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波
日本如何看待“中国GDP赶超日本”
面对学界和舆论界对于“中国GDP超过日本”的争论,当时的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是当然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从人口的规模来考虑,超过也是应该的。”
对于鸠山首相的这一观点,日本野村证券研究员中村拓夫表示,“中国GDP超过日本”,其象征的意义远远多于现实的意义。事实上,“中国GDP超过日本”,超过的只是总量,而不是平均。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中国要在人均GDP的占有额上赶超日本,还是需要相当一段路要走。”中村研究员的话,说得客气又实际。
仔细分析一下,两国的“软差距”其实很大。大在哪里?在日本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朱炎教授说了四个字“安全安心”。在日本生活,你不用担心水有污染的,蔬菜有毒。你不用担心掏钱买到假货。你不用担心女孩子一个人深夜回家,会被当成小姐,或遭人流氓。你也不用为过年应该给领导送什么礼操心,也不用担心哪一天房子被房地产开发商敲了一个洞。当然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儿子有一天遭人拐卖,警匪一家开了夜总会。日本社会的一切都是按照一个良性有序,法制民主的秩序在运转。所以,即使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还是有许多东西需要向日本学习。要缩短这一种“软差距”,估计还需要几十年。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相信中国有一天一定能够全面赶超日本。中国培育的文化与传统,总不能老在日本开花。
沒有人比日本更关注中国
日本人对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关注程度,绝不亚于中国人对日本马桶盖和电饭煲的关注程度。
2013年3月,中国政府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式产生。我中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参加完李克强总理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后,日本最大的广告宣传公司——电通立刻邀请我讲演《习近平——李克强新体制的特点》。他们说我带去的是“滚烫滚烫”的消息。
在那一场的讲演会上,日本人对于中国都关注了哪些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10个。
第一,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到底是怎么样的领导人?他们的日本观是怎样的?第二,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建设计划,会不会诱发中国新一轮的房地产泡沫?第三,中国的这些议员们(两会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第四,中国今后将如何解决户口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第五,严禁“三公消费”,会不会影响中国消费市场的成长?第六,中国的农民工买得起城里的房子吗?第七,在钓鱼岛问题上,军方、海洋局、外交部,哪一个掌握主导权?第八,为什么选择王毅当外交部部长?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否有了调整?第九,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到底怎么治理?第十,浙江的一万多头死猪,捞上来六千头,剩下的四千头去了哪里?
从这十个问题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日本人了解中国两会的程度,同时也可以发现,他们关注中国的焦点在哪里。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才几天,我又接到日本几个团体的演讲邀请,要求讲解三中全会到底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改变?
东京的那一场是一个专门研究东亚经济问题的协会邀请的,他们提出了几个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第一,中国即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这两个机构是否会演变成新的国家最高决策机构?中国是否因此有可能在今后实行总统制?第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农民对土地的拥有权,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农民从今之后,其土地不会被强征剥夺?农民是否因此可以靠土地致富?第三,城镇化问题一度被喊得很响,但是在这一次的三中全会上,并没有被多提及,是否意味着“城镇化”在今后不会成为中国拉动内需的主题?第四,中国政府准备强迫国有企业多上缴利润充垫社会保险基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也出现了类似日本巨亏的问题?少子老龄化问题是否将会成为今后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第五,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是会变得更为强硬,还是会变得柔和?第六,中国将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东京的玩具股和儿童服饰股都因此上涨,毫无疑问,出生率的提高会刺激经济刺激市场,问题是,中国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愿意生二胎?
福冈的九州地区中国经济协议会也发来了他们的讲演要求提纲,具体内容有三条与上面重复,没有重复的四条内容如下:第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从政策上限制官员拥有过多房产,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会进入大抛售大跌落的时期?第二,会议提出“进一步破除国企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今后将大范围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国家垄断行业?那么外资企业是否也因此在中国可以获得更为自由宽松的经营权?第三,会议决定要对中国军队体制实施改革,具体会有哪些改革内容?中国军队今后会朝哪一种类型发展?第四,中国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应该是“贫富巨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有哪些具体缩小这种差异的措施?
世界上除了日本,估计没有第二个国家如此关注中国,关注中国一丝一毫的变化。很可惜,我还没有听到中国国内有什么人被邀请讲演“安倍经济学”或者“日本改革的前景”,多了一点盲目的批判。我想这一点,我们真的应该向日本学习。
中国人能否换个角度看日本?
中国学界在研究日本问题时,似乎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固定的模式:首先是高举批判的旗子,满怀批斗的激情。我很纳闷:为什么很少有人换一个角度,或者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日本政府为什么会这么做?它的国民为什么会对中国越来越厌恶?
我很想对我们的一些学者讲,研究日本问题,千万不要先把自己打扮成愤青,似乎不愤,觉悟不高。你的职责是要找出日本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与原因,分清其目的和手段,得出一个公正理性的分析,引导人们去客观认识日本问题,而不是张贴大字报,处处开批斗会。
我接到的日本新闻协会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两个讲演邀请,主题分别是:1.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的中国经济的走向;2.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由谁构成?
我在中国国内讲演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时,还没有一个邀请单位提出过“安倍之后的日本首相会是谁?”“未来5年日本经济的趋势如何?”之类的选题,最多的是希望对日批判,有一个“请介绍真实的日本”,已经十分开明与难得。
想想日本人在研究中国什么问题,而我们在研究日本问题上,还停留在什么样的阶段。说实在,我有点着急。因此,我真诚呼吁,中国应该放弃“日本批判学”,尽快开启“日本研究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对手到底几斤几两。
(摘自《静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