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2017-04-24 23:56张巍
商场现代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河北京津冀

张巍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党校系统科研项目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7)

摘 要:当前,河北省既面临全国“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又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大气污染严重的特殊问题,适应新常态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河北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分析了河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大创新投入,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创新驱动;京津冀

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此后中央政治局分别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给河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三年来,河北也更加积极的主动对接京津,充分发挥紧邻京津的优势,承接来自京津的产业转移,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河北也面临着多少年来少有的压力和挑战。曾经引以为傲、赖以发展的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化。虽然有一些新兴产业逐渐兴起,但由于刚刚起步还不能支撑起全省经济发展。河北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定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转化为自身优势。创新驱动,是河北实现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重要途径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的必然选择。

一、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河北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总体创新能力较弱,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线之下;从创新驱动评价指标来看,河北主要指标排名较低;科技进步环境较落后;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效益水平较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相对较小、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等。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2015年,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45.5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5.82亿元;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81%。2015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52.1亿元,比上年增加37.9亿元,增长12.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1.18%。虽然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但是同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2.1%的差距仍然很大,同其它创新投入较高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比如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6.01%,天津为3.08%,上海为3.73%,另外山東、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山西等省份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2.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

从总体看,河北较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匮乏。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河北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河北创新型人才储量较少,截止到2012年底,河北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160.8万人,其中高技能型人才仅为106万人。高技能型的领军人才更是稀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至关重要,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虽然河北在人才的培养、引进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仍存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科技领军型人才引进困难,以及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问题。使得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仍严重匮乏,同一些发达的创新型城市、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已经严重阻碍了河北加快转型升级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人才质量竞争力方面,河北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中,排在第23位;2011年排第24位。省会石家庄2010年在全国32个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仅仅排在第25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河北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以高等教育为例,京津冀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211工程”院校北京有26所,天津有3所,河北只有1所河北工业大学,而且是在天津境内。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一直以来,河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专利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2013年河北全省科技市场成交水平居全国第24位。北京的科技成果只有1%左右转化到河北,一半以上转化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河北与北京近在咫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需要提高我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努力将京津的科技成果更多的吸引到河北来,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提高河北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

河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科技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的同时企业却缺乏核心的技术;高科技企业急需创新型人才,求而不得,同时存在大量科技人才“不接地气”......种种这些矛盾,是长期以来河北经济的一个“软肋”,也是河北创新驱动发展遭遇的“肠梗阻”。这说明科技成果和经济没有完美结合,科技优势还没能够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人员和企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真正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近年来,虽然河北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也一直不断增长,但是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仍然不高。全省只有6%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7%左右的企业具有研发活动。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同一些创新型省市相比相差更多。

二、河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从国际来看,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都在2%以上。2016年我国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也已经超过2%。目前河北的研发投入仅仅为1.18%。因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北要把发展的基点转到科技创新上。针对目前河北研发投入强度较低的现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鼓励资源向创新领域流动和汇聚。同时研究如何通过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强度来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规模,特别是激励、带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全省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尽快达到全国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水平,为创新驱动提供基本保障。另外还应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扶持,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合作平台,来吸引政府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有关科技创新的投融资。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金融资金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从世界产业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关键技术和发明几乎都源于企业。企业是研發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研发活动的受益者,企业也最了解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产品。但是,目前全省的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到企业的比例很低。政府应将财政研发经费投入重点向企业倾斜,改变只注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现状。应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另外,还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本身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打破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限制,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其他技术创新组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个科技创新参与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3.积极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型人才匮乏是明显的短板。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提高教育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政府财政投入是教育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当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投入效率。其次,还应创新教育投入模式,鼓励社会基金、民间捐助等方式的教育资金筹措模式。提高河北的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高精尖创新型型人才。

其次,通过与京津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河北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同京津差距较大。追赶京津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在京津协同发展的大好时机下,河北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以及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同京津两地进行深入合作,实现远程协助、共享教学资源等等。通过借助京津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尽快提高河北的教育水平。

最后,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提高河北创新型人才规模。通过优化人才的发展环境,给于高端人才更加优厚的待遇,出台更人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京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端人才密集的特点,引导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流动。实现同京津的人才对接,将更多高端人才吸引到河北。

参考文献:

[1]胡长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与实现路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2).

[2]张慧君.发挥创新驱动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战略引领作用[J].理论视野,2016,(1).

[3]白津夫,刘中伟.经济新常态亟须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4).

[4]曹建萍.以五大发展理念助力实现中国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河北京津冀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京津冀协同发展
梁丛
孙婷婷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