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

2017-04-23 02:30张祚本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转基因三农网民

张祚本

【总体情况】

9月网络媒体日均新闻量与8月相比明显下降。上旬,媒体高度聚焦“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广泛报道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部署,积极澄清“无籽葡萄致不孕”的网络谣言,“新疆铲除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的相关消息也被大量传播。中旬,媒体跟进调查甘肃农妇杀子案,重点关注了多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的实名举报也引发媒体的持续报道。下旬,媒体深度讨论了取消农业户口后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关注多地“粮改饲”试点取得的成效,农业部对“转基因检测中心被举报造假”事件的调查通报再次成为报道热点。

微博方面,媒体积极澄清“无籽葡萄抹避孕药”“吃蟹黄致癌”等网络谣言,引发网民大量传播,话题热度居于月度排行前两位。转基因话题成为本月网民关注焦点,月度排行前10中有5个与此相关。与微博相比,微信排行榜前10中,食品安全话题更为集中,有6个与此相关,内容涉及进口牛肉及乳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监管等。“全面取消农业户口”成为本月微信关注焦点,热度高居微信排行榜首。

【本月聚焦】

>>> “互联网+”现代农业大会召开 新农民创业创新“振奋人心” <<<

9月6-7日,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江苏苏州举行,受到积极评价。舆论指出,会议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部署,是农业领域一次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关注情况看,媒体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深入报道。其中,“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引发讨论。舆论指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日报》指出,集互联网、移動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实现着现代农业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当农业变得“智能”,基于数据化在线化的新农村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民也在“弯道超车”中应运而生。新农民创业创新也被媒体重点关注。屈冬玉副部长的主旨演讲指出:“新农民创业创新至少在生产、经营、服务和基础支撑四个方面大有可为”,引发媒体积极报道。舆论表示,当农业发展的前景被科技之光照亮,农民也越来越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央广网等媒体援引阿里研究院在会上发布的《返乡电商创业研究报告》称,电子商务有效释放了“草根”创造力,成为推动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新农民创业创新的浪潮在互联网融合共享的助推下迅猛发展。此外,农业部与阿里巴巴、浪潮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也被广泛报道。《农民日报》称,在这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盛会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当主角”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路径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网民也纷纷发表评论,用“振奋人心”等字样对会议予以积极评价,并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三农”发展表达了深切期待。有网民说,会议的召开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农业的信心,“新农人”也会成为让人尊敬的职业,未来将一职难求。还有网民说,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导向以及产业界动向看,“互联网+”农业大潮已起,农业大数据时代将描绘出崭新的“三农”图景。

>>> “粮改饲”获得积极评价 《人民日报》聚焦合作社发展 <<<

9月下旬,“粮改饲”成为舆论热词。20日,《人民日报》以《粮变肉 草变乳 农民增收入》为题,对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试点的“粮改饲”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通过对宁夏银川永宁县走访调查,介绍了当地“粮改饲”试点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种植户收入每亩普遍增加了两三百元”“奶牛产奶量提高,肉牛、肉羊增重明显”“避免秸秆焚烧”等描述抓人眼球。山东、黑龙江、辽宁等地媒体也报道了当地“粮改饲”情况,“山东粮改饲试点县增至19个 农民亩均增收275元”“哈尔滨八成以上农户认为粮改饲对畜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沈阳农民转变种植传统,青贮玉米每公顷增收3000余元”等报道引发关注。媒体指出,“粮改饲”试点,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的意愿,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样好的惠民政策不应仅限于区域试点,而应大力推广。

9月中旬开始,《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合作社”,在山东、北京、河南等地走访调查,全面关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的问题和机遇。报道说,合作意识不强,利益衔接不紧密,是不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效益好的时候争着加入,一旦经营困难便如“树倒猢狲散”,且散户农民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和有效监管。报道还说,合作社面临贷不到款、调结构慢、成本高企等多重困难,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政策创新,也需要合作社自身的“强身健体”,尽快完善自我发展机制。报道还介绍了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升农户技术和管理水平、延伸种植产业链、调结构形成特色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等方式,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农业部对秋冬农业生产的工作部署也被关注。新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了“农业部部署秋冬种五大工作”“多部门联合部署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等消息。

