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美娟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每一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都是诗歌教学,可见诗歌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然而,诗歌教学又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为了这些孩子。在壮丽的山河锦绣图中,融进颗颗喜悦、自豪的心灵;把充满哲理的教导写进生活的画卷里;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歌,牵着你的手走;让平平淡淡的生活释放光彩,犹如和着歌,迈着步,跳着舞,追着风,这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它虽美,却是一枝带刺的“玫瑰”:其一,古诗由于语言高度凝练,加之古今汉语的差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至于体会意境,感受它的魅力也就更难了。其二,诗歌教学不像其他阅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可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相对较少,每次上诗歌课,我都觉得若有所失。于是,我结合名师和专家的设计不断地尝试,精心设计让孩子接受和喜爱的诗歌教学:
一、营造氛围,身临其境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求知的导向,情之所钟,金石为开。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加强诗歌内容的直观性、可视性。通过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进行精美的界面设计、播放精致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理解诗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夭”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人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情留读中,旋律优美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读是多么重要。诗歌比较抽象,更需多读多诵。读是把抽象化为具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意境,创造出比意境更美的境界。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学诗必须从学“读”开始,这种“读”从本质上区别于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这种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是一种陶醉。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音韵味道。
如《石灰吟》一诗,在品诗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深情诵读呢?在了解了于谦的生平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把诵读与回味于谦的阶段人生联系起来,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抒发诗人的情志。
(1)一诵——少年抒怀
十六岁的于谦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宫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徽微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学生深情背诵全诗)
学生们对于谦的种种情感都无需表达,全都融入了无数次的诵读之中,而且每次的诵读旋律都体现了他不同時期的心怀,节奏明了,慷慨激昂!
三、丰富想象,拓展意境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在诗歌教学中,要感受形象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蕴,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想象。没有丰富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
如《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的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再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旬,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是让学生抓住“飞、落”两个字进行反复诵读、想象后交流,此时出示瀑布从天而降的场面,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意味深长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在诗歌教学的百花园中,把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加以整合,创造出更能体现教材特点,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的教学体系,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我们理想中最美的春韵。徜徉在诗歌教学的芬芳中,只想用心、用情——“吹皱一池春水”,锁住“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