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物联网正来

2017-04-24 17:29梁爽
商界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尔联网智慧

梁爽

未来从来临到变为流行,总是要花点时间。

1995年,互联网刚开始商业化运作。除了那些在阿帕网时代就体验过网络强大的人以外,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意识到,一场风暴将要到来。更不用说,想象有一天自己会习惯将电脑装进口袋,并和全球互联互通。这个过程花费了将近20年。

今天的物联网就如同当年的互联网,正站在风暴的边沿。

2017年3月上海的AWE展会上,海尔直接将一个建立在物联网之上的未来世界,装入到一个8 000平方米的展厅里。从客厅到浴室,从厨房到卧室,甚至从用户端到生产流水线,一幅生动的智慧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在这个智慧家庭场景中,只需要对智能机器人说出要求,机器人就可以让灯光、音乐、洗衣机、电视机,房间里的各种设备都按照人的要求有序工作。即使第二天的出行,机器人也可以提前进行规划。

在这幅未来画面里,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全场景应用中,“人”成为了连接的中心。过去的物联网是物与人或者物与物的连接,这一次海尔终于实现了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万物智慧互联的连接。

从电器时代到网器时代

互联网时代之下,几乎所有的设备都已经可以实现联网。如果你想,就连水龙头都可以装上感应器、连上Wi-Fi。对于有强迫症的人来说,刚出门突然想起家里的水是不是没关的焦虑感,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水龙头都联网了,用手机就可以看到,再也不用冒着上班迟到的危险,匆匆折返家中拧紧水龙头。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

当所有的“器”都置于互联网中时,“电器”这个概念就已经不够准确了。从字面就可以看出,电器这个词是与“电网”的普及紧密相关。在此次AWE上,海尔反复提到了“网器”的概念。将“器”纳入到互联网之下,让所有的“器”都互联互通。按照海尔的想法,甚至企业本身也是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是互联网的一部分。

在这种思维之下,这家从事家电生产制造超过30年的企业,自然而然地要进入到“物联网”之中。

2014年首次发布以来,海尔的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围绕用户端

自2014年左右,我们普遍对物联网的认识是,“智能手机+智能硬件”。这一时期,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智能路由器、电视盒子,客厅成了战场,大家纷纷想要通过占领客厅,霸占下一个硬件入口。也就是在这一年,张瑞敏在海尔的内部讲话中说,“物联网将颠覆一切”。但是海尔并没有匆忙推出眼花缭乱的“智能硬件”。这一年的3月6日,海尔发布了智慧生活操作系统“U+”。用户通过U+系统,可以在手机上控制家里的各种电器。

这一时期,海尔并没有推出具体的网器,而是先推出平台。通常来说,传统制造企业在打入新市场时,会选择以产品为先,海尔在这一年选择先推出智慧平台。如果倒推背后的逻辑,恰恰与海尔希望将自己作为一张“网”,作为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实现互联网转型的思路自洽。

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海尔发布了U+开放品台构建下的多个网器,以及空气、美食、洗护、用水、安全、娱乐、健康等多个智慧生态圈。在U+平台之上,有了具体落地的成果。通过智能手机,将软件、硬件、社群、服务进行连接。

围绕制造端

2016年,海尔打通了用户和工厂,通过U+平台和互联网工厂COSMOPlat,可以实现从用户到工厂的个性化定制。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围绕“做”。而在上一阶段面目模糊的“人”的角色,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突出起来。

全场景

到2017年,海尔又发布了涉及161个场景的全球首个智慧家庭。网器之间已经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比如在冰箱上输入菜谱,可以直接控制烤箱。人机之间可以通过“对话”下达指令,完成交互。

同时,海尔加入了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全场景交付功能。以馨厨冰箱为例,我们发现家里冰箱里快没菜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冰箱上的控制屏幕进行下单购买,通过海尔整合的冷链宅配供应链,即使是科尔沁的牛肉,在48小时候内也可以送货上门。

如果这个全场景放大到整个社区、整个城市,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到一个万物互联世界的初貌。

物联网正在路上

对大部分用户来说,未来家里所有的“器”都可以相互“交流、对话”,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场景。因为如今的物联网,就好比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互联网,当时随便一台电脑就需要高达上百万美金,而且体积巨大。但这并不影响互联网,以及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

