高职生职业教育的最终工作任务。但是建立学业评价模型要确定评价模型的维度,其中包括高职生的心理测评和分析,学习的内容、职业院校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职业行动状况。
4.2 高职生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和指标
以我国目前的国家职业资格“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为例,技术裁判制定了科学的考核标准评分。评价方式结合了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重点突出工艺评价与功能评价,综合评定了能力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一般满分100分。比如说在3D-CAD-VR2010国家职业资格“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大赛中的工业与工程方向,评价标准要求现场决赛需要采用自选赛题,参赛团队在现场的12小时内完成,小组要协同进行自选赛题的设计,并按实际的要求当场提交设计作品。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创作思路答辩,还需要考察数字表现方向,现场的参赛团队给予10分钟的现场作品介绍,然后进行10分钟的评审答辩进行。答辩内容必须要包含作品创作说明书、真实作品展示,可以多种方式,例如图片、视频、模型等,突出作品技术难点与创新点。总的来说,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可以本质上体现出评价模型的多维性,其评价内容和评分项的设计所凸显的对多维的技能的追求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了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还需要学业评价体系中存在一定的评价指标。评价过程是把被评价者的工作表现与标准进行比较,例如信度属于传统评价所涉及到的一个指标,信度表明着评价结果前后是否一致,体现评价的稳定程度。评价的的稳定程度越高,则其信度也越高,反之如果评价的稳定程度逐渐降低,则信度也逐渐降低。本质上讲,信度本位评价属于建立的一个外部明确的参照点,某学者以导游专业的信度评价指标进行了一项研究,得到了不同评价者得评价的等级相关系数,见表1。
表1 不同评价者得评价的等级相关系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程度很高,从表中可以看出评价者1和评价者5的评价结果的相关度只有0.54。这是由于评价者一般都是业内人士,加之一般都有预评的环节,所以这就促进了评价主体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致性,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完全排除评价着的主观因素,可见绝对客观的指标评价并不存在。
5.1 转变社会高职生学业能力评价观念
我国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宣传力度,积极宣扬职业能力在当前社会的科学性评价,营造合理评价高等职业学业水平的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表彰评价水平完善突出的单位;要借助媒体力量广泛宣传合理科学评价高职学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树立能力大于学历的观念。
5.2 优化专业考核的设置
我们要深刻把握创新性的内涵,并指导我们发展高职教育和探索高职考核体制的思路,从而构建灵活的考核体制模式。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所以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要有独特的专业设置以及考核体制。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必须形成各行业各专业考核体制的特色,要重视对人才内涵的扩展,在考核体制体系改革方面要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例如辽宁省的高职教育专业优化就围绕该省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先考核农、林、矿、油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重点支持发展制造类专业,通过专业考核体制标准、调研人才就业信息等,及时适应了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
高职教育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高职考核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所以考核体制需调整,转变高职考核体制的发展思路,应积极培养市场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优化人才结构,不断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着重考核体制的培养与建设,更新考核内容和理念,形成结构合理的考核体制。只有这样,我国高职教育才能持续发展。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2]鄂甜.德国职业教育考试新模式研究田[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118.
[4]江荣华.澳大利亚TAFE课程考核评估的体系和特点[J].中国职业仁技术教育,2006:59-62.
[5]廖素清.借鉴国外学生质量评价方法优化我国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249-250.
[6]张俊茹,沈冬,熊伟.有感德国职业教一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6):160-162.
On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MA Yan-fang XU Yue-qun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China)
It is all known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component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is a key link i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lso is in the key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1979,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Howeve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tarted late, and also was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s, our society ignored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cademic situations of studen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was affected to some extent. 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in new background, and also bring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A
1673-1816(2017)01-0116-05
2016-03-19
马艳芳(1982-),女,汉,河北蠡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智能建筑、高等职业教育。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1305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