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终止对美日进口邻苯二酚反倾销措施
5月20日商务部公告称,终止对原产于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邻苯二酚的反倾销措施。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邻苯二酚实施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限为5年。2012年5月21日,商务部决定维持对原产于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邻苯二酚的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限为5年。
2016年11月7日,商务部宣布,上述反倾销措施将于2017年5月21日到期,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有关组织可在该反倾销措施到期日60天前,以书面形式向商务部提出期终复审申请。
在公告规定的时限内,国内邻苯二酚产业或其代表未提出期终复审申请,商务部亦决定不主动发起期终复审调查。鉴此,自2017年5月21日起,对原产于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邻苯二酚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终止实施。(中国新闻网)
5大协议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加速落地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近日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非洲联盟委员会、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电网管理局等五家国际组织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拟在互联电网规划、基础研究、政策协同、项目推进、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说:“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签署协议,将有力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亚洲、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实施,促进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
2015年9月26日,我国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立。这是我国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能源组织,其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推动实现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刘振亚介绍,全球能源互联网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基础平台。其中,1 000kV及以上交流和±800kV及以上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能实现数千公里电力输送和跨国、跨洲电网互联,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
当前,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我国目前已建成“六交七直”13个特高压工程,在建“两交七直”9个特高压工程,每年输送电量超过4 000亿Kwh。(中国政府网)
“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
从科技部获悉,为更好地引领资源领域“十三五”科技发展方向,培育和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近日印发《“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集约利用、安全保障为总体思路,在资源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性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构建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安全,为新常态下国家战略的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规划》指出,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深地勘探、绿色开发、智能装备、综合协调等为重点,在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勘查、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煤炭资源绿色开发、矿产资源清洁开发、资源循环利用、综合资源区划等方面,集中突破一批基础性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构建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工程转化与技术转移平台、工程示范与产业化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逐步形成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科技创新体系。
《规划》还明确了各个领域的重点任务。以水资源为例,围绕中央确定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统筹节水与供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规和非常规水、实体水和虚拟水,实施全链条创新,构建重点区域水安全保障技术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经济参考报)
3部门开展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检查整治督导
从5月16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检查整治行动督导调研动员部署座谈会上获悉,近期,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3部门将组成9个调研组,赴全国25个产煤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督导调研。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在座谈会上强调,调研组要深入基层,实事求是,总结地方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建立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打下基础。
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了专项行动前一阶段工作进展。总体上看,专项检查整治行动工作进展顺利,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煤矿企业自查自纠工作。
按照3部门联合下发的开展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检查整治行动督导调研的通知及工作方案,9个调研组中,7个组由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2个组由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牵头负责,将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工作,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凌月明对督导调研工作提出3点要求: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深刻理解开展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检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压力层层传导到各地基层政府、相关部门、煤矿企业乃至一线矿工,共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及时总结宣传地方好经验好做法,为建立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打下基础。二是明确任务,把握重点。要通过调研,收集资料,听取汇报,了解掌握调研省(区、市)的工作进展,对进展慢的,督促按照总体部署加快推进;选取1~3个典型煤矿进行实地调研,查阅矿山建设、生产等有关资料,对调研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线索,要当场指出,督促整改、查处;5月底前完成督导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组织召开调研成果交流座谈会。三是精心组织,认真负责。调研组要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强化责任分工,确保专项检查整治取得实效;严格遵守中央“八項规定”精神要求,严守纪律。(中国国土资源报)
新版光伏“领跑者”计划征求意见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近日下发了一份关于征求对《关于2017年建设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基地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见的函,就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基地建设的规模、条件、评分规则等征求意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就是今年领跑者计划的相关申报评定办法,其规模较去年进一步扩大,并对行业此前争议较大的多条条款作了修改。
据消息,按照《通知》,为促进光伏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拟组织2017年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基地建设工作。各单位要在5月25日之前将意见反馈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从拿到的这份文件上看到,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基地包括光伏发电领跑技术基地和光伏发电前沿技术应用依托基地两类。在业内看来,前者就是“领跑者”计划,而后者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超级领跑者”,其以拥有前沿技术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为选择对象,相关技术指标应比上述“领跑者”指标有较大提高,且具有原创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成试验生产线或初步形成产能,已具有初期市场应用,已制定该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计划。
据称,此举是为加速光伏发电前沿技术产业化发展。按计划,该基地每个建设规模50万kW,在2~3年内建成,第一年内建成规模不少于建设总规模的10%且不超过30%,在3年内全部建成并促进相应前沿技术产业化。基地企业可独立参与竞争,也可联合投资实力强的其他企业联合参加竞争。基地竞争条件包括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先进性、3年内可达到的电价水平。
此次《通知》提出的“光伏发电前沿技术应用依托基地”规模,和此前市场传闻每个基地至少100万kW的规模相比有了明显缩水,或许正是能源局对上述市场担忧的一种调整。另据《通知》,2017年光伏发电先进技术应用基地共建设800万~1 000万千kW,每个基地建设规模在50万~100千kW之间;每个省(区、市)可申报3个基地,总规模不超过200万kW。这相比2016年总计550万kW的指标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华网)