用当下推导未来,难免会出现偏差。

如今,我们置身于一个二重世界,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交通让物理世界实现了互联,网络让数字世界实现了互通,电脑和智能手机,则成为连通两个世界最重要的两个通道。但是通过这两个通道产生的连接,始终都需要依靠人触发。我们需要打开电脑上网、输入指令、点击确认,或者是拿出手机打开4G网,点开各种App。

思科公司曾经预测到2020年时,全球会有200亿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比全球人口的3倍还多。现在看来,这个数字会超过500亿甚至更多。

如果这几百亿台设备,都需要人来触发,那大部分设备会处于闲置状态。这里所说的闲置,并非荒废不用,而是无法产生数据。如果电视只是打开它,让它自己放节目,这和让客厅的灯一直亮着并没有什么区别。数据是DT时代最重要的资产,不能产生数据、激活数据,几乎等于资产闲置。

物聯网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从这种物理性触发中解放出来的。物联网最终形态,将会像一个系统一样,隐于无形。甚至不用向机器人发出语音指令,当人进入到房间里,空调通过感应人体体温,会自动开启,设定温度。

但是从现阶段来看,必须承认,物联网市场还处在教育用户阶段。目前的物联网就像是一代iPhone,只是满足基础智能功能。其中最重要的用户需求是“可视”。人类作为习惯白天行动的生物,主要依赖视觉进行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海尔智慧家庭里,会看到冰箱上装有屏幕、浴室镜子本身就是一块可操作的屏幕,电视屏幕成了客厅的主脑。这样可以将网器的操作流程,进行“可视化”显示,给用户以“可视化”反馈。可预想的是,在智慧家庭的未来形态里,这些屏幕都会被拿掉。

尽管多少有些难以置信,但是物联网的的确确在来的路上,这也让企业们前仆后继投身其中。

谁会最先抵达物联网

IDC在2016年预测,到2020年,中国商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 6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万亿元)。

这不是一个风口那么简单,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风暴。企业都想驯服这个龙卷风,但是大部分企业先天就已经被淘汰。具备海尔同等体量的企业,即使在全球也为数不多。在2016年12月的世界智能制造论坛上,与海尔同台分享经验的是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通用电气数字化集团以及瑞士ABB。

目前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基于静态的信息架构,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价值的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基于静态架构的商业模式正在面临挑战。实际上,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的商业模式,也已经松动了。

过去我们到商场、超市买东西,如今我们在手机上就能逛淘宝,将来呢?亚马逊已经推出的Echo音响,可以与用户进行语音交互,用户可以直接语音下达指令,亚马逊就会将商品配送上门,这和海尔的馨厨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购买过程中,我们连手机都不用掏出来。

最能实现这一步的,不一定是电商平台。比是否是电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制造出可以实现交互的硬件、能不能够提供购买商品和物流配送的完整服务。电子商务创造了人与商品的数字化连接,但依然需要人去触发、执行、确认。在智慧家庭里,用户需求成为了所有网器自行为的数据基础,人只需要进行确认就行。

眼下,我们目之所及,有两种力量在努力奔向物联网。一个是海尔这样,从制造业走出来,已经拥有硬件生产能力和市场的企业;一个是小米这样,诞生在互联网时代,从软件系统出发,打造硬件矩阵企业。

海尔已经掌握硬件生产制造技术,全球化的供应链,以及完整的的体验店渠道、售后服务,海尔在自己的网器上每叠加一次智能,就是一次升级,增加一个新的连接和新的盈利点。

反过来看,以小米为代表的擅长软件系统的企业,现在必须要向上深入到生产制造端去。过去靠轻模式运营绕过的固定成本,必须一个个捡起来,更不要提做线下体验、售后服务这一条尾巴。每走一步,都是在增加成本。

2013年,格力和小米之间那个著名的“10亿元对赌”,成了传统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最引人关注的一次交锋。这次对赌,让格力在做手机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

现在再来看这次对赌,实际上如果格力不是选择做手机,而是用物联网的思路,激活自己的空调,比如在每一台空调上,装上生产成本已经非常低的传感器,搜集空调数据,单是提供更换空调过滤网的服务,就可以大幅提高收益。

當最后一件电器也被物联网连接起来,成为具有智慧的网器,我们与万物的关系会被怎样改写?当每一个城市都被连接成为一座巨大的智慧工厂时,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又会被如何定义?

有的人看到对手,有的人看到未来。

只要看过AWE上,海尔那8 000平方米的展区,就会明白,物联网这个未来真的来了。

猜你喜欢
海尔联网智慧
“身联网”等五则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抢占物联网
海尔变革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海尔:世界新标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