>>> 取消农业户口引发舆论关注 各地深入探索农村土改 <<<

9月19日,北京市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对此,新华网称,截至目前,全国30个省份已出台户改方案、取消农业户口,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从关注情况看,取消农业户口后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成为热议焦点。《新京报》采访多名专家后报道称:“农转非不一定要放弃土地”,引发400余家网络媒体转载,近20万网易网民参与跟帖评论。《中国青年报》说,“农转非不一定要放弃土地”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层面,要通过政策让农民安心转身,从而增强农民对户籍改革的认同感。媒体指出,取消农业户口,必须打消农民顾虑: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了,为什么还能保有土地?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宅基地重新分配之时,他们依据什么再获得土地?这些问题都应该有相应答案。网民表示,农民担心的是农转非后失去土地,也就没有了生活保障,这就要看各地政府是只愿意改一个名头博一个美名,还是真正在财政上投入,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

同时,农村土地改革话题也是关注热点。媒体广泛报道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部署。会议强调“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舆论认为此举是“给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打消了他们进城的后顾之忧”。此外,《中国青年报》关注了重庆梁平县试水部分农民退还承包地的工作情况,《经济参考报》报道了四川、福建等地探索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情况。

>>> 媒体积极澄清伤农谣言 “毒豆芽”撤诉案被关注 <<<

8月下旬开始,微博微信中“无籽葡萄抹避孕药致不孕”等谣言大量传播。受此影响,9月,山东平度、蓬莱以及湖南郴州等地无籽葡萄产区出现价低卖难问题,媒体发出“葡萄滞销 愁坏果农”“郴州一葡萄合作社1个月损失160万元”等报道。对此,《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纷纷采访权威专家予以澄清,驳斥“无籽葡萄抹避孕药纯属无稽之谈”。此外,9月正值螃蟹上市季节,“螃蟹打激素”“螃蟹打针增重”等旧谣再次在微博微信中出现,甚至还出现“蟹黄致癌”谣言。对此,媒体积极予以澄清,提醒民众“别被这些螃蟹的谣言给坑了”。针对上述谣言,媒体指出,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在遇到伤农谣言时,相关涉农部门要及时发声,还要加强农业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现代农业知识素养,不给伤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机会。网民也呼吁在及时辟谣的同时要严惩造谣者,称“农民劳累一年的收获,让几个谣言轻松葬送掉了,这既令人伤心,又使人愤怒”。

此外,福建“毒豆芽”案被撤销相关消息也受到关注。据澎湃新闻网报道,2014年,福建芽农全尚根使用含“6-苄基腺嘌呤”的“无根水”生产豆芽,被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刑10年零6个月。二审法院认为此案“未查清6-苄基腺嘌呤是否属于有毒、有害”,作出“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决定。2016年9月,原一审法院对此案做出撤诉处理。舆论认为,判决体现了尊重法律精神、遵守法治原则的态度,但“6-苄基腺嘌呤”是否有毒,相关标准还须尽快明确。

>>> 舆论积极关注国内奶业振兴话题 <<<

9月,国内奶业振兴继续成为热点话题。上旬,《人民日报》以《中国奶业如何振兴》为题,全方位报道了目前我国奶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引发媒体大量转载。文中提到的“一些地方用鲜奶喂猪”“奶业全行业亏损面超过50%”等信息受到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认为,提升品质与提振信心是奶业振兴的关键,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强质量监管,以及时的信息公开回应公众疑虑。《中国证券报》说,国内奶业已形成了乳企、牧场、养殖小区、奶站、奶农多方博弈的格局,各方拿到的奶价分为三六九等,其中奶农最低,利益平衡机制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奶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中旬,《中国青年报》报道指出“国内四大乳企广告日均烧钱4250万元”,引发舆论对奶业发展的思考。媒体认为,“广告式生存”难掩同质化困境,广告做得再好,质量没保障、商品没特色,老百姓还是不会买账。

>>> 舆论支持强铲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被举报 <<<

9月,转基因出现多个热点话题。其中,新疆、陕西强铲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受到持续关注。“新疆铲除两千亩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陕西强铲4000亩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等相关报道被媒体积极转载。其中,陕西相关报道引发网易、新浪网民关注,新闻跟帖评论量共计25万余条。针对“强铲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问题,媒体和网民展开热烈讨论。舆论支持政府“强铲”,有网民称赞“干的漂亮”,并建议“斩草除根”,彻查非法转基因种子来源;有媒体对政府及时处置使得转基因免于扩散“感到欣慰”,并建议加强事前监管,避免农民盲目种植而利益受损。舆论还建言,建议设立“基因技术罪”,对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进行惩戒。舆论还认为,我国转基因违法成本相当低廉,高额的经济惩罚比入刑更管用。舆论指出,转基因玉米被铲事件,应成为转基因科普的一个契机,并思量如何合理合法提速转基因作物的科学研究、品种审定、成果转化以及配套法规建设。此外,针对强铲“伤害农民感情”“补偿太少”等个别言论,舆论认为,每亩1400亩的补偿已明显高于当地玉米收购价格,“总不能你种罂粟被铲除,就让国家按大烟的钱补偿吧”。