发改委: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攻坚成效显著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2016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已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任务提前超额完成。2016年,全国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6 500万t以上,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煤炭行业化解产能2.9亿t以上,提前超额完成2.5亿t的年度目标任务,一批违法违规、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与此同时,煤炭行业积极推进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行业状况明显好转。随着去产能工作进度加快,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钢铁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整体好转。2016年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利润由2015年的亏损847亿元转为盈利35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950亿元,约为2015年的2.1倍,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企业现金流紧张、安全投入欠账、欠发缓发工资等问题得到缓解。
三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钢铁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新成立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也正在积极研究推进;煤炭方面,积极引导小煤矿关闭退出,全国约1 500处30万t以下小煤矿关闭退出。在已退出产能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长期停产半停产、高成本、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煤矿。积极鼓励发展先进产能,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生产力水平。
进入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持续开展并已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 170万t,已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共退出煤炭产能6 897万t,已完成年度任务的46%。随着钢铁煤炭去产能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积极成效正在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一是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利润由上年同期亏损87.5亿元转为盈利232.8亿元;二是工资社保拖欠减少。截至3月末,山西省煤矿累计拖欠工资比2016年底下降58.4%;累计欠缴社会保险比2016年底下降10.8%;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质产能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四是市场竞争秩序明显改善。通过开展淘汰落后、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3个专项行动,进一步营造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的积极推进,不仅促进了效益回升和提质增效,增强了企业和社会信心,同时也凝聚了全社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共识。(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
我国首次制定风电装备润滑领域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近日连续发布“风力发电机组专用润滑剂”4项国家标准,将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领域制定国标,将对国产风电装备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过去10年,在国家政策有力推动下,风电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企业,风电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风电机组因多数处于野外偏远区域,受极热、极寒、沙尘、盐碱腐蚀等外部条件影响,润滑对机械部件正常运行和装备延长寿命至关重要。此前,我国在风电装备润滑领域缺乏相关标准,导致风电专用润滑剂制造门槛低、品牌杂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风电装备的制造和运行中,懂润滑的专业人员也很罕见,润滑产品的使用不当,给行业带来不小损失和困扰。
这4项国家标准由国内特种润滑领域的领军企业鞍山海华油脂化学有限公司发起,2012年经国家标准委石化标委会秘书处批准,由该公司联合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润滑油分公司和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制定。今年3月,四项标准经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进入公告阶段,此舉也开启了民营企业在石化领域牵头起草国家标准的先河。
标准编制过程中,海华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研究经费,购置大量研发设备和实验仪器,通过上千次实验,不断完善风电润滑剂的核心技术。目前,这家公司开发的高性能国产润滑剂,倒逼了国外品牌降低产品价格,完善产品性能。如某国外著名品牌的风电润滑产品,使用寿命由5年提高到7年,多个“洋品牌”风电润滑产品的价格在过去一年降低40%以上。
专家认为,风电装备作为新兴产业,相关标准的陆续制定,将大大增加我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以及与国外厂商的谈判筹码。此外,标准还具有指导企业提升品质的作用。我国出台风电装备的润滑标准后,油脂企业将根据标准来提升产品质量,风电用户也能按照自身条件来选择合适产品以节约成本。(经济参考报)
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要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落地见效!”在前不久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2017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阴和俊如此表示。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怎样再出发?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描绘了清晰的路径和具体的措施。中关村科学城要抓“聚焦”,要以“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的决心,深化央地合作机制,服务好中央创新“主力军”,产生一批原创技术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成果转化。怀柔科学城要抓“突破”,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打造科学综合实力新高地。未来科学城要抓“搞活”,“打开院墙搞科研”,努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之城。依托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聚力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抓“转化”,推动产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依托龙头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大工程和大项目为牵引,加强“城—区”对接,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筑牢基础研究根基。积极争取并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在京布局。承担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承接更多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发挥“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尖端研究条件和能力的优势,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5G关键技术验证等11个基础前沿研究项目,支持大数据核心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研发,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加快促进应急救援等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进北斗导航定位共享平台建设,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创建中关村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作用。抓好已有先行先试政策的精准实施。围绕扩大科研人员聘用和管理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试行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新的政策建议,争取国家有关部委适时推进试点。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推进股权激励及新型孵化机构税收優惠、区域创新政策交叉覆盖等改革举措。联合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中央在京创新主体试行市级相关创新政策。进一步推进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持续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抓好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新政”实施督导工作,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等“规定动作”作为检查重点。
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等机制,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联盟。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绿色通道,力争今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促进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发挥新型产业组织作用,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优势,为三地企业提供“总工式”服务。探索“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机制与模式,逐步形成以区域协同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布局。加快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推进特色园区、基地建设,服务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高效衔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将科技创新园区链延伸到雄安新区。集聚顶尖人才。研究制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政策,支持在战略前沿等领域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国际顶尖专家进入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建设国内与国际联动的人才服务平台,支持在京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坚持创新引领、科教融合,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
培养创新人才。依托科技重大专项与人才工程,组织实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引进计划。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联合基金等形式,服务与培育优秀学术带头人。服务激励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新兴领域职称评审试点。(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