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振琪
【摘要】本文阐述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抒发作者对人或事情的情感,更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哲理,教师将古诗词审美教学引入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提高他们对于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91-02
当前,审美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古诗词直接与艺术接壤、交融,学生通过对诗词美的内涵感受和吸纳,对良好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时间上看,中国古诗词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悠久历程的缩影;从内容上看,诗词涉及到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自然界等众多题材和主题;从形式上看,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幽远的意境无不拨动人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均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诵读学习经典诗词作品,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有效分析和教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诗词审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一是重背诵,轻讲解。小学古诗词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一来可以应付考试,二来有助于完成新课标对学生掌握诗词量的需要。然而,在学生对于诗词的真正含义还不够深入、明晰时,教师一味要求背诵,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没有理解诗词的内涵,即使學生能将诗篇背不来,也未必真正入心,结果是很快便被遗忘了。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诗词大意用白话文告诉学生,只是做了一个古今翻译的工作,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效体会诗词情与理、景与意、文与人的密切关系,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
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是为了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还要求能默写,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态度,往往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离,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诗词的意蕴及哲理,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其胸怀和视野更为宽广,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三是重翻译,轻审美。从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联想和情感的调动,还将养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当教师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起了家乡”时,这首千古流传的名作中淡雅而动人心弦的意境便荡然无存了。可见,教师过度讲解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和想象的自由,而从翻译的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只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营造氛围,不重视思维引导,将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诗词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将会变得比较困难。
二、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当理解了小学语文诗词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后,教师对于审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完善。
(一)挖掘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朗诵与讲解为主,而教师在诵读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抒情主体表达情感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和呈现。以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诗中汪伦以歌送友,作者李白借潭水之深抒发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诵读此诗时,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真切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教师或学生也可以独自将自己置于“乘舟将欲行”的作者角色,想象自己此时正独立舟头,就要告别倾心相交的朋友了,此别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重重阻隔,彼此不知何时能再见。正忧思万千时分,岸上突然传来友人送别的歌声,于是,独立舟头的“我”望着眼前的潭水,听到友人质朴纯洁的传音,那种难舍友人的心情便油然而生。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作者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于此处自然地联系起来,至此,吟诵者自然更能体会诗歌后两句所寄托的友人之间的那种深似潭水的情谊。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欣赏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诵读,欣赏其语言美,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诗歌《泊船瓜洲》时,诵读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教师围绕“绿”字启发学生推敲猜测、体会,并彼此交流作者可能用过“绿”字之外的哪些字,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万物生机、绿满江南的春光意境。在学生感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想并小结:据传,诗人先后选换了“过”“吹”“至”“到”“回”“满”“入”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成为诗歌创作炼字的佳话。学生通过对这样一段背景故事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字词对比,体会不同字词给诗歌带来的不同审美感觉,以及诗人传达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体会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富有个性化、意味深长。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利用古诗引导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画面,在审美过程中领悟和升华诗词的思想境界,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能够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体现诗词的欣赏价值。如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充分挖掘与运用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4).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3]郑希放.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漫谈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美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