下旬,“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被举报”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9月18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肄业博士魏景亮在知乎网发文,举报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存在造假行为。该文在网上快速传播,被舆论聚焦。20日,农业部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涉事单位,并于22日通报了调查处理情况。事件热度随后下降,舆情在持续约一周时间后平息。因举报涉及转基因,网民关注焦点一度转向“转基因安全”,质疑和担忧情绪明显。对此,央广网、科学网等媒体纷纷发文,认为转基因无辜“躺枪”,涉事单位的工作是“检测是不是转基因”,与转基因是否安全没有关系。当事人魏景亮也表示:“我举报的不是实验造假,而是资质造假”。

>>> 甘肃农妇杀子案震惊全国 媒体探究惨案发生根由 <<<

8月26日,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28歲的母亲杨改兰将自己的4个子女砍杀后服农药自杀。9月4日,杨改兰的丈夫在村中树林服毒身亡。9月8日,甘肃媒体《西部商报》对该事件进行了首发报道。事件曝出后迅速掀起舆论风暴,有舆情分析机构评价该案是“以超高的全民关注热度成为近期影响较大的民生事件”。媒体指出,“短短8天时间,一家6口离奇死亡,人伦惨案完全突破了公众想象力”。

舆论对惨案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关注和剖析,家庭贫困却未获低保救助被认为是引发惨剧的重要原因。媒体跟进调查了杨改兰的家庭状况,以图文方式展现了其家庭贫困情况。当地基层扶贫不到位,低保执行不当等问题成为热点议题,“精准扶贫要把控公平公正”“扶贫攻坚不能重物质轻精神”等评论建言纷纷出现。也有舆论认为,此案成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贫困,还要关注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态,重视农村贫困人群的心理危机。此外,有媒体指出,甘肃惨案背后是农村治理的溃散。更有甚者,网民“格隆”9月11日发表《盛世中的蝼蚁》一文,将杨改兰悲剧根源指向贫穷与社会制度,瞬间引爆网络。该文也遭到了舆论的口诛笔伐。对此,媒体指出,个别舆论将该起极端个案夸大为普遍化问题,呼吁不要以情绪混淆是非判断、不要以个案否定社会的整体进步。

【热帖解读】

>>> 一位农村学子的自述:进得了大学,走不回农村 <<<

9月是大学开学季,农村学子倍受舆论关注。13日,媒体人李玉蒙在新华网“思客”发文《一位农村学子的自述:进得了大学,走不回农村》,讲述了家乡村民对“上大学”态度的改变,表达了农村学子的心声。

文章说,在以前,大学生是农村家庭跃出农门的全部希望,农民即使再没钱,也从不亏待教育。随着精英教育的结束和大众教育的普及,曾经难得出一个大学生的村庄,大学生已不再稀缺,质量还参差不齐,许多孩子被淹没在二本、三本的学生潮中。大多数人毕业后从事着销售、行政、培训等工作,工资远不如那些念完初中就出去打工的青年挣得多,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村民对此冷嘲热讽,文章列举“你怎么才这点工资啊”“那个谁初中都没毕业,现在是主管了,工资可高了”等村民言论,指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已在农村颠覆,“知识”远比不上“钱”实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子负重累累,有人为了上重点大学而不停复读,有人二本三本毕业后由于没有挣得足够“颜面”而不敢回乡。文章呼吁,应该营造一种氛围,让人知道“教育是要教给我们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应对困难,而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文章最后鼓励农村学子振奋精神,称“要跃出农门,除了积极向上,磨好兵刃,别无选择”。

截至月末,该文点击量1.5万余次。网民认为,农村大学生不再稀罕是正常的,重新找回大学生在农民眼里高高在上的感觉是不对的。当前要解决的不是大学生怎样跳出农门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大学生怎样在农村也能实现价值,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取得不平凡的业绩,要营造大学生能当普通工人、农民也能实现价值的环境。

猜你喜欢
转基因三农网民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2.9亿