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以福建省为例

2017-04-24 05:58:07徐佳佳
林区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中职

徐佳佳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以福建省为例

徐佳佳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福建省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园区建设试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需要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为支撑,保持较快且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新福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担负着把“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的时代重任。

职业教育;产业转型;人才

2015年,为适应福建省的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拉开了构建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篇章。福建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动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一、福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基本满足产业人才需求

全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17所,其中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1所、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16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51所。教育部批准新建的应用技术类本科高校7所,推动17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覆盖35个类别,工程硕士覆盖30个领域。我省已初步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二)职业院校布局趋于合理

全省各区市均设有1所以上的高职院校,其中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经济较发达地区高职院校42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82.4%;在每个县(市)都设立1所以上的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办学地点设置在县城。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总体适应区域经济,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见表1)。

高职院校按学校类型划分(见表2),综合类15所,理工类15所,农林类3所,医药类4所,师范类3所,财经类4所,体育艺术类4所,其他类型3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大的行业都有1所以上的高职院校与之对接服务。

表1 福建省职业院校地区分布

表2 福建省高职院校类型分布一览表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全省设置本科专业点1 340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应用型专业布点占比为54.8%。高职院校专业覆盖18大类,开设338个专业、布点1 685个,其中工、农、医科类专业布点943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55.9%;在校生14.6万人,占总数的53.9%(见表3)。中职学校专业覆盖19大类,开设209个专业、布点1 355个,其中工、农、医科类专业点78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58.23%;在校生30.7万人,占总数的70.2%,基本形成与我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见表4)。

(四)服务社会能力逐步提升

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4.02万名(见表5),其中高职8.49万名、中职15.53万名(含技工学校1.69万名),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36.4%;为企业培训员工58.5万人次。依托高职院校设立了17个省级应用技术工程中心,2015年,高职院校获得专利141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高职院校主持在研课题1 862项(见表6),其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1 950.22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1 973.85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447.5万元,帮助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表3 2015年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在校生情况一览表

表4 2015年福建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在校生情况一览表

表5 2015年职业院校人才供给情况一览表

表6 2014—2015年高职院校在研课题情况一览表

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中的问题分析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占总数的67%;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8所,占总数的89%;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22所,占总数的71%;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9所,占总数的56%(见表7)。

表7 福建省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分布表

2015年,全省高职院校设备新增值共计28 933.49万元,其中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设备新增值为23 797.60万元,占82.25%。全省中职学校教仪设备总值为213 058.26万元,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中职学校教仪设备总值为148 605.74万元,占69.75%(见表8、表9)。

表8 2015年福建省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一览表

地区设备总值(万元)设备新增值(万元)校均设备值(万元)福州63541.319242.023530.72厦门39578.666426.113957.87漳州27892.723070.435578.40泉州38585.425059.043215.42三明7721.361721.763860.68莆田5139.39688.095139.39南平9362.851380.103120.95龙岩9863.001054.009863.00宁德3026.27291.943026.27

表9 2015年福建省中职学校产权建筑面积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一览表

(二)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福建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装备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经济、特色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九大重点产业。目前,现代海洋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发展所需的海洋技术、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足,部分紧缺专业还处于空白。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财经类、文化教育类等文科专业在校生占总数的40%,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

在创建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热潮中,部分职业院校把学科门类齐全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忽视了学校的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忽略原有的学科特色,热衷于增加学科、扩充专业,设置10个以上学科大类职业院校的数量和比例都明显增加,因此,很难办出特色。在现有的13所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高职院校中,相关行业对口的专业招生比例超过65%的只有2所,不足50%的有5所。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60%以上的职业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类、财经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原因是不少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理念不清,追求“大而全”,弱化行业办学特色;一些职业院校不了解产业需求,有关部门和行业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盲目设置专业,有什么方向的教师就开设什么专业,而且更愿意开设一些投入少、成本低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实现破冰、“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持续推进,职业院校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推进仍不理想。一方面,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层次较低。在现有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是学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主动向学校寻求合作的企业比较少,不少企业只希望学校输送员工,并没有形成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特别是一些经济类专业,由于岗位特殊性,企业很难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多是参观和走访,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作用不足。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行业协会有效实施其职能与权力,更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间都缺少行业协会的积极调节和参与,无法及时得到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信息。

三、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

整合办学资源,明确办学定位,做专、做特、做优职业院校。推动各县(市)至少办好1所中职学校;每个区市办好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若干所示范性中职学校。

1.强化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分级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各区市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改造弱校、差校,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每个区市建设以优质高职院校为龙头,联合区域内中职学校,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组建相对固定、有紧密联系的办学联盟;通过“大手拉小手”,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全力打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突出、办学水平高的示范性现代学校。2015年遴选确定了13所高职、54所中职培育学校,安排4.07亿元资金支持培育项目建设。采取“分类立项、分类支持、逐年考核、动态调整”的项目管理机制,每年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淘汰不合格的培育学校,增强项目院校的紧迫感、危机感,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

(二)着力构建“亲产业”专业结构

针对福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紧缺岗位及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各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专业设置与当地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支持能力。

1.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职业学院专业设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公布鼓励增设专业名单和控制增设专业名单,引导职业院校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的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同时应当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并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也要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2.实施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

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创意设计等10大类、20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深化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群,带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通过设立一批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基地和项目,发挥职教集团和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院校董事会等形式,使行业、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鼓励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将行业、企业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学校,开展协同创新,逐步形成“厂中校、校中厂”、产教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创新职教集团建设模式

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行业为龙头,组建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装备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经济、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九大产业,遴选出符合项目建设条件、具有良好建设基础、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确定为培育项目,创新建设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的职教集团新模式。

2.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贯彻落实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采取单独招生的办法,招收企业在职员工就读高职院校,逐步构建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的福建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的全覆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全对接。

(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专业和资源优势,广泛开展面向以在职学习为主的多种形式非学历继续教育。采取送教进企、引训入校、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为行业企业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到2020年,职业院校开展职工继续教育人次的绝对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数的1.2倍以上。

2.增强技术服务能力

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员工培训中心、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师资和设备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五)完善发展保障机制

1.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及职称评聘机制

针对目前存在的“双师型”人才引进问题,“考进来的学校不需要,学校需要的进不来”现象,开辟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的绿色通道,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放宽年龄、专业、学历等条件,促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突出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课题”在职称评聘中的分量。引导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在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职称评聘方面,增加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要求。

2.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机制

通过PPP模式,在教学楼与宿舍楼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等方面,引入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可以解决政府投资不足问题,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PPP的方式,把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思想、精髓嫁接到职业院校管理中,帮助职业院校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李海波〕

Reflections 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uppor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ocal Industries ——A Case Study of Fujian

XU Jia-jia

(Fujian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Nanping 353000, China)

Fujian should promote its economic power and keep the developing speed with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s the second approved test construction in the national trade-free zone and key zone of Silk Road on sea in the 21th centu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a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training diverse talents and inherit technology and skills, as the most direct and the closest link with economical society in the civil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lso shoulder the important epoch task of changing “qualified manufacturing” into “high-quality manufact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talents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4.007

2017-02-14

徐佳佳(1985—),女,福建邵武人,教师,从事林产品国际贸易教学研究。

G719.2

A

1008-6714(2017)04-0014-04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中